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二)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二)

时间:2022-05-14 20:18:22

相关推荐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二)

本文为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研究员、特级教师陆志平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新教学”研讨活动(上海静安专场)上的主旨报告,主题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

陆老师从语文课程性质与改革思路、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与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改革四大方面阐释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发展与突破。陆老师的分享对高中语文教师理解和实践新课标、新教学,适应新高考具有前瞻引领性的参考价值。

昨天,小编已整理推出该报告的前半部分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一),今天将继续为大家奉上陆老师精彩报告的后半部分。下面请开始浏览正文↓↓↓

学习任务群与教学改革

课标课程结构的内容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引导,项目学习为载体,不是以知识为纲,不是以能力为纲,也不是以文本为纲。

学生的语文实践就是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以核心素养为纲,但是四个核心素养并不只是与18个任务群一一对应,比如思辨性阅读,这一任务群并不只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其语言、文化、审美都会得到发展,只是它的重点是思维发展。

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也不是这个任务群就是阅读,那个任务群就是表达,而是每个任务群都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方智范老师说,语文任务群标志着语文课程的转型基本完成。语文任务群整合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情境、资源、活动、方法和评价,也有机融合了经典范例诵读和知识传授、行为训练合理的元素,突破了素养养成模型的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课程内容组织。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我提炼了三点:1.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

2.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3.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1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既体现了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传统,也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学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19的国语课程纲要,初中编者是叶圣陶,高中编者是胡适。这个纲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读整本书,比如说高中开出来的必读与选读内容全部是整本书。初中也有由老师选定书本的,大多不是单篇的课文。二是大半由学生课前自修,诵习研究,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自学和讨论。内容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学习方法引进讨论,标志着传统语文向现代的发展。

由叶圣陶和夏丐尊1935年开始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在语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本书的“编辑大意”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国文百八课》的体例是“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文四项,各项打成一片。”这体例把多项内容根据一定的目标,整合成一个单元,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也可以说是开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先河。

但是单元要“各项打成一片”确实不易,怎样“打成一片”,因为价值取向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几十年来,语文教材编写大多沿用多项整合成一个单元的体例,但总是在文本为纲或知识技能为纲或几条线索并存的结构中摇摆,甚至出现了片面发展,走到了某个极端上去的情况。叶圣陶先生“各项打成一片”的设想,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语文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纲,不再是知识能力本位,单元内部各项以及各项的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各项打成一片”出现了新的局面。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法国哲学家莫兰提出了复杂性思维的思想,认为牛顿以后的科学主义方法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简单化、线性化了,而量子力学则让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所以莫兰提出要“迎接不确定性”。他研究指出现在的教育方式存在“箱格化”倾向,把知识分成一块一块放进一个一个的小格格里,今天拿一块,明天再拿一块来教学生。这样培养的是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而我们要用复杂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就要发展复杂的头脑。

语文大单元设计就像理科流行的大观念、大概念一样,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改变知识点教学与课时主义的思维。

正如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多年来我国一线教师大多满足于“课时主义”,并不理会“单元设计”。然而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倘若离开了“单元”(学习的流程)这个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基础单位,可能产生的第一个恶果是,那些开发出来的所谓“学科”、“课程”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因为构成学科的基础单位就是“单元”。可能产生的第二个恶果是,纠缠于“课时主义”。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结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

崔允漷教授说,大单元设计不只是教学单位,而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以核心素养为纲来设计大单元,关键在于提炼一个合适的大主题。通过提炼合适的主题,统领整个单元。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把诸多因素统一起来,人文性不再是游离于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标签。

为什么语文讲人文性和工具性常被批评?因为人文性没有很好地融入语文教育的过程,往往成为附加的一个标签,成为道德的说教,如果有一个好的主题统领单元,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融合,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局面。事实上,课标在任务群目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如当代文化参与,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任务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运用。

比如学习战争与和平相关作品,很多教科书都有。以前是一篇篇阅读,然后分析文本的场景、语言、人物、心理等。这样学习后会不会有很深的认识?也可能有,但它是支离破碎的。假如我们以“和平的祈祷”为主题统领,引导高中生关心人类命运,祈祷世界和平。在这一主题下再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就能具身化地认识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震撼。战争中的悲惨以及不同的人性表现,体现出我们不同的和平愿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都能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2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说,课程是墨守陈规的过程,引导着永不重合的双轮马车的道路。这个比喻恰当地描绘了很多学校的课程。现在要进行深度学习,替换“墨守陈规”的课程方法之一就是“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而不是按照线性和零散的知识点学习。

关于真实情境,杨向东老师指出,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样,学生跟学习的内容就有了联系。

关于深度学习

目前,开展“深度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日益深远。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深度学习的方式不是传统的讲听练考,而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及其它相似的学习方法。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书中深层学习与传统课堂实践的对比分析:

关于真实语文生活情境

语文学习都是有情境的,根据着名学者王富仁先生的研究,任何一个作品都是由音、形、义、情、意、理、时、空八个要素构成。音、形、义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注:这里不是指文字本身的,而是作品里的音、形、义);音、形、义背后是情、意、理,将这些要素综合就构成了特定时空。

语文学习的情境时空,既有学生熟悉的,也有相对隔膜的。如果全是学生熟悉的,没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有些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正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也正是这些距离甚至隔膜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难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然而,这些距离又必定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激活着这些联系,让深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思乡作品。“月是故乡明”是很漂亮、很美的名字,但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在思乡这个年龄段,年轻人总想离开家乡,让他学习思乡作品往往有隔膜。

于是,我们把“月是故乡明”,改为“乡关何处”。年轻人很想出去,但全人类都具有一种情感,就是回乡,这是怎么回事?家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就是祖宗所在地?我们提炼出“乡关何处”这个大任务,然后一步一步探索。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王宁老师有三句话概括得特别好,即“从所思所想出发,以应思应想启迪,最后以能思能想升华”,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能思能想是什么。

3真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有人质疑语文实践就是搞活动,而不是语言学习。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反复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就是听说读写的升级版,学习行为本身就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语文技能。阅读与鉴赏不仅是以前的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后面还有鉴赏,既涉及到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涉及到对文本由表及里的认知、体验、感悟与理解,当然也离不开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等多种知识的应用,审美鉴赏融入了阅读的全过程,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表达与交流,不仅是写作与口语交际,更不只是听、说和写。为了表达和交流而说而写,表达与交流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情境。特定情境中的表达和交流更具有对象意识和真实感,发展的不仅是表达的技能,还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是具有天然联系,每个任务群的实践都是融合的,而不是这管阅读与鉴赏,那管表达与交流,另一个管梳理与探究。每个任务群都是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所以让学习成为主线,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就用大任务的设计方式统领,整合它的文本资源、知识资源等,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这就改变了以前单篇分段分层、单个知识点传授的教学方式。

比如要求读很多鲁迅作品,让学生来排练《咸亨酒店》。这牵涉到鲁迅的七篇小说,我们学的《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作品都在里面,让学生做这件事,就是一个任务。这种学习跟小学演个课本剧不同,需要研究文本,研究人物,写出人物传记、角色分析、表演计划,这就比以往的听讲学习深入得多。它将阅读与写作交织在一起,表演完了还要写演出手记、剧评,还要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无论是对学生文学作品的理解,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关注社会的引导,都比单篇学习效果好。

大任务设计,关键是要把主题、情境、任务、学习活动、评价等元素在目标与内容的统领下协调好。即使教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编好了,老师也可以通过大单元教学方式重新设计。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里面有个社会交往类活动。访谈、会议纪要、与人交流谈论、策划书这些课程标准都有相关要求。以前一般都是按照知识点加选文的方法组织。

现在不是这样单篇学习,而是找一个项目,比如我们设计的“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支持计划”,就综合考虑了主题、情境、任务、活动。全民阅读是语文应该关心的事情。活动也不用离开教室太远,很多事情可以在教室里做。这个项目把社会交往类学习内容都涵盖进来。先谈论怎么做,然后做一个调研提纲,然后怎么调研、怎么访谈,回来后怎么写调查报告,报告完了再做交流,交流完再做策划书,策划书完了再论证交流。

社会传媒类学习,课程标准说可以做一个项目,而不仅仅是按照文体学习。科普作品研习,选一部书阅读,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新的问题。现在流行的“一分钟让你知道什么”“十句话让你搞懂什么”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阅读,写读书笔记,然后用15分钟演讲,这既有阅读,又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有归纳梳理,都综合在里面。

任务群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任务群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改变知识中心、文本中心、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中,围绕特定的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综合而不是分项设计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

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改革

版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列了五级标准,对应四个核心素养的考查,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课程高度匹配。五级标准1、2级是必修,3、4级是选择性必修。不参加高考的,选3~4级就可以,第5级一般不考,但也可能有用,特别是语文,不能说学了选修没用。语文的选修具有广阔的开设空间。

关于怎样评价,课程标准也有强调。以前我们的考试,把知识从情境中抽象出来考,离开了原有的情境,这是去情境化,现在要放到真实情境。以前看到题目就知道答案,结构良好,现在的试题结构倾向于不良,答案甚至是开放的。过去的考试内容很单一且碎片化,现在强调多元综合,强调结构化。语文命题改革,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是为了引领活生生的学生去学习血肉丰满的语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人。

- End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现代课程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发展与创新(一)

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编辑丨葛杰 陈梦琪

图片丨网络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添加小编微信(15601588673)

加入杂志读者作者交流群

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