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张景岳化肝煎的作用与功效 适应症 临床应用 医案组成方解

张景岳化肝煎的作用与功效 适应症 临床应用 医案组成方解

时间:2023-07-28 03:26:33

相关推荐

张景岳化肝煎的作用与功效 适应症 临床应用 医案组成方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配方组成】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土贝母二三钱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主治适应症】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加减: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

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钱五分;

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

如火盛,加黄芩一二钱;

如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

胀滞多者,勿用芍药。

【方解】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忧思脑怒则肝失疏泄而气机不畅,气郁化火则烦热易怒;气逆动火则为呕血、便血,故治以疏肝泄热为主。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破气,消积解郁;丹皮、焦栀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芍药

苦酸,能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土贝母苦寒,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泽泻甘淡微寒,性主沉降,引药下行,大利小便,导火外泻。诸药合用,则肝气得舒,肝火清泻,气顺不逆而病症自愈。

【临床应用作用功效与医案】

1.胆汁反流性胃炎崔氏化肝煎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方法:采用双盲对照法将2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化肝煎和吗丁啉、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进行治疗。结果:中医治疗组114例有效率88.4%,西药组106例有效率65.1%,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化肝煎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理想的疗效。

典型病例:张某,男性,43岁,常食辛辣油腻味厚高脂等食物,并有烟酒嗜好史。主诉3个月前出现胃脘部灼热痛,反酸口苦,嗳气时咽喉有苦酸水刺激,心烦焦躁,食后腹胀,大便干结。电子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糜烂,幽门部有黄绿色液体反流。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曾服用吗丁啉、铝碳酸镁、法莫替丁等药物半月,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求中医治疗。舌苔黄质红,脉弦,证属肝胃郁热。药用青皮、陈皮、泽泻、浙贝、丹皮、山栀各10g,白芍15g,生大黄、郁金、佛手各10g,5剂,水煎服,嘱其戒烟酒,忌辛辣味厚之品。二诊:口苦反酸、心烦急躁明显好转,大便通畅,但仍感胃部灼热痛。上方去生大黄,加白及、海螵峭各15g,吴茱萸3g,黄连6g,再服6剂。三诊:胃脘灼痛大减,察其舌象黄苔已化,舌质偏红,考虑肝胆之火逆胃渐平,但胃阴不足乃当务之急,更用益胃汤加减:生地、麦冬、北沙参、玉竹、白芍、茯苓各15g,白及、甘松各10g,炒麦芽、炒谷芽各12g,连服10剂。1个月后复查电子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孔已无胆汁反流。[崔宏春,杨小利,闫肃.化肝煎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陕西中医,,32(5):533-535]。

按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病范畴,笔者认为本病主要因为饮食不节、七情失常,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损伤脾胃而致。主要涉及肝胆脾胃诸脏,其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不足、升降失常,标实为郁热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早期多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胆胃气逆。正如古人曰:“气郁塞,而胆病上逆;木气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肝失疏泄,胆汁不入肠中助脾运化反上逆于胃而出现胃脘胀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嘈杂反酸等肝胃不和之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项下有“肝胃气滞”和“胃热炽盛”证候特征,可知本病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胆火逆胃,使胆汁胃液不能正常疏泄,导致郁积反流,损伤于胃。因胆为中清之府,生理状态下胆汁的分泌自有其常道,而在肝胃气滞、肝之疏泄失常时方挟胆火引动胆汁冲击于胃府而产生疼痛。采用化肝煎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起到清泄肝胆,理气解郁,和胃止痛,除去胃中湿热郁滞,使胆汁循其常道,肝胆气逆得降,从而使胃主和降,临床症状自可改善。说明此方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胆道功能、阻止胆汁反流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复合性溃疡张氏用化肝煎加减治疗复合性溃疡30例。其方法:选取复合性溃疡56例,其中肝胃郁热型病人30例,均采用化肝煎加减方(青皮、陈皮、枳实、贝母、栀子等)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病人采用西药治疗。结果:化肝煎加减方治疗组症状、胃镜、幽门螺杆菌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有疏泻肝热,和胃止痛功效,治疗本病临床应用疗效好。[张少瑜.化肝煎加减治疗复合性溃疡30例.陕西中医,,30(9):1147]按青皮、陈皮、枳实疏肝理气止痛;栀子、黄芩、黄连清热泄热和胃;半夏、竹茹、砂仁和胃降逆止呕;浙贝母、乌贼骨制酸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大黄通腑泄浊;丹参活血化瘀止痛。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本方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升高胃内pH值,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改善胃黏膜下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化肝煎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复合性溃疡,无论从临床症状缓解、幽门螺杆菌清除、溃疡愈合时间都有较明显临床优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溃疡全部愈合时间以及溃疡复发情况。

3.瘀血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殷氏等用化肝煎治疗辨证属瘀血型慢性活动性肝炎43例,对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及促进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甲典型病例:王某,男,23岁,工人。自述2年来反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隐痛伴口苦,恶心,肝功能异常。于1979年5月13日以漫活肝入院。查体:面色焦黑,颈胸部有散在蜘蛛痣,心肺正常,腹软,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4cm,质中等硬度,舌暗有瘀斑。肝功化验:黄疽指数13U,谷丙转氮酶154U,血清白蛋白2.75g/L,球蛋白3.15g/L,Y-谷氨酞转肽酶145U,血小板74x10"/L,临床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用化肝煎治疗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肝肋下未及,脾肋1cm,质软,查血清白蛋白4g/L,球蛋白2g/L,y-谷氨酞转肤酶25U,血小板14.7×10"/L,临床痊愈。现已恢复工作。[殷义才,胡正年.化肝煎治疗瘀血型慢性活动性肝炎43例.陕西中医.1988]。

按化肝煎活血化瘀能使肝血液疏通,以改善肝藏血之功能,治疗时随证加减,兼顾理气。方中鳖甲滋阴潜阳、散结消癥,穿山甲通经络以达病所,大黄导泻逐瘀通经,有利于肝细胞炎症的消退,?虫破血逐瘀、散癥结,三棱散血行气软坚散结,常与莪术同用,可互补起协同作用,丹参、川芍、赤芍活血祛瘀行气,桃仁破血祛瘀,当归破恶血养新血使血流畅通,以上诸药合用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炎利胆除湿、疏通气机的功效,故临床应用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4.慢性萎缩性胃炎白氏等用化肝煎加味治疗肝胃郁热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经治疗4周后,中药治疗组43例中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4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45/47);对照组33例中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8%(25/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涛,杨晋芳,刘力.化肝煎加味治疗肝胃郁热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西部中医药.,25(2):80-81]。

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胃痞”、“胃痛”等范畴,在其类型中,肝胃郁热者最为常见,其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开窍于口,若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均可伐伤胃气,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情志不畅使肝脾功能受到影响,也能引起胃痛。在病理上,以肝对胃的侵犯为主,肝在病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化肝煎为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之方,由陈皮、青皮、栀子、牡丹皮、泽泻、芍药、贝母7味组成列于《景岳全书》中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加味化肝煎以浙贝母为君,散结疏郁;牡丹皮、栀子清肝泻热为臣药;蒲公英、郁金、佛手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以助君药之散结疏郁之功;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调肝理气,从而达到调和肝胃之效;上述均为佐药。诸药配伍,辅以加减法,更使本方切合病机,故收效甚佳,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

5.乳腺增生宫氏以化肝煎治疗乳腺增生50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典型病例:张某,女,44岁,农民。1988年5月6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乳房胀痛,每逢经前加重,情志不遂尤甚,伴心烦易怒,月经不调,曾在医院多次治疗效果不佳。3个月来乳房胀痛加重,双侧乳房扪及包块,故来我科诊治。查体左侧乳房外象限扪及一结节状肿块,右侧乳房外象限扪及一结节状肿块,质韧,触痛,活动度良好。舌质暗红,苔白,六脉沉弦。证属肝郁化火,痰气郁结。治宜疏肝泄热,化痰散结。给予化肝煎加味青皮,白芍,陈皮,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柴胡,夏枯草,香附,川楝子,水煎服,日1剂。在剂后病人自诉乳房胀痛减轻,肿块变软,其余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前方继服剂,乳房胀痛及其自觉症状消失,乳房肿块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散肿块,上方去柴胡、栀子、泽泻,加生牡蛎,橘核,王不留行。连服5剂,肿块消失,病人无任何不适。为巩固疗效,每逢经前期服初诊时方药3剂,连续3个月。随访2年未见复发。[宫钦爽,尹学花.化肝煎治疗乳腺增生50例.吉林中医药.2000,(2):33]。

按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与月经周期和情志失调密切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经前期或情志刺激加重,或伴有心烦易怒,潮热,失眠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症状,其病机多属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或痰气郁结。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化肝煎虽为《景岳全书》治疗肝胃郁热胃痛之方,但其病机与之相符,故验之于临床。方中白芍、青皮、柴胡、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牡丹皮、栀子、泽泻清肝泻火,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调冲任,浙贝母、夏枯草、橘核、生牡蛎、王不留行行气化痰,软坚散结,与桃仁、当归相伍,可使肿块缩小乃至消失。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仅能消除乳腺增生,同时能明显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失调,改善临床症状。

6.月经先期赵某,女,23岁。1995年1月2日诊。经水先期量多1年余,每次提前10日以上量多,色紫有块,经前7~10日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数,证属肝郁化火,热迫血行。治宜疏肝泄火,养血敛阴,药用青皮、陈皮、川楝子、栀子、泽泻、象贝母各10g,赤芍、地骨皮各12g,生地、白芍各20g,5剂后经净。后又调治1周期而经复如常。[李振兰.化肝煎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安徽医学.2001,22(2):40]按月经先期量多,多因血热或气虚所致。本例肝郁化火,影响冲任,迫使经血先期而下,热迫血行而量多,气滞肝经则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因其方加川楝子,清热疏肝,生地、赤芍、地骨皮清热凉血而收其功。

7.倒经张某,女,16岁。1995年2月5日诊。经期或经前2~3日则鼻衄近1年,量多,色鲜红,口鼻干燥,心烦易怒,两胁作胀,经量少,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经郁火气逆火动迫血上溢,宜清肝降逆,引血下行。选用代赭石、川牛膝、茅根、藕节各30g,青皮、陈皮、丹皮、泽泻各10g,白芍15g,生大黄6g,5剂,鼻衄止,诸症消失。[李振兰.化肝煎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安徽医学.2001,22(2):40]。

按倒经,又称“逆经”,即经行吐衄。其因有肝经郁火和阴虚肺燥之分,此例乃郁怒伤肝,气逆动火,血随肝火上逆所致。热宜清逆宜降,以其方加代赭石、川牛膝、川大黄、茅根、藕节、青皮清热降逆,凉血止血而获效。

8.崩漏罗某,女,26岁。1995年3月26日诊。经净10余日,又突然下血,量时多时少,淋沥不断已20余日,色紫暗,有小血块,少腹胀痛,头晕,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证属肝经郁热,冲任受损,宜清热平肝,滋阴凉血,药用牡蛎、旱莲草各30g,青皮、陈皮8g,丹皮、栀子、泽泻、川贝各10g,阿胶、生地、白芍各15g,连服5剂而愈。[李振兰.化肝煎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安徽医学.2001,22(2):40]。

按崩漏发生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此例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日久化热化火,灼伤脉络,使血离经而外溢,离经之血聚集凝滞成瘀,导致崩漏,即“郁法血崩”。肝郁宜疏肝阳宜平,主方加石决明、牡蛎平肝潜阳,加广木香,疏肝理气,阿胶、旱莲草、生地滋阴凉血,乃疏肝平肝之中兼以清热凉血以澄源。

9.经行头痛彭某,女,21岁。1995年4月23日诊。半年来,经前2~3日或经期头痛,经后头痛渐止,性情急躁,胸胁作胀,经色紫暗有块,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乃肝经郁热上冲宜平肝清热,疏肝调经。川牛膝、珍珠母、石决明各30g,菊花、夏枯草、勾藤各15g,赤芍、丹皮、青陈皮、泽泻各10g,3剂后,头痛减,经量多而色紫有块,原方加益母草30g,又服3剂,头痛止,经净。嘱其经前2~3日始服药3~6剂,平时服杞菊地黄丸,1个疗程而愈。[李振兰.化肝煎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安徽医学.2001,22(2):40]按临经头痛,血虚,肝火或瘀血为其致病之因,此例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肝火随冲气上逆而致头痛,逆于其方加珍珠母、石决明、勾藤平肝潜阳,菊花、夏枯草,疏肝泄肝火,以抑其上扰之势,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水以培其本。

【临证提要】本方功能特点在于善解肝气之郁结,平气逆而散郁火。临床可广泛用于因肝气郁结而导致的烦热、胸胁胀痛、动血、失眠、头痛等症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