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够了!这不是懂事 是讨好型人格!「爸妈营」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够了!这不是懂事 是讨好型人格!「爸妈营」

时间:2023-10-01 03:11:08

相关推荐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够了!这不是懂事 是讨好型人格!「爸妈营」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不幸,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看过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很多人会对齐明月这个角色记忆犹新。她像极了现实中最真实的我们。

齐明月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长相漂亮、性格好、成绩好而且还特别乖巧懂事。

但在妈妈眼里,她却不够好,所以上学的时候,她要上各种培训班,做没完没了的作业;明月看中了一件白色卫衣,妈妈说:“穿什么白色,不爱干净还穿白色。”;明月拿起黑色的T恤,妈妈再次否定:“小孩子不要总穿黑色!”;最后妈妈做主,选了粉色,她也不敢反驳。

从小到大她就是在妈妈的不断否定中长大。

所以长大后的内心一直很自卑,也没什么朋友。

不自信,连独立点个菜都困难;总是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不被别人喜欢,她也觉得是自己的错。

全力讨好妈妈却怎么都讨好不了,又遏制不住继续讨好,否则就觉得自己不好、不孝,是她的绝境。

齐明月的生活状态:总在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懂事、善良,然而越是这样,她的情感越难得到满足,她对于认同的渴求也会变的无度。

所以,当时很多追剧的人都想跟齐明月说一句:

够了!这根本不是懂事,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一个人害怕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下意识地迎合别人,不懂得拒绝,总觉得是自己的错,喜欢道歉。。。不要怀疑,这就是讨好型人格了。

其实,强烈的讨好型人格,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我以为这样,就能被认可、被看到

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也是一个被原生家庭制造出来的讨好型人格的典型案例。

那句著名的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就是出自这里。

电影里的松子,23岁时漂亮有气质,她受过高等教育,是一名中学音乐老师,歌唱的好,是学校里非常受欢迎的老师。

但这样美好的一个人内心是充满自卑的。

她的一生都在渴望爱,而不得。

她从小努力学习,乖巧懂事,为的并不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不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希望通过取得更高的分数来博取她父亲对她的爱。

她表演小丑做鬼脸,也只为博得父亲一笑。

但父亲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卧床在病的妹妹,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望着父亲的背影问:为什么?

长大后交了多个男友,为了这些所谓的男朋友,松子成为妓女,去杀人,去坐牢,去混黑社会,最后还瘸了一条腿,还被骗色,骗财,家暴,但是,这些她都不在乎。

只因,她渴望爱,每一段关系里无论对方提出怎样不合理的要求,她都会去满足对方。

只要有人跟她说:“我爱你”她都是相信,并且义无反顾的爱他们。

松子就在这样“讨好——被伤害——渴望爱——继续讨好——再次被伤害”的循环中,度过她短暂的53年人生,最终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在一人独居十几年后,被“路人”杀害。

有人说是她的命运太不好,遇上的都是不值得托付的人。然而往往决定命运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其实松子的人格,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这是她所有悲剧的源泉。

她总以为,讨好别人,成为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就能被认可,被看到。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叫《讨好是一种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书中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俞飞鸿在采访中也分享过她的经历。她说自己从小都不太会表达愤怒,不会说不。

直到前几年,她在美国时,有一天过马路差点被车撞飞,她冲过去对着司机一顿狂骂。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当面骂人,感觉非常“兴奋”。

其实像俞飞鸿这样不敢说不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比比皆是。

他们怕起冲突,怕别人生气,怕表达出真实的自己会让别人不喜欢,所以他们说话做事往往很微小谨慎,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喜欢认可。

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

你也许会发现,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

我们来到世界上,第一个要满足的对象都是父母。

很多人在孩童时期都经受过父母严苛的管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很难让父母满意。

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幼小的孩子拼命努力,只希望父母能成为父母口中懂事的孩子,让父母开心。

姜文曾说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当年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把通知书拿给母亲看,她看了一下就扔一边了,说还有一盆衣服没洗。并没有表现出异样,更别说认可他。

姜文说自己不知道怎样能让母亲为他做的事高兴。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不让父母“生气”“难过”“失望”,我们只能不断观察父母的情绪,用父母的满意度衡量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让你对这个世界从骨子里充满了恐惧和讨好的情绪。”

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

别让你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欺负一个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一味否定孩子的决定,就会造成孩子的过度讨好。长大后,他们就会成为成人社会中的“感情乞讨者”。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

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能够观察家长的行为和情绪,并且学会这种行为方式。

尤其是一些情绪不太稳定容易生气大吼大叫的家长,会让孩子变得非常敏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孩子:

妈妈生气——孩子赶紧道歉: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妈妈沉默——孩子战战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动;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这称为“可爱的诅咒”,她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写到:

这群“可爱的人”生来像被女巫下了诅咒一般,他们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能压抑自己。

请不要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生活中许多爸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强加给孩子,习惯性地安排孩子的一生,小到报课外兴趣班,大到读哪所学校。

孩子如果有意见,父母便以“我为你好”、“我在为你的一生考虑”等等理由来控制孩子。要知道,大多数的爸,都是本着「我为你好」的出发点去教养孩子的,这并不能成为爸妈情感要挟的手段。

爸妈能够做的,可能是帮助孩子去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和打算。

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

生活中这类爸妈很多,面对孩子总会唠叨着:

“看谁谁家的孩子多听话,你再看看你。

“某某家的孩子英语考试得了100分,你怎么做不到呢?。”

一味的对比、打击,孩子容易形成强烈自卑,为了获取别人的认可,孩子做讨好人的事来。所以,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作家桐华曾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写道:

“如果大人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不肯承担责任去保护孩子,那么孩子只能快速地长大,像大人一样保护自己。”

想要孩子快乐,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做的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他们:

孩子,请不要讨好他人,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爱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情绪。

孩子,你也不必因为没有让别人满意而内疚,没有人值得你刻意讨好,而爱你的人也用不着你讨好。

作者:爸妈营(bamaying)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