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星期特刊丨来自东方明珠的光

星期特刊丨来自东方明珠的光

时间:2021-01-15 22:29:13

相关推荐

星期特刊丨来自东方明珠的光

星期特刊丨来自东方明珠的光 -09-20 15:26:41 人民武警

来自东方明珠的光

一名驻村扶贫武警中尉与傈僳娃的幸福约定

我军要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

——习近平5月26日下午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

今年教师节的傍晚,上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南京路上的行人加快了脚步躲进商场,霓虹灯逐渐在雨雾中点亮。正在带队巡逻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杨泽楠开始收拾装具,准备带巡逻组归队。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他收到了一条来自彩云之南的消息。

给他发消息的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乡色德村色德完小(又称“武警八一爱民小学”)的余老师:“乔艳说你不仅是她的武警大哥哥,也是她的老师,这封信让我拍下来发给你,祝你节日快乐。”余老师发来的信息上,有着杨泽楠熟悉的字体,那是色德完小四年级女孩乔艳写的。从起,杨泽楠每年都会作为武警上海总队扶贫干部代表,前往色德村驻村帮扶,乔艳家是他帮扶的对象之一。如今色德村虽已成功脱贫,杨泽楠和这片土地的缘分仍在继续,他和傈僳娃乔艳还有一个幸福的约定。

“娃娃一定要上学!”

杨泽楠和乔艳的相识,始于两年前的一次家访。

年底,根据武警部队统一安排,武警上海总队和武警云南总队正式挂钩帮扶色德村,明确了扶贫与扶智同步、增收与增智兼顾的扶贫思路。1月,杨泽楠作为武警上海总队派出的干部前往色德村确认产业建设和教育发展情况,开启了他的驻村扶贫之旅。

下飞机后,转了四次车,走了十里路,杨泽楠终于穿过层层山峦,看到了色德村的全貌。初春的色德村依然寒冷,杨泽楠不禁打了个寒战。让他心头觉得更冷的,是色德村的穷困,就像包裹着它的层层山峦,一眼望不到边。村民们住在悬崖峭壁上,土地非常贫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常发生,严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本条件限制了色德村发展。

贫困之中,一点点希望都显得特别耀眼。武警官兵援建的色德完小正在建设中,漂亮的三层小楼已经拔地而起,仿佛是嵌在山腰上的一颗明珠。与漂亮的校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里一座座破败简陋的千脚楼。

千脚楼,如此好听的建筑名称,让人很难与眼前破败的木屋联系在一起。作为傈僳族特有的房屋结构形式,脚楼中间放着一个火塘,因为山里潮湿,火塘一年四季炭火不熄。柴火有些潮,放在火堆上冒出缕缕黑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屋顶上的油污直往下滴。杨泽楠走访的乔艳家,就是这样的破旧木屋。靠窗的一边是干草编织的草垫,白天卷起来,晚上铺开就是床,一家人都挤在一起。住房下面悬空,底层圈养着2头牛犊、5头小猪崽和10只鸡,这是不久前扶贫时分配的,也是乔艳家的全部家当。

杨泽楠来乔艳家,是劝乔艳父母送女儿上学的,这也是驻村扶贫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乔艳的母亲警惕地盯着身着军装的杨泽楠。她很疑惑,村干部为什么带了个当兵的到家里来。她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没法直接和杨泽楠交流。只见乔艳的母亲和村干部用方言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后,头便像拨浪鼓一样摇了起来。村干部告诉杨泽楠,她不想让女儿上学。在傈僳族家长眼中,很少有送孩子读书的习惯,乔艳在一年前就失学了。

“三块石头围火塘,屋里同住牛和羊。”这是色德村家家户户的真实写照。傈僳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乔艳是家中老大,她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平时除了在学校的时间,还要帮父母去半山腰上的苞米地劳作,照顾弟弟妹妹和家中牲畜。洗碗、喂鸡、喂猪 大人干的活,乔艳样样都会,这仿佛就是祖祖辈辈一直以来的宿命。乔艳的母亲态度很鲜明,乔艳如果去读书,家里的农活就没人做了。

因为语言不通,杨泽楠没法直接和乔艳的母亲解释正在建设的色德完小,他也很心急。里屋的房门突然推开一道缝,他看到一双闪亮的眼睛在偷偷看向自己,这个女孩手里还抱着一个婴儿。那双拘谨中透露着渴望的眼睛似乎会说话,好像在告诉杨泽楠:“我想上学。”

那个女孩,就是8岁的乔艳。第一次家访,杨泽楠悻悻而归。

当天晚上,杨泽楠走访完另外他所负责的几家后,又一次来到乔艳家。乔艳的母亲似乎有点不高兴,她身边的一个瘦弱的男人眼睛里却闪着光。这个男人名叫乔玉华,是乔艳的父亲,年轻时走出大山当过兵,会说普通话,见过世面。

“战友,你哪里的?城里来的吧?”乔玉华主动邀请杨泽楠坐下,“哎呀这迷彩服,质地可真好,战友来做什么?”

杨泽楠很不适应,一边是女主人嫌弃的眼神,一边是退役老兵热情的邀请。坐在火塘前,他又从门缝里看到那双闪亮的眼睛,还有冻得发紫的小嘴唇。

“我是武警上海总队来这边的驻村干部,我想带你们家小女儿去读书,学校今年4月就盖好了,今天村里有4户人家已经同意了 ”杨泽楠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刚刚还热情似火的乔玉华一下沉默了。

杨泽楠完全理解这家人的担忧,来云南前,他就已经了解到这座山村的贫穷落后。前,色德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5年,100人中仅有1人是初中以上学历;小学学历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约三分之二的群众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五分之四的群众不能使用普通话交流。仅有的校舍一到雨雪天就漏水,学生都是坐在地上听老师讲课,教育设施、教育环境是全云南乃至全国最差的地区之一。读书难!读书难!知识是翻越大山的渠道,可傈僳娃对知识的渴望成了村民心里的坎。

乔艳家很穷,但即使这样的家庭条件,在色德村还不是最差。杨泽楠在走访中发现,色德村的穷已经导致大多数的傈僳娃和乔艳一样,把最好的年纪、最该学知识的时光留给了家里半山腰上的半亩田。

在这个夹吾夺山的半山腰上四面漏风的小木屋里,杨泽楠和乔玉华聊了很长时间。劣质的炭火升起一阵阵呛人的黑烟,对抗着山里的潮湿,乔玉华的脸上写满了忧愁与无奈。对于这个深度贫困的村庄而言,乔艳已经能承担起照顾弟妹、操持家务的责任。乔玉华知道读书是一条好的出路,但他也明白,以村子里小学的教学水平,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小学就要建好了,政府会请山外面的老师来教书,不信你去看看,图书馆、电脑房、大教室全都有。”杨泽楠试着通俗地解释正在建设的“武警八一爱民小学”条件很好,会帮助山里的孩子改变人生。看到乔玉华仍然下不了决心,杨泽楠又说起自己的故事。杨泽楠所在的部队驻守在中国有名的繁华街道——南京路上,他也曾是个山里娃,来到上海当兵拓宽了他的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在大城市守护安宁的他明白,只有读书才是山里娃改变命运的捷径。他跟乔玉华说,正在建设中的色德完小是武警上海总队和武警云南总队精心援建的教育项目,绝对和以往的学校不一样。傈僳娃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就有机会走出大山。

出于对军人本能的信任,乔玉华同意了。此时已经是夜里一点多,乔玉华进了里屋和妻子聊了一会儿,又把乔艳领了出来。8岁的乔艳身形瘦削,个子不高,看得出来一直在偷听父亲和杨泽楠的对话,黑黢黢的脸上眼睛闪着光。

“战友,你说,我娃娃是个读书的料吗?”

“肯定是!”

新生活的幸福和“烦恼”

时隔两个月,4月,初春的深山宛若仙境。在春天美妙的气息中,色德完小竣工了。杨泽楠又一次来到了色德。

4月3日,那是乔艳记忆里最为幸福的一天。那天,一群武警叔叔带着崭新的校服、书包、鞋子、文具、书本来到学校。那是乔艳复学后,第一次看到统一的新校服和新书包,还有漂亮的被子枕头,就连吃饭的碗都是新发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换上崭新的校服,系上鲜红的红领巾,向武警叔叔承诺:一定好好学习,当一个好学生。也就在那一天,乔艳发现色德完小有了另一个名称:武警八一爱民小学。

“人民武警爱人民。”色德村的人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在学校“武警八一爱民小学”门牌处,有这样一句话:该来的一个不能少,来了的一个不能走。乔艳发现,自从武警叔叔来了以后,和她一样大的小伙伴全都穿上了新校服,背着书包上了学。

孩子们能回到学校,离不开村干部和武警驻村扶贫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的努力。看着孩子们走进全新的校园,杨泽楠打心底为他们高兴。

“能在武警叔叔为我们翻修的校园里读书,我很自豪。我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武警叔叔的期望。”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乔艳心中充满感激。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来了一群洋气、漂亮的女老师。那是大家头一次见到山外的女老师。原来武警官兵帮村里建设小学时,就和州里联络邀请山外面的老师来任教。学校校长传玉文说:“原来学校条件太差,没有女教师吃得了这里的苦,多亏了武警官兵帮我们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外面的女教师才愿意来山里教书。”这些女教师对山里的女孩影响很大,乔艳告诉杨泽楠,自己也想和老师们一样穿漂亮的裙子,长大后也要和老师一样,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作贡献。

校园的变化让乔艳和同学们惊叹。教室里有了统一购置的书桌,黑板变成了触摸平板,舞蹈房、钢琴、乒乓球台等一应俱全,就连原来空空的仓库也被书架占满,成了图书室。更让乔艳惊喜的是,在学校一楼,新建了一所网络学习室,20台崭新的电脑连通起山外的世界。坐在电脑前,乔艳有些无所适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像电视机的屏幕竟能看到山外的世界。乔艳在杨泽楠的引导下点击鼠标,尽情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游览世界。

杨泽楠通过视频连线,为孩子们现场直播了上海的繁华夜景。屏幕上,人民广场、南京路、东方明珠、十里外滩灯火璀璨 乔艳真真切切地发现,世界并不只是被群山围绕的样子,还有霓虹璀璨的繁华。班主任张慧芳感慨道:“小小的网络学习室成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承载着他们大大的梦想。”

杨泽楠是被誉为“南京路上学八连,霓虹灯下新一代”模范中队的指导员,曾是世博会的升旗手,多次立功。进驻色德村以来,杨泽楠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身高1米85的杨泽楠作为担负上海人民广场升旗任务的升旗手,驻村期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校培养“小升旗手”。挺拔的身姿、标准的敬礼,这些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仪式,令乔艳羡慕不已。那段时间,乔艳和同学们每天唱着国歌,练习升旗动作。相处之中,乔艳感到,电视里的世界并不遥远。

这一年的一切,都让乔艳感觉幸福来得很突然,也有些不适应的“烦恼”。因为色德村村民居住高度分散,学校考虑学生安全,采取每月集中连上21天课、放8天假的教学模式。集中住校,学校的规矩比家里多了很多:进教室要洗手、检查个人卫生、打饭排队、安静就餐、起床叠被 从小在山里野惯了的乔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家里,父亲乔玉华和乔艳一样也感受到幸福的“烦恼”:村里建设文明村寨,要求人畜分离居住,家家户户清理垃圾;太阳能路灯和水泥路都修好了,但不准在道路上晒谷物 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突然被幸福的规矩约束,乔艳和父亲对视一笑。

或许,幸福就是这个样子。

“山上的苹果熟了,我就回来。”

5月,色德村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回到了学校,杨泽楠和其他驻村扶贫干部也要暂时离开了。临走前,乔艳带杨泽楠来到半山腰上的苹果园,1个月前,这里还是乔艳家的苞米地。乔艳指着最高大的那颗苹果树问道:“你说,明年能结果子吗?”

杨泽楠抬头看了看苹果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低头对乔艳说:“今年种下,明年能结果,再过一年能丰产,你明年一定能吃到。”

这片果园的建设并不容易。村民们不愿放弃祖祖辈辈种植苞米的农作方式,担心将苞米地改成果林后,没有种植经验会导致颗粒无收。看着乡亲们犹豫的表情,杨泽楠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便是乔艳家。乔玉华说:“我当过兵,知道共产党从来不骗人,劝我们种果树一定是为我们好。祖祖辈辈种苞米,没见生活改善,我愿意试一试。”

“共产党都是为我们好。”这句话迅速在村子里传开来。听着村干部和武警官兵耐心讲解扶贫政策、承诺扶贫效果,大家才知道共产党不光劝大家进行特色养殖、种植,还请来了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产销统筹。有了党和政府托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终于在5月之前完成了果园改建。苹果园只是武警官兵帮助的扶贫项目之一,脱贫攻坚工作展开以来,武警上海总队和武警云南总队采取“村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援建了蜜源植物种植和中华蜂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新的产业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们有更多时间走出大山寻找工作,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乔艳的父母都离开村庄,寻找更好的生计。

“山上的苹果熟了,我就回来。”杨泽楠向乔艳承诺。杨泽楠不在色德的日子里,乔艳把山里发生的一切变化写信告诉了远在上海的杨泽楠,信中说:因为武警叔叔的帮助,村寨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武警叔叔是点亮村寨希望的人,自己以后也要像武警叔叔一样,将爱传递、将幸福延续。

杨泽楠又回归了执勤训练的连队生活,但大山深处的傈僳娃始终牵动着中队官兵的心。杨泽楠将自己在深山里的见闻告诉自己的战友,官兵们自发为乔艳和傈僳娃捐款捐物,献上一份爱心。

杨泽楠的未婚妻滕唯韦一开始不太理解他的做法,当看到杨泽楠手机相册中那贫困落后的山村和孩子们一张张质朴的脸庞时,就完全理解了未婚夫参与扶贫的意义。滕唯韦和杨泽楠约好,下次去色德村,一定要带上自己。

12月,杨泽楠收到了村支书大扒付的电话。他欣喜地告诉杨泽楠,480箱中华蜂项目初见成效,为村民增收不少,大家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幸福蜂”,酿出的是“致富蜜”;330亩茶园和110亩苹果、梨、沃柑长势良好,村民们也叫它们“摇钱树”。原来还有不少村民对脱贫不抱指望,如今全都信心满满。大扒付还告诉杨泽楠,包括乔艳家的所有果园都做好了周全的防冻措施,确保“摇钱树”能够安稳度过最关键的第一个冬天。

“云直播”也走进了村民的生活。为帮助建强色德村党组织,村里的党员们通过视频连线,与在中共一大会址参观见学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四支队十中队官兵同上“云党课”。除了上党课,武警官兵还定期利用网络直播技术,邀请上海市知名农业专家为屏幕对面的村民们讲解苹果、沃柑的种植技术和中华蜂养殖技巧。有了专家的针对性指导,村子里的果树越长越喜人,蜂蜜也越酿越甜。

2月,杨泽楠又收到了乔艳的信。虽然字迹不是很流畅,但相比于入学前,乔艳已经能熟练写出不少字了。乔艳向杨泽楠介绍了村子里的“新年”——阔时节,说今年大家生活条件改善了,在小学操场上举办了简单的运动会庆祝新年,到了晚上还穿上了民族服饰一起唱歌跳舞。乔艳写下了好几首歌曲的名字,《优叶》《木刮》《刮克》《摆时》,都是傈僳族的经典曲目。乔艳还说,自己听到小学老师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就感觉特别好听,下次见面要唱给杨泽楠听。

4月,武警上海总队官兵给乔艳和同学们寄了不少礼物,包括一些文具、衣物,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上海特产——大白兔奶糖。村支书大扒付告诉杨泽楠,奶糖发下去时,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把糖纸也压平做成了书签,觉得这是来自大城市的甜味。杨泽楠听到后心里酸酸的,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山里的傈僳娃眼中却如珍宝一般。得知消息后,滕唯韦又买了不少奶糖让杨泽楠寄过去,还让杨泽楠在包裹中塞进一封信,信中告诉乔艳:“妹妹好好读书,以后的日子更甜。”

的六一儿童节,杨泽楠为色德村孩子们安排了一堂“远程网课”。在十中队驻地附近,也有一个民族小学,这个学校是上海黄浦区专为少数民族儿童设立的,杨泽楠经常带领官兵到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这个“六一”,杨泽楠在开展教育时将两个课堂进行视频连线,这让乔艳和同学们兴奋不已。杨泽楠通过视频告诉孩子们,好好学习就能和上海的孩子一样,了解更精彩的世界。那一课,让乔艳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她在作文里写道:长大以后,也要像武警叔叔那样传递爱心,照顾更多困难的人。

8月,乔艳家的苹果熟了,因为是第一年收获,果子不是很多,但依然让乔艳家看到了希望。乔艳还记得杨泽楠和她的约定。果然,杨泽楠在8月休假订婚,他和未婚妻滕唯韦没有去旅游胜地度假,而是带上中队官兵捐献的价值1万多元生活和学习用品一起来到了“武警八一爱民小学”。乔艳和同学们看到满满一车衣服和学习用品,欢呼雀跃,拉着杨泽楠和滕唯韦的手不愿放开,孩子们幸福的微笑也是他们爱情的幸福见证。

乔艳带着杨泽楠和滕唯韦,走在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水泥路上,满心欢喜。放眼望去,山坡上的橘子熟了,苹果挂在枝丫上 色德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悬崖石头路修成了水泥路,太阳能路灯照亮峡谷,村里到处都是苹果树、樱桃树、沃柑树、茶树 滕唯韦告诉杨泽楠,孩子们眼里的光,是这次蜜月里最甜蜜的记忆。

临走前,乔艳摘下了一袋苹果给杨泽楠和滕唯韦。果子不大,却红彤彤的分外好看。“希望你们两个的爱情也能有这样甜蜜的果实,希望 希望明年你们还来。”乔艳从书里学来的祝福突然间卡了壳,三个人六目相对,都扑哧笑了出来。杨泽楠捏捏乔艳的脸:“哪里学的客套话,明年六一儿童节,我还会来的。”

傈僳娃最幸福的儿童节

4月,是色德村历史上最幸福的时刻之一:经泸水市审核,这个大山里被贫困落后缠绕数千年的傈僳村落,终于达到脱贫条件,摘了贫困帽!幸福的村寨天天在变化,人们忙碌着,微笑着。脱贫后的色德村,村寨面貌、村民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六一”前夕,杨泽楠根据总队驻村扶贫工作计划,和战友们如约来到色德村。这一次,他给乔艳带来了一份心心念的礼物:一条漂亮的碎花裙。那天,乔艳和同学们精心准备了舞蹈《听我说,谢谢你》,和同学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一直关心支持色德村脱贫的武警官兵。在他们眼中,身着迷彩的武警官兵、沁人心脾的中华蜂蜂蜜、挂在枝头的高山苹果,是照亮色德村贫困雾霾的一道道亮丽的光。

欢快的旋律,幸福的微笑,一切的一切都融在了歌词里: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六一儿童节当天,为迎接武警官兵的到来,孩子们穿上傈僳族传统服饰,和大人们一起像庆祝傈僳族阔时节一样跳着“锅庄舞”,庆祝美好的幸福生活。村子里,广播喇叭里循环往复播放着村里人阿华写的一首歌曲《感党恩》:

一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伸向深山,天堑变通途,结束了人背马驮的艰难岁月;

一盏盏新能源路灯,伫立在峡谷村落,深夜如白昼,结束了摸黑走夜路的艰难日子;

一栋栋二层新房,遍布峡谷村村寨寨,萧条变繁华,结束了风吹雨淋的困苦日子。

感恩共产党改变了峡谷人民的生活,正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的日子

脱贫的喜悦还没有散去,幸福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变化。6月的色德村,夹吾夺山上有一种野兰花,雨水冲刷之后粉红色的花瓣格外鲜艳。乔艳喜欢野兰花在阳光下盛开的样子,更喜欢闻那股淡淡的清香。用乔艳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家里的土地纳入村集体企业后,乔艳去山坡农田里劳作的时间少了很多,可以更专心地学习。父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带着年幼的弟弟到山下六库镇打零工,乔艳带着两个妹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杨泽楠也看到了乔艳即将搬迁的新家。新家坐落在怒江边的安置小区,是今年4月刚刚交付的。这片小区可以容纳上千户村民,最高的楼层有20多层,楼顶上巨大的“感谢党,让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标语十分显眼。乔艳一家属于易地搬迁户,分了两套房子,一套6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乔艳说,自己第一次看到电梯时,觉得十分新奇,上上下下了好多次。杨泽楠和乔艳坐在山腰间,远眺新家所在的安置小区,云朵在蔚蓝的天空流动。乔艳采摘了不少野兰花和粉红色的叶子花,红的黄的白的甚是好看,乔艳说:“我要把这些花都带到山下,让山花开满整个小区。”

在摘野兰花的路途中,乔艳告诉了杨泽楠很多好消息。过去的一年,乔艳的父亲乔玉华靠务工和村里的集体产业,收入达到4万元。面对这样一笔从没见过的“巨款”,一家人不知道怎么花才好。在村支书的建议下,乔玉华为家里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还专门盖了一个洗澡间,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厨房、厕所、畜厩分离,一家过上了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

乔艳告诉杨泽楠,去年过9岁生日,父母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生日惊喜:到六库镇买新衣。乔艳怎么也没想到,走出山的期盼转眼就能实现。第二天一大早,坐上爸爸新买的摩托车,行驶在盘山路上,虽然路旁就是陡峭悬崖,但乔艳兴奋的内心早已顾不上畏惧。

乔艳听父亲说,六库镇是怒江州州府的所在地,虽远抵不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对于乔艳来说,镇上那个十字型的繁华街道,就好比书本上的奇幻世界,好吃、好玩、好看的,应有尽有。因为不能耽误爸爸工作,乔艳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就匆匆挑选了一件上衣作为生日礼物,从六库镇回到了村里。

杨泽楠听着乔艳兴奋地讲述,也由衷地为他们一家高兴。谈到买衣服这件事,杨泽楠告诉乔艳,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正在扩建,等扩建完了,就请乔艳去南京路买衣服,带乔艳感受都市的繁华。

乔艳憧憬外面的世界,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在网络学习室学习。有时候她会用搜索引擎检索和上海有关的信息,更多时候还是观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冰雪奇缘》,憧憬着像爱莎公主一样,在童话世界里幸福地玩耍。杨泽楠告诉她,上海有迪士尼乐园,在那里可以和爱莎公主合影拍照。听着杨泽楠的讲述,乔艳的眼睛里放着光。

这不是武警官兵第一次邀请傈僳娃来上海。12月,武警上海总队就决定邀请色德村党员和色德完小部分学生走出大山来到上海,看看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看看伟大祖国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乔艳和同学们期盼着,美好的愿望似乎很快就能实现。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一切计划打乱,乔艳只好把期盼暂放在心底。今年4月中旬,杨泽楠和学生们视频连线,乔艳看着戴着口罩的武警叔叔,似乎明白了防疫形势的严峻。虽然在远离都市的大山深处,疫情离色德村很远,下课后,大家都懂事了很多。

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武警官兵又来到了村子里,这个被搁置的愿望似乎也越来越近了。杨泽楠知道,乔艳和其他傈僳娃一样,在脱贫攻坚的倒计时中成长,必须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乔艳的一切期望才不会被群山笼罩。

临走前,乔艳递给杨泽楠一幅画。画面中,一个高大的大耳朵武警拉着一个小姑娘的手,坐在山坡上遥望山外的世界,山脚下还有一排排楼房。在信纸的最下面,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谢谢武警叔叔,你是我的亲人。杨泽楠将画塞进背包深处,他明白这幅画饱含一个傈僳娃的感激和幸福愿望。上车前,杨泽楠朝乔艳挥了挥手:“我们上海见!”

短评:

脱贫,不是终点是起点

陈超 鹿子舟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怒江大峡谷吹来的秋风,染红了枝头的苹果,色德村迎来了果园产业的第一次丰收。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种上了果树,硕果压弯了枝丫,红红的果子像村民脸上幸福的红晕,风一吹在枝头颤动,如同一群手牵手跳起锅庄舞的娃娃。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不少贫困地区和色德村一样脱贫摘帽,收获了幸福的甜蜜金秋。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的牵挂。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扶贫工作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截至今年5月底,全军定点帮扶的4100个贫困村已经全部脱贫,这群“最可爱的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医疗扶持、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书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篇章。色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千千万万贫困地区走向幸福的一个缩影,也是军队帮扶脱贫的典型代表。

让14亿人全部过上幸福生活,消灭绝对贫困,在全世界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中国人民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向贫困宣战,这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回望色德村的脱贫路,让我们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理解更加深刻。在当地政府和武警官兵的帮扶下,教育扶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产业扶贫,立足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如今的色德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零,3年来942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800多元,取得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可以“歇歇脚”“松口气”。

必须清醒认识到,像色德村这样的村落,闭塞落后了多年,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部分村民脱贫后返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扶贫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人民军队要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必须坚持脱贫攻坚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责任不松。

脱贫攻坚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民军队的扶贫路,无论是帮党建、强堡垒,还是帮医疗、送健康,或是帮教育、打基础,都彰显了人民军队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政治品格,体现了人民军队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在风景如画的色德村,伴着澜沧江大峡谷吹来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脱贫的喜悦不光洋溢在色德村村民的脸上,体现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也折射在每一名傈僳族孩子幸福的眼神里。摘掉贫困帽,并不意味着武警官兵与傈僳娃的缘分结束,相反,他们的幸福约定还将延续下去

文字:陈超

供图:程子健、陈超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支云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