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星期特刊丨战洪峰迎后浪

星期特刊丨战洪峰迎后浪

时间:2020-11-29 13:40:25

相关推荐

星期特刊丨战洪峰迎后浪

“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战洪峰迎后浪

武警安徽总队青年官兵参与抗洪抢险救援纪实

些许稚嫩,但无比坚定;练有所成,且越战越强。大堤上,身着橄榄绿的年轻战士迎难而上、向险而行,续写着人民子弟兵的担当与荣光。在20岁左右的年纪,他们已经为国为民、舍生忘死。

——题记

打木桩、填埋沙石、设置围堰、加固堤坝……从7月19日下午开始的堤坝塌方抢险已进入夜战阶段,照明灯让整个芜湖市晏家渡圩堤如同白昼。

这里只是江淮大地抗洪抢险的一个缩影。

安徽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长江、新安江、淮河贯穿东西,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既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沿岸带来了洪灾隐患。今年以来,安徽气候异常,梅雨周期之长、暴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罕见。长江流域多处水位超历史极值,巢湖灾情更是百年一遇,淮河王家坝时隔再次开闸泄洪。

7月6日至8月13日,武警安徽总队先后出动官兵5000余人,在全省12个市22个区县共转移群众9837人、清理淤泥9480立方米、转移物资676.25吨、装填沙袋137万余袋、加固堤坝140余公里、封堵管涌157处。灾区群众都说,武警官兵来了,大家的心就稳了。在这样一支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的队伍中,大部分是正值芳华的青年官兵。

时至深夜,跨区驰援芜湖的武警黄山支队执勤一中队列兵吴宇晨,已记不清自己搬运了多少袋沙石,只觉得每次把沙袋顶上肩,腰间就会爆发一阵剧痛,这是几天来连续作业留下的后遗症。“再给我一个!”吴宇晨几乎是带着嘶吼向装填沙袋的战友喊着。看到圩堤仍有水渗出,他顺手又提了一个沙袋奔向出水点……

成长

7月14日,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浊浪拍岸,烈日灼心。已经在堤岸边进行加固作业5小时的郭辉,手心充满了汗水又湿又滑,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抓起沙袋。他甩了甩手,稍微恢复一点气力,又使出一股寸劲儿把沙袋抓上手、顶上肩,晒成“抗洪黑”的脸爆出青筋,丝毫不敢松懈。毕竟,眼前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威力实在不小。

而洪水对于郭辉而言,并不陌生。

7月,当正上初二的郭辉在重庆潼南一个山村里享受暑假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打破了夏日的平静。冲破堤坝的琼江河水淹没了他的家,即便是洪水退去后,被淤泥覆盖的房屋也近乎损毁,屋内的家什成为一堆废品。

这样的经历让郭辉面对洪水时比其他同年兵更加“神经过敏”。武警安庆支队机动中队排长王永鑫清楚地记得,一天中午部队正准备休整时,郭辉一路狂奔跑到他面前,报告前方堤坝出现渗漏险情。王永鑫立刻带着村干部赶赴渗漏点勘查,却发现只是沙袋上的轻微渗水,属正常现象,大家虚惊一场。而郭辉却对这一判定将信将疑,想起家中曾经的一片狼藉,看着身后美丽安详的村庄,他又和两位战友装了七八包沙袋堵在渗漏处才离开。

自从7月11日上堤作业以来,郭辉总是担心水位上涨过快,超过堤坝增高的速度,所以他往往是肩上扛一袋,手上还提着一袋,并且要往自己的沙袋里多装一锹沙才上肩,生怕密度不够发生渗漏。一路小跑奔向加固点时,郭辉还不忘鼓动身边的战友——快!快!水马上就要漫过来了!

一个列兵为什么这么拼?问起郭辉,他总说这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了解郭辉的战友都知道,这不是一句套话。当年郭辉的家虽然被洪水侵袭,但所幸重要物资和家里的牲畜都被好心人紧急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而好心人正是身着橄榄绿的武警战士。虽然他们大多只比郭辉大六七岁,但在郭辉眼中却是高大神圣、力拔千钧的盖世英雄。从那时起,郭辉就立下人生目标——参军入伍。

9月,郭辉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在中队,郭辉训练是同年兵中最拼的一个,为的就是在任务来临的时候能顶得上。今年7月以来,郭辉服役驻守的安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所在的机动中队作为拳头力量,第一批投入抢险救援任务。在岌岌可危的堤坝前,面对和家乡当年一样凶猛肆虐的洪水,郭辉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那时“武警哥哥”抢险救援的一举一动,他发誓自己也要把任务完成得一样好,不让一户百姓受到洪水的侵害。在任务一线,郭辉不仅运的沙包比别人重、跑得比别人快,而且在堵完管涌、加固堤坝后大家都休息时,他还主动请缨运送物料,为下一步抗洪抢险做准备。甚至是在手被铁锹割伤后,郭辉仍然忍着疼痛,坚持不下火线。

和郭辉一样,在安徽数十个险工险段的千里长堤上,官兵中超过一半是第一次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洪水考验面前,他们一夜之间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成长,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稚气的少年,无一例外地成为郭辉当年眼中高大勇敢的“武警哥哥”“武警叔叔”,无一例外地成为灾区百姓深陷危难时的希望与光芒,用忠诚与无畏托起滚滚洪流中的生命之舟。

在长江穿城而过的铜陵,有一处位于西联镇老观圩西埂的圩段,堪称灾情“警报器”。因其外形独特,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蛤蟆嘴”,并且说只要这“蛤蟆”一张嘴,嘴里的“铜钱”就掉了,意喻这段圩堤一旦决口,铜陵市将遭受严重洪灾。

在参与铜陵市抗洪抢险任务的武警合肥支队官兵中,没有人比朱伟更加清楚“蛤蟆张嘴”的威力。

暑假前夕,即将升入大三的朱伟参加了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入伍政策宣讲,走出教室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朱伟和几位同学一起点开了征兵网站,随后一路通关,从校门迈进营门,入伍到武警合肥支队。

身在军营的朱伟经常挂念老家的父母,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入伍后首次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战场就在自己的家乡——铜陵。而第一场硬仗,就在他熟悉的“蛤蟆嘴”。

7月14日下午,朱伟随部队来到西联镇老观圩,一上大坝他就感觉后背发凉——整个江段的水位几乎与圩面平齐,一些较低的地段甚至出现了漫堤险情。当晚,暴雨再度袭击铜陵,“蛤蟆嘴”背水坡出现管涌,面积超30平方米。

这是“蛤蟆”张嘴前最凶险的信号。

中队长杨云雷迅速组织官兵抢筑“养水盆”,通过围堰把管涌口封住,而由于雨势较大,迎水坡水压不减,管涌口的出水仍然十分浑浊。

此时,水利专业出身的朱伟比任何战友都清楚,想要堵住眼前的管涌,必须下水作业。而作为一个铜陵人,朱伟也比任何战友都明白,这里是血吸虫病的疫区,当下又是疫情严重的时节,下水后感染风险极高。但他更清楚的是,“蛤蟆嘴”无论如何都不能张开!

朱伟和几名党员骨干一起跳进水中,洪水直接没到下巴,甚至灌到嘴里。打桩、填滤料、固围堰,经过4小时连续奋战,官兵们累计装填2000余个沙袋,成功排除险情,堵住了“蛤蟆嘴”。随后半个月里,朱伟和战友们三战“蛤蟆嘴”,最终确保这张“大嘴”紧闭。

作为战士保卫自己的家乡,让朱伟对这里产生了新的、更深的情感。每次任务途中,每当朱伟看到路上的老乡,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想着会不会是亲人或者朋友;每次听到熟悉的乡音,他都忍不住嘴角上扬;吃着老乡送的鸡蛋、喝着老乡递来的水,他经常热泪盈眶。

对于家乡故土,朱伟已不是曾经那个少年,而是成长为一名抗洪勇士。

传承

在八百里皖江东段,12名年轻的特战队员在芜湖市鸠江区惠生联圩与时间赛跑。

两艘冲锋舟在水面上划出两道白浪,抵达被洪水包围的“孤岛”——一座村庄供水站,两名老人被困在二楼房顶。此时,据上游洪峰抵达已不足15分钟。

由于房屋进口已被淹没,救援官兵驾艇环绕楼房寻找攀爬点,情况十万火急。特战队员张旭东发现,墙体上的下水管是攀爬的最佳位置,这刚好是他作为特战队员的必训课目之一。

“让我上,保证完成任务。”张旭东主动请战,转身攀上管道,双脚紧紧卡住凸出点向上爬。来到房顶后,张旭东发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只能使用扶梯架在冲锋舟上实施救援。

此时风高浪急,冲锋舟不停地晃动。为确保老人下梯安全,官兵们分成三组,一组用绳索将冲锋舟拴在管道上加以固定,一组用双手紧紧扶着梯子,一组用竹竿撑开二楼栏杆,三组合力架起一条“安全通道”,顺利救下两位老人。5分钟后,洪峰到达,被困群众此前站立的楼顶瞬间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

“群众面临死亡威胁,我不上谁上?”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张旭东表示,他的班长在抗洪时也作出过相同的选择,面对同样的状况,自己不会有半点犹豫。有媒体在形容他这样的勇士时写到,“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选择勇敢”。

对这句话,武警宿州支队的张雨豪有自己的理解。

在参加抗洪抢险任务的请战书中,张雨豪写道:无论是爷爷还是父亲,都不希望我是个怂包,越危险,我越要上。张雨豪认为,军人的血液,在自己出生那一刻便流淌在身体里。参军报国,是他必然的人生追求。

张雨豪的爷爷曾是共和国的一名炮兵。虽然爷爷离世很早,但张雨豪始终忘不了爷爷那根用弹壳做成的拐杖。每次爷爷带他出去散步,都会讲述自己在部队的难忘经历。拐杖敲击地面的“咚咚”响声,成了张雨豪特有的童年记忆。

张雨豪的父亲是一名步兵,退役后,他时常会穿着老军装,耐心地教张雨豪站军姿。虽然起初心中有些抵触,可时间一久,张雨豪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挺拔的感觉,感受到了军人由内而外的特殊气质。

张雨豪的入伍之路就是一场冲锋。,还在读中专的张雨豪第一次报名参军,因为学历不够未能如愿,只能先加入预备役。经过一年的努力,他顺利通过成人高考,再次报名参军却因身体原因未能通过体检。夏天,张雨豪向入伍发起第三次冲锋,终于圆了自己的参军梦,来到武警宿州支队。

递交请战书后不久,张雨豪就在受灾严重的六安固镇镇迎来了自己的首战。地形不明,水域不明,无人机没有信号,面前是一片汪洋,身后是焦虑的百姓。到达灾区后,情况十万火急,救援刻不容缓。

16名党员迅速组成突击队,驾驶冲锋舟冲向一座座“孤岛”。“我党龄长,我在最前面!”面对湍急的水流和复杂的水下情况,党龄9年的机动中队班长张丽强毫不犹豫把冲锋舟开在最前面,为后续救援力量蹚出一条生命通道。

张雨豪瞬间被党员突击队的战斗激情和血性所感染,他跨步登上冲锋舟,驶向一座座被困群众所在的“孤岛”。

两天救援下来,张雨豪总共只休息了7个小时,也不知道吃过几顿饭、喝过几口水,但看着堤坝上的群众在有序转移时,洪水和汗水浸泡的消瘦脸庞上,终于露出微笑。

和张雨豪军人家庭传承而来的无畏不同,次仁多吉天生的勇敢离不开世界屋脊的雄浑壮丽。次仁多吉出生在日喀则南木林县卡孜乡普热岗村,那里仰头可见直入云霄的喜马拉雅山,低头即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次仁多吉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长大后为了圆自己当兵的梦想,他在报考军校未能如愿后,选择在校入伍。

雄鹰飞下高原,来到长江边上的次仁多吉血性不减。在武警芜湖支队抢险官兵的队伍中,次仁多吉刀锋削过般的面庞上嵌着的那抹高原红,与他21岁的年纪极不相符,却与他战斗的风采极为相衬。7月23日封堵白茆镇一处管涌时,战友手中的作业工具不慎落水,次仁多吉迅速脱掉救生衣,一个猛子扎进水中。不多时,他黝黑的面庞冲出水面,手里握着一卷捆绑木桩的铁丝,一口白牙格外明亮。

经过5个小时的鏖战,几处管涌封堵完成,险情得到控制。上岸后,次仁多吉不禁打了个寒战,卫生员赶来帮他替换衣物,却发现次仁多吉的后背全是溃烂的红色水泡,当即要求他休整治疗。而次仁多吉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了句成语:不足挂齿。

在抗洪一线,次仁多吉和战友们先后转战三垄圩、同心圩、协力圩等多处险工险段,装填沙石、加固堤坝、封堵管涌,别人扛一袋,他肩扛一袋手提一袋,别人运一趟沙石,他就运两趟。任务紧急时,他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似乎从未感到一丝疲惫。回到营区后,战友们调整休息时他又当起宣传员,在临时驻地办起黑板报。

次仁多吉说,他喜欢红色,那是太阳的颜色,也是小时候每家每户房顶上国旗的颜色。入伍后,他一直认为,对这抹红色的追寻,就是跑得比别人快、跳得比别人高、打得比别人准、干得比别人多。直到上了抗洪一线,看到战友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的背影,他突然明白,在人民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才是这抹红真正的象征,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24日,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的大堤上,次仁多吉高举右手,向党旗庄严宣誓,他挚爱的红色又多了一层新的、更厚重的含义。

火线入党后,次仁多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雨夜鏖战、奔袭驰援,还是转移群众、抢运物资,他始终冲锋在前,勇敢无畏。

传承的力量,也直接来自’98抗洪英烈的故乡。

7月13日8时开始,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闸长江水位,已连续多日超过历史极值。位于长江北岸的巩固圩是第一道江堤,武警安徽总队机动支队机动四中队官兵已在此奋战4个昼夜。在他们身后,是圩区50户民房和上千亩良田,还有800米外30多年没有泡过水的同马大堤,它守护的是雷池乡数万名百姓。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就发生于此。而雷池乡,同时也是吴良珠烈士的家乡。吴良珠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在任务点不远处,一所小学以“吴良珠”作为校名,以纪念这位抗洪英雄。

2001年出生的刘毅对这片热土充满敬意,他把所有力气都放在双手上,多日作业下来,手心和手指已被铁锹和编织袋磨出血泡。

但洪水撞击堤坝的声音就像是尖厉的警报声,让人无法懈怠;身后抗洪英雄的名字始终投来鞭策与勉励的目光,让人忘却胆怯。

14时许,降雨仍在继续。此时,江面距坝顶仅有“一步”之遥,防线险象环生。刘毅在湿滑的堤坝上狠狠摔了一跤,立即爬起来补装撒掉的沙石……江风骤雨中,青春橙和橄榄绿坚守雷池,半步不退。

靠山

8月13日4时许,黎明的曙光还在地平线下酝酿,芜湖市鸠江区沈巷中学已亮起一盏盏日光灯。教室内,课桌擦拭一新、胶鞋冲洗干净、地面一尘不染。5时30分,在此宿营的武警黄山支队100余名官兵乘车驶出校门,一路向南返回黄山。

不打扰,是该支队官兵送给芜湖人民的最后一份礼物。没有欢送的人群,没有喧天的鼓乐,甚至没有集合的哨音,江城的黎明静悄悄。

作为该总队第一支投入抗洪抢险任务的部队,武警黄山支队自7月6日出动以来,先后转战黄山市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以及芜湖市鸠江区等12个任务点,圆满完成转移群众、护航高考、支援重建等任务,给受灾地区群众留下了坚固的堤坝、整齐的街道、安稳的生活,以及任务官兵无法计数的汗水。

机动中队中队长丁夫阳流汗最多的地方,是歙县第二中学的5楼考场。7月7日,黄山歙县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内涝最深处达2米,导致大部分考生无法准时到达考点参加高考,当日科目相应延后,举国关注。

为确保高考顺利进行,该支队官兵分成巡逻组、医疗组、转运组,次日早早来到歙县第二中学考点外,为高考考生护航。为避免考生被雨水淋湿影响考试状态,40名官兵用雨伞撑起30米长的“遮雨长廊”。8时许,执勤官兵接到求助,考生方成因脚踝受伤,行动不便难以自行到达考场。丁夫阳和战友们立即赶赴停车点,通过轮流背负的方式,将方成从校门外一路护送到位于5楼的考场。

9日下午,歙县高考顺利结束,2182名考生无一人因灾缺考。考场外,一群考生自发地转过身,向考点门口的武警官兵、民警、志愿者、工作人员鞠躬致谢,支队执勤官兵也向他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许多考生说,他们在丁夫阳和他的战友们身上,看到了雷锋叔叔的样子。而在武警安徽总队任务官兵中,有一名列兵恰好来自雷锋的故乡——长沙市望城区雷锋镇。

武警马鞍山支队列兵邓海涛是战友们口中常常称赞的“小雷锋”,不仅因为他出生在雷锋镇,也不仅因为他有着和雷锋相似的外表——个子不高、身体结实,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两颗小虎牙,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在他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闪耀光芒。

邓海涛听着雷锋故事、读着《雷锋日记》长大。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每年暑假他都会到雷锋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多次被评为“最美志愿者”。在高中一次期末考试前,邓海涛在路上扶起一位摔倒的老爷爷,并帮老人叫来救护车送到医院,而自己却错过了考试。每当回忆起这件事,邓海涛从未感到后悔。

追随雷锋的脚步,邓海涛选择参军入伍。面对今年来势汹汹的洪水,从小在湘江边长大的邓海涛显得颇为自信。然而,真正作为一名战士投入抢险救援后,他的感受却与想象中完全不同。20多公斤重的沙袋平均每人一天要背上300多袋,肩膀磨掉一层皮后第二天仍要继续;作战靴踩进泥泞的河堤,每走一步都会重心不稳,步履蹒跚;乘坐冲锋舟救援看起来帅气威风,但复杂的水情却危机四伏,随时都有翻覆的危险……但这些困难都只是让邓海涛更加重视每一项任务,却从来没有畏惧过。他经常用雷锋的名言鼓励战友,有时看谁坚持不住了,抢过对方的沙袋,扛上肩就往前冲。

邓海涛有一件特殊的救生衣,在背面记录着他的抗洪日记。

“7月13日,抗洪第一天:奔赴当涂县江心乡”

“7月19日,抗洪第七天:风雨激战和县石跋河”

“7月27日,抗洪第十五天:太阳河大堤上战高温斗酷暑”

……

每一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字里行间足以得见一名士兵的成长历程。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前线,邓海涛对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何谓‘血肉’?生命与生命的交织,命运与命运的相连,互相依存,这就是血肉联系。”邓海涛说,抢险救援的每一次任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都是让子弟兵和人民团结得更紧密的过程,对自己而言,也是一次次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邓海涛对一次走访慰问印象很深。8月6日早上,他随部队一起去和县姥桥镇敬老院帮助老人们从安置点返院。当接送老人的公交车到达敬老院后,战士们纷纷上前为老人们提行李,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回房间。其中一位老人由于身患中风,大小便失禁。

邓海涛第一个站了出来,二话没说就将老人背在了背上,小心翼翼地将老人送回房间,并和义工们一起帮老人换下衣物,清扫卫生。

任务官兵留下的是安宁,拥有的是人民群众的感激与拥护,创造的是一幕又一幕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

7月16日下午,在芜湖市鸠江区惠生联圩中路村段抗洪大堤上,23岁的周磊一边听着爷爷周克清的叮嘱,一边帮他擦去脸上的汗珠。

今年75岁的周克清老人,家住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是一名环卫工人。平时念叨最多的就是参军入伍的孙子周磊。这个月,黄山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情,他开始每天关注救灾新闻,每次看到周磊所在部队的抢险镜头,他都会激动地跟老伴说:“快找找,小磊没准儿也在里面!”

当天,周克清老人从邻居那里听说,区里的惠生联圩出现险情,武警黄山支队的官兵都来了,部队就驻扎在当地的沈巷中学。老人立即找来家里的儿孙,一起赶去险点帮忙。

到达抢险现场后,周克清老人看到很多武警官兵都在装填沙袋,二话不说就先帮着干了起来。周磊当时正在一趟趟搬运物资,突然感觉大堤上有几个身影很眼熟,走近仔细一瞧,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爷爷、叔叔和堂弟都来了。

7月初,一听说有抗洪任务,周磊就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跟着部队先后转战黄山区、休宁县、歙县,完成转移群众、圩堤抢险、护航高考、工厂清淤等任务。16日12时,得知鸠江区惠生联圩发生管涌渗漏险情,支队要抽调140人前往增援,周磊再次申请加入增援队伍。

大堤上,40后、60后、90后、00后同框,祖孙三代五口人并肩战斗。这一场景激励了在场每名官兵,现场群众也自发加入抗洪队伍,仅用3个小时就装填沙袋2500余个,加固堤坝300余米,成功排除了险情。

在芜湖晏家渡,正当武警黄山支队官兵全力投入到塌陷圩堤加固任务时,一支特殊的慰问队伍出现在堤坝上。

来自黄山市屯溪区的22名市民自发组织车队,一路奔波来到晏家渡看望武警官兵。一上大堤,车队发起人、退役军人雷齐永就带头唱起《团结就是力量》,带着慰问团成员一起加入了抢险任务中,与子弟兵携手迎击滚滚洪流。

看着眼前躬身作业的市民,机动中队班长李政红了眼眶:“黄山人民百里相随,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含义。谢谢家乡人民,我们一定不负重托!”

在池州,在宣城,在革命老区六安……类似的场景在不停上演。主角不同,主旨只有一个: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

短评:

在洪峰浪尖上绘实青春底色

倪忆炎

习主席强调,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青年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大任的。

当前,抗疫斗争尚未鸣金,抗洪战场硝烟又起。在今年的抗洪一线,主动请缨、勇赴一线的有青年官兵,义无反顾、向险而行的有青年官兵,忍受伤痛、顽强奋战的还有青年官兵。从这些青年官兵身上,我们看到了’98抗洪精神的代代传承,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官兵的责任担当。

“再给我一个!”“我不上谁上?”“不能当怂包!”……在一声声呐喊和嘶吼中,他们强忍疼痛用肩膀扛起沙袋,不惧危险用双手开辟安全通道。在他们筑成的堤坝里,不仅有着固堤的沙石泥土,也饱含着炽热的家国情怀。

守护高考、对抗洪魔、灾后重建……无论任务是什么、灾情有多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他们用青春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用汗水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在洪峰浪尖上得到相似的顿悟,在忍痛负重时取得共同的成长,在历经磨炼后获得质的蜕变。

抗洪抢险是一次大考,面对滔滔洪水,青年官兵用实际行动交出了高分答卷。窥斑见豹,我们坚信人民军队的未来必将忠诚无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波澜壮阔。

文字:康智星、蔡啸天

供图:程子健、徐 宸、李 沛、徐 伟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穿越时空的精神长征

2、星期特刊丨燃旺心中那团火

3、星期特刊丨机关瘦身,如何走出“人少事多”的困局

4、星期特刊丨“定向培养士官”:当青春的选择遇上时代的变革

5、星期特刊丨达娃卓嘎:一名藏族女狙击手的人生突击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

邮箱:wjxinmeiti@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