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记忆起儿时的过年

记忆起儿时的过年

时间:2021-05-03 17:17:16

相关推荐

记忆起儿时的过年

记忆儿时的过年

在我儿时的乡下,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慢慢地有了年味了,关于过年的话题也慢慢地多了起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这一天要“扫尘”,“祭灶”,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陈年灰尘,垃圾。

祭 灶

古时候的朝廷要在这一天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爷,祈求能给家里带来平安和好运。 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爷,灶王爷是这户人家的一家之主,他的画像一般摆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有的家里会摆上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在画像的两边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据说灶王爷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升天对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工作,为了能给家里带来好运,人们就要给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这些好吃的,这是为了让灶王爷嘴巴甜,多说好话。

灶 糖

祭拜完灶王爷就要“扫尘”,我们那里叫扫房,这也是家里的大事,家里所有的地方都要打扫到,这也意味着把家里一年的不顺,晦气,穷气都彻底扫出门外,这样来年家里的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在扫房的这一天,全家老老少少齐动手,把屋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以及一切能搬动的东西都要搬到外面的院子里,把院子里摆得满满当当,然后各自分工,擦的擦,洗的洗,扫的扫,一定要把每个屋里的顶棚,角落旮旯的灰尘,蜘蛛网打扫的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亮闪闪,连旧的窗户纸都要撕掉,干完这些活差不多要一整天。 等到彻底打扫干净了,再把搬出来的东西一件一件搬进去摆放好,全家人一个个累得浑身酸软,灰头土脸却又满心欢喜。

扫 尘

扫完房接下来拆洗被褥,全家人的脏衣服,被子褥子都要拆了洗,两个大盆,一桶热水,家里能干的女人们就挽着袖子,埋头在这堆得小山一般的衣物间”咔嚓咔嚓“地洗。 男人们一担一担往水瓮里挑水,总要挑够好几天用的。还要出粪——把积攒在猪圈里羊圈里,牲口圈里的粪清除到外面,在猪圈靠外面的土墙上掏一个洞,人在猪圈里用铁锹一锹一锹把粪通过墙上的洞扔倒墙外,等开春了好往庄稼地里上,最后再用平车拉黄土把猪圈,牲口圈里垫的干干净净。

拆洗衣物

接下要蒸馍馍,过年蒸馍馍要磨很多白面,用大锅,大笼屉蒸,蒸好的馍馍能装一竹筐,天气冷不怕坏,总能吃到正月十五。 蒸馍用大盆发面,和再多的面也是用女人的两只手揉出来。面发得好,和得好,大笼屉蒸出的馍馍又白又煊,又圆又光,锅盖一掀,热气腾腾,满院子都是馍馍的香气。 我们那里过年走亲戚都会用包裹着红布的竹笼装上自家蒸的馍馍,对方也会回赠两个馍馍,从这两个馍馍上也就能看出自家的光景过得好不好,这样的送礼方式里面蕴含有一份诚恳与朴实。 有一种“花馍”,可谓是我们北方农村面食当中的精品,已经属于面塑艺术的范畴——用一把剪刀和梳头发的篦子这样简单的工具和一双巧手,把一团软软的面团塑出形态小巧可爱的模样,有燕子,鸽子等形状。用剪刀剪出翅膀,再用篦子压出羽毛的纹路,眼睛则是用绿豆点的,在上面按上红殷殷的大枣,把个馍馍装扮得喜气洋洋。还有的会蒸出各式各样的花馍,要用食用颜料漂染得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这样的花馍已然超出了吃的范畴,这一般是用来办喜事作为贺礼的,所以也叫“礼馍”。

“礼 馍”

临过年的日子过得飞快,眼看着就到了腊月二十八九了,这时人们要洗澡,理发,赶时兴的女人会跑到街上的理发馆把头发弄成时兴的“波浪形”,这两天也是理发馆,澡堂子生意最好的时候。接下来就该忙碌各种吃的了——割肉, 焯海带,焯萝卜,焯莲菜,焯菠菜,焯蒜苗,煮肉,炸豆腐,炸丸子,炸馓子,炸麻花,剁肉馅,富裕的人家还会炒花生,炒瓜子……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走在巷子里,到处都是扑鼻子的香味,让人直吞口水。

巷 子

在乡下所有过年的凉菜里,我最爱吃做的蒜菜。把白菜、莲菜切成薄片,胡萝卜、土豆切成丝,用开水轻轻焯一下,放凉水一拔,把粉条酱一下,再放上几粒煮花椒 ,醋,盐和熟油,放些蒜苗断,那味道极为爽口 ……到了年三十的下午,大人们在为了即将到来的新年做着最后的忙碌,村里的小过道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两边的粪堆被勤快的人家拍四楞见线,还洒上了新鲜的黄土,有煤的和一堆加些煤土放在墙角,要用过正月。没有煤的将柴火堆也码得整整齐齐。

贴对子

到了下午,太阳还老高,就有家户的门口有人站在凳子上贴对子,贴门神。门神红纸作底,秦琼和尉迟恭两员猛将在两扇门手执钢鞭钢锏分左右相对而立,怒目圆睁,煞气十足。 每家还要打扫院子,熬糨子贴白生生的窗户纸,红艳艳的窗花,对联,勤勉的人家会在能贴到的地方贴红纸黑字(也有用金粉写的)的“春条”——在粮食屯上贴上“年年有余”,在老衣柜上贴“衣被满柜”,在树干上贴“年年生财”,甚至猪圈,鸡窝的墙上也会贴上诸如“猪羊满圈”之类的春条,迎着门口的照壁上会贴着大大的“福”字或“抬头见喜”的字样。 贴在屋里的年画一般是抱大鲤鱼的白胖娃娃,这个一般是媳妇刚过门还没有孩子的人家心里的一种期盼。最重要的是毛主席像,要贴在正房,还有带日历的年画,把个家里扮得色彩缤纷,喜气洋洋。

放鞭炮

小孩子们可不管这些,三五成伙地在一起疯玩,他们不怕把衣服弄脏了,因为这天玩的再疯大人也不会骂的,有性急的拿出鞭炮拆散了,一个一个地燃放,零星的“噼啪”声在村子的空中作响,为本来就很浓厚的年味增添了几分色彩。等到天黑了,玩累了的孩子们被大人们一个个喊回家吃饭,平时这个时候吃完饭就该上炕睡觉了,但是大人们告诉他们今晚不能像平时那样倒头就睡,要“守夜”,也叫“守岁”,因为旧的一年和新的一年就要在今晚交替,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一起一直要熬到第二天凌晨过年才算有意义。

大年三十晚上,一盘盘摆满炒花生,瓜子,麻花,馓子,柿饼和苹果摆上桌,沏上酽茶,一家人坐在堂屋煤火前,一边热热乎乎地说着家长里短, 一边包饺子。饺子馅一般是白萝卜猪肉馅,也有猪肉大葱的(我家每年准备有羊肉萝卜的)。白萝卜馅的是先把萝卜切成片,用开水焯了剁碎,再挤出汁,拌上五花猪肉馅儿,花椒油,些许酱油,盐拌匀,搬来大案板,小擀面杖,白面团,一家人擀的擀,包的包,一包就是好几篦子。孩子们耐不住困乏很快就睡着了,他们知道,等第二天起来,在他们的枕头旁必定放着一身崭新的衣服和一双新鞋在等着他们穿上过新年。等待他们的,还有一两张崭新的,几乎能裁纸的两毛或五毛的纸币,当然,这钱只有等给老人们,父亲母亲磕头拜了年才能拿到。

放鞭炮

天还黑乎乎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村子四处炸响成了一锅粥,孩子们从睡梦中惊醒,很不情愿地被母亲从被窝中拖起,迷瞪着惺松的睡眼任凭娘把崭新的衣服往身上套,把新棉鞋往脚上蹬,尽管不愿意,但这一天照例是不能哭的,不光不能哭,从大年初一到初四这几天,那是连说话也是有讲究的,不吉利的话不能讲,家里的垃圾不能往出扫,针剪不能动,就连病人这天也要停一天药,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吉祥! 半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起了大雪,院子里,树杈上,墙头上都是半尺厚白白的积雪,这时候雪已经变小,零零星星地飘舞着雪末。 该放鞭炮了,一根竹竿上早都挑起了一串长长的,红殷殷的“大地红”,由家里的男孩子高举着,一根燃着的炭条往鞭炮捻上一凑,焦脆震耳的炸响声霎时在农家小小的院落里不分节点地轰响起来,火光激闪处,霭蓝色的烟雾升腾,无数的碎红纸屑伴着雪花飞溅,新的一年的新的一天就在这喜庆而欢乐的鞭炮声中开始了……

压碎钱

放完鞭炮,老人端坐在炕边,看孩子们跪下磕头拜年,孩子们便会得到压岁钱——一两张崭新的五毛或一块的纸币。 拜完年,天还没亮,厨房里已是热气腾腾,灯光闪摇——大人们在煮饺子,风箱“呼沓呼沓”拉动,欢快的火苗亲热地舔舐着锅底,黑黢黢的大铁锅里热水翻滚,整篦子元宝一样的饺子倒进锅里,顷刻,煮好的饺子一碗一碗热气腾腾便端了出来。白生生的,喷香喷香的饺子摆满了饭桌,孩子们早就急不可待围坐在桌前。但不要急着吃——家里的女人会用小碗盛上几个饺子,摆好一双筷子,放在故去的老人的像前的桌子上,在新年的第一天,要祭奠故去的老人,希望老人眷佑家里平安幸福,然后这才能坐下来吃饭。

包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 我们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会配上蒜和陈醋,把蒜在石臼子里捣成蒜泥,拌上醋,再滴几滴香油,吃起来真是满口浓香。 吃饭间, 不知是谁,突然“哎呀”一声,从嘴里摸出一个硬币来,说把牙硌了,大家都笑了。这是过年的传统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人在包饺子的时候都会在饺子里放几枚硬币,吃到的人会在这一年里幸福,关于幸福的传承也就浓缩在在这一枚小小的硬币中了!

新年到

雪早停了,初升的太阳为白雪皑皑的村庄铺洒下暖暖的光芒。人们都出门了,个个全身上下穿的簇新,头发也理了,男孩女孩都穿得五颜六色,看上去是那么的精神,人们相见都要拱手抱拳,彼此道喜。 道路两边的对联红红艳艳,门口地上白皑皑的积雪上映着鞭炮燃放完碎红的纸屑,更为过年增添了几分喜庆的色彩。 村里的巷子里,大路上,穿着一身簇新的孩子们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奔跑玩耍,不时有零星的鞭炮在炸响,孩子们的衣兜里被花生,瓜子,糖块,零散拆散的鞭炮撑得鼓鼓地,没有谁舍得把一整挂鞭一下子放完,那样太奢侈了,都是拆散了装兜里,拿在手里一个一个地点燃。 有胆大的用手捏一个小鞭炮,眼看炮捻“呲呲”地燃,直到炮捻即将燃尽这才抛向空中,然后“啪”地一声脆响;有胆小的,把鞭炮插在雪堆里,墙缝里,还有恶作剧的装在瓶子里点燃,然后赶紧跑开,听着鞭炮在身后发出古怪的炸响声。 有一种“摔炮”最受男孩子们欢迎,这种摔炮寸把长,铅笔粗细,用书本的纸包裹,里面是细小的石头籽,最下面一点黄色火药,这种炮不用点火,把包裹平的一面往地上或墙上一摔,就“叭”地炸响,地上或墙上便会留下一小片焦黄……

大年初一

除了放炮,孩子们还有很多东西可玩。 男孩子们“豁朗朗”地满村子里滚铁环,几个猴孩子围一起“啪啪”地摔“纸宝”(用旧书本,旧报纸叠成的正方形),抽陀螺, 相互交换着看新买的小人书,大一点的孩子们则在一起兴致盎然地玩自制的火柴链子枪 …… 女孩子们则穿着簇新的花衣裳,在一起玩跳皮筋,跳绳,在地上划格子丢沙包,跳格子,就像一群色彩斑斓的花蝴蝶在清脆而欢快的笑声里翩然飞舞……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这是乡下人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饭。雪白的蒸馍馍,香气四溢的炖肉,银元宝般的饺子,炸肉丸子,和着醇美的酒香,欢闹的笑声,构成了一幅热闹而喜庆的新春画卷。

大年初二

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要开始走亲戚了,先是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乡村的大路上,来来往往都是骑着自行车,拎着红布包裹的竹笼回岳丈家的两口子,也有不少一家三口,孩子坐在前面,女人坐在后面,一家人说说笑笑,恩爱与温馨洒满一路。 按照乡下的习俗,大年初二这一天还要祭拜财神爷,要吃扁食,扁食俗称“元宝汤”,这一天吃了扁食,祭拜了财神爷,来年才能财源广进。接下来初三,初四到初五,要带上自己家蒸的大白馍馍闷子走亲戚,看望自家一族的长辈,装馍馍闷子的也是裹了红布或红纸的竹笼。

”破五“

多少年来,乡下人那浓浓厚厚的血脉亲情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通过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初五这一天又称为“破五”,按照老黄历的说法,过了这一天,年就算过完了。人们在这一天要燃放鞭炮,吃饺子,要把家里从大年初一积攒下的垃圾统统打扫出去,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而在我们这里,人们的习惯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算一个完整的年,这也是给了人们一个得以延续快乐的理由。

年 味

我记忆中儿时的新年没有如今花团锦簇的漂亮衣服,也没有满桌子吃不完的美食,但那种无比浓郁的年味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却远比现在要厚实得多!岁月在流逝,但这记忆却历久而弥新,永不褪色!(文/王国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