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陈毅追悼会上 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 嘱周总理给他安排工作

陈毅追悼会上 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 嘱周总理给他安排工作

时间:2021-01-04 00:26:10

相关推荐

陈毅追悼会上 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 嘱周总理给他安排工作

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静立陈毅遗像前沉思着,眼神回转间,一副在角落中的挽联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仗剑如云,作于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尽庶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博规,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必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如同拥有生命,诉说着陈毅传奇一生,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一片真情。毛主席读过后,连连点头称赞,忙问这副挽联是什么人写的,身边有人答到:“张伯驹。

传奇“公子”张伯驹

在民国时期的古文诗词,文物收藏领域,有一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就出生在官宦世家的张伯驹。

张伯驹身世显赫,年少时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傅仪族弟傅侗三人并称为“四大公子”,也曾在张作霖,吴佩孚的军中担任军职,功名利禄唾手可得。

但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军阀之间的不断厮杀都令张伯驹感到厌恶,他痴迷于诗词文学,醉心于古物文玩,身逢乱世,却心向安宁

显赫的家庭条件给了张伯驹良好的教育。从小的耳濡目染令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阅书籍无数,再加上天资聪颖,生性淡漠,造就了张伯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脱的文人气质,在诗词文学方面颇有建树。

而张伯驹对字画名迹也颇有研究,对于稀有的名家真迹往往出手大方,无论对方开多出多高的价格他都一口应下,在字画收藏的领域小有名气。

心怀大义,宁死不屈

树大招风。张伯驹手中的那些无价之宝也招来不少人的觊觎。一幅花了四万大洋收来的《平复贴》,就差点要了张伯驹的性命

1941年,张伯驹被绑架。绑匪开出天价赎金,而真正的目的却是那幅《平复帖》。张伯驹得知后,不顾自己的生命,强硬地拒绝了绑匪的要求,明确表示自己宁死也不会通过变卖文物来换自己的命

面对张伯驹宁死不从,又迫于张家势力,绑匪无可奈何。一番僵持后,张伯驹妻子用四十万大洋赎回了张伯驹。

在此之后,张伯驹并无忌惮之意,仍倾尽心血四处收集文物,甚至不惜散尽家财收藏一幅《游春图》,只为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张伯驹收藏的意义已经不仅是满足文人之雅趣,也包括了对国宝的尊重与守护

在建国之后,张伯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藏献给了国家。在那个混乱而利欲熏心的年代,张伯驹无疑是文人之刚者的代表。

不仅如此,张伯驹更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及发展,积极创办了一系列研究社,推广诗词,书法,京剧艺术。张伯驹也正因这一系列的活动,结识了人生知己。

相见恨晚的人生知己

在一九五七年,张伯驹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明清书画展览,正是这次展览,见证了张伯驹和陈毅二人的初识。

陈毅对字画名迹也颇有研究,在这次展览会上,许多珍贵的名家遗迹吸引了他。在得知这些旷世珍品是张伯驹花重金所收的时候,陈毅更是大为震撼,主动邀张伯驹到家中小坐。

张伯驹对陈毅早有仰慕之情。在张伯驹担任上海市市长时,就曾想拜访陈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次能得对方主动邀约,当欣然赴约。

这次见面,二人交谈甚欢。在诗词字画方面颇有共鸣,纷纷表示对方是人生知己,相见恨晚。

晚年变故,陈毅雪中送炭

年近七旬,张伯驹的生活却突遭变故,被隔离审查八个月后,免去了在吉林省博物馆的职务,与妻子一同下放吉林省舒兰县公社

然而舒兰县公社并不愿接收这两位快七十的老人,拒绝给其落户。当时张伯驹夫妇二人在京户口已被注销,粮食不再供应,二人不知该何去何从

据张伯驹儿子回忆:“回到北京后,原来的家已经被人占了,只留下一间十平方米的屋子,用一块帘子隔成里外两间,外面的一间屋子中有一张桌子,父亲整天伏在桌上写些什么,里面的那间屋子用来睡觉。”

在这样的境况下,张伯驹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旧坦坦荡荡,没有怨天尤人。张伯驹对自我信念的坚定,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一句抱怨。

与此同时已卧病在床的陈毅得知故友困窘境况后,立即找到周总理,希望对张伯驹有所照顾。多方努力下,张伯驹夫妇终于有了一个在中央文化馆工作的机会。

在张伯驹艰难时期,陈毅十分相信张伯驹个人的清白。而张伯驹回应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时也坦然表示:“我在鉴定字画时也难免错看一幅好作,在国家面前,一个人的荣辱得失没有什么。”

一九七二年,陈毅逝世,张伯驹夫妇在得知后悲痛万分,却因种种困难,不得见旧友最后一面。

万分悲痛中,张伯驹挥笔洒墨,饱含热泪书一挽联,诉对陈毅的一番思念之情。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感情的挽联,令毛主席注意到张伯驹,甚至想当场就与其相见。

身旁的陈毅夫人张茜向毛主席简要地介绍了张伯驹的个人情况和近期境遇,毛主席当即嘱托要帮其解决户口问题,并且要安排好工作,至此张伯驹的境况才得以彻底改善。

这之后,张伯驹活跃于戏剧,诗词,书画等领域。在自己年近八旬之时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九八二年,张伯驹患病入院,却因为“级别不够”不得不和七八个重症病人挤在同一个病房内,这让张伯驹情绪悲观,情况也急转直下。

张伯驹女儿四处奔走,希望给父亲换一家医院,不曾想在获得批准的时候,张伯驹的身体已支撑不住,在一九八二年的二月,走完了精彩的一生。

从第一收藏大家到没有户口的落魄老人,张伯驹不曾失去他的风骨。这一生醉心于诗词字画,坦坦然然。为挚友所写的挽联,何尝不是张伯驹这一生大雅的体现,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情感的寄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