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松江:走进仓城风貌区(一)繁荣已远去 古宅如初见

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松江:走进仓城风貌区(一)繁荣已远去 古宅如初见

时间:2021-06-18 21:23:23

相关推荐

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松江:走进仓城风貌区(一)繁荣已远去 古宅如初见

作者:黄婧(注册城市规划师 高级工程师)

烟雨江南,大仓桥边,如同走进了一幅轻描淡写的水墨画。雨雾萦绕了仓城市河,两岸人家,粉墙黛瓦,如梦如烟……

携上密友,细雨中,撑伞漫步,这条短短的不到一公里的小街,有着雅致的名字“秀南街”,这里云集了明代私家花园、清代民居,多年前来此还是庭院杂乱,多户相拥而居,而今多户已迁出,古宅有待全面修复。

沿途打量这一户户饱经风霜的古建筑群,前街后河,依水而建,轴线对称,层层院落。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些乌衣长巷、小桥流水人家,已经成了渐渐老去的故事…..

他们为何而建,何时兴起,值得我们一起走进,揭开仓城那段已远去繁荣的面纱.......

仓城因漕运而兴起

漕运,是指水道运输,对于仓城而言,漕运则是指古松江府通过仓城这个漕运中心每年将大量漕粮经过古浦塘向北往京城运输。

明万历四十七年(16),仓城正式建设官署,仓城漕粮仓储功能得到完善与加强。1645年起,仓城成为江南的漕粮重地,也是娄县的行政中心。

每年漕运时节,华亭、娄县、奉贤等地160只漕船只集中到仓城装载启航。据说,启运之前,县官着盛装到仓王庙举行重大的仪式,歌舞三日不决。

漕船出行时,府县官与祭江亭举行祭祀仪式,以求漕运一帆风顺,古浦塘上各邦船号彩旗鲜明,浩浩荡荡,一路向北将漕粮运往京城。三日盛况期间,每日仓城从大仓桥到跨塘桥一带挤满了观看盛景的各方来客,热闹非凡,空前绝后,为的是一睹漕船起航。

船队由古浦塘沿泖河入斜塘,而后取道京杭大运河,上苏州扬州,北上运粮直达通州。

漕运的兴起,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商品的互通,思想的碰撞。漕船水手是北方人,也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白菜、枣子等来仓城售卖,也带回大量松江的土特产。漕运的发展,带来了商品流通,人员集聚,集市繁荣,大力推动了仓城的发展。

仓城内外,日间川流不息,夜间歌舞升平,茶楼、客栈、饭店成为外来水手、商人逗留之地,随而,娱乐项目赌馆、红院也渐渐兴起。

道光五年,因运河受阻于淤泥阻塞,运输受限,逐步改为海运。一直到1851年,全部漕粮均改为海运,松江府的漕运中心由仓城转移到了上海口岸,由此,仓城漕运中心便逐步退出了她的历史舞台。

漕运衰退后,仓城的交通功能继而减弱,周边的商业开始消退,但繁荣一时的古宅深巷,依旧屹立如初,留给世人无穷尽的回味。

仓城的街巷风貌

仓城风貌区内的传统风貌轴线的主要代表为东西向的市河、中山西路与秀南街。

中山路历史上曾经是“东到华阳西跨潭”的十里街市,中山西路以北地区是官宦大家的聚居地。

秀南街沿线保留了大量传统民居,江南水乡独特的居住氛围,形成文化气息浓厚、人文特色鲜明、格调优雅的传统街巷。

风貌区内部街巷体系保存较为完整,拥有较多街巷空间和景观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街巷,沿街历史建筑品质较高,风貌区内风貌良好的街巷主要包括东西向的秀南街,南北向的大仓桥及相连接街道,还有一些通往河道和宅院的极具传统特色的较狭窄的小巷弄。

住宅多按前街后河布局,部分民宅是大宅败落又几经易主后演变而成。住宅多为三进二庭四厢格局,如秀南街沈氏三宅等。

街巷大多较为窄小,有些竟不足一丈。街巷两侧楼房,可对窗闲聊。

背面临河一侧的殷实大户在驳岸上建石级,作私家埠头。

仓城里,深巷人家,留下了一些不肯迁移的老人,守住那份朴素的生活,回味远去的繁荣,种些花草,静听雨声,伴随古宅,悠然而居。

这,就是仓城的精神——繁荣已远去,古宅如初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