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名词用作动词: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上)

名词用作动词: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上)

时间:2021-04-21 06:34:13

相关推荐

名词用作动词: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上)

名词用作动词: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上)

识别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了,主要是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因为汉语中词的排列顺序是比较固定的,根据词序我们大致可以判定句子的各种成分。同时,充当句子成分的词都不是孤立的,它要与它前后的词语构成各种关系,我们就从这些关系中辨别某一个名词是否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如果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作动词了。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当两三个名词排列在一起,却能够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这几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时,那么,便可以考虑它们是主谓关系,或者动宾、动补关系。这样这几个名词中就有活用作动词的词了。

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栗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祸。”“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请注意这儿句话:

1、许子「衣」褐。(“褐”是毛编织物)

2、许子「冠」乎?

3、曰:“「冠」。”

4、「冠」素。(“素"是生丝织成的绢帛。)

在例1中没有动词,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许子穿着用粗毛编织的衣服”。由此可以断定,这三个名词("许子”.“衣”、“褐”)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又经过分析它们的关系,排除了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是动补关系,它们是主谓关系(“褐”作宾语)。于是我们就知道名词“衣”活用作动词了,它的词义也随之产生变化,由名词义变为动词义,可译为“穿"。

例2与例3同理,不过,例3中的“冠”本该是“许子冠",由于上文已经出现了主语“许子”,因此在这里便省略了。

例2、例3都是两个名词排列在一起的,但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而是主谓关系,是“许子戴帽子”的意思。名词“冠”活用作动词,它的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名词义变为动词义,可译作“戴帽子”。

例4中的“冠素”,是两个名词排列在一起,根据上下文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也不是主谓关系、动补关系,而是动宾关系,“冠”活用为动词,“素”在这里是名词,充当宾语。“冠素”就是“戴生绢做的帽子”,“冠”的词义随着词性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5、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列子·说符》)

这里的“衣素衣”和“衣缁衣”是结构相同的动宾词组,“素”和“缁”分别作后面“衣”的定语,前面的名词“衣”都因为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而活用作动词,可译作“穿”。后面的两个名词“衣”,分别作前面的两个动词“衣”的宾语。“天雨”,也是两个名词排列在一起,表示“天下雨”这样一个完整的意思,名词"雨"活用为动词,可译为“下雨"

6、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都”和“彭城”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它们的关系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根据上下文意分析,它们又不是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而是动补关系,即名词“都”活用为动词,是“建都”的意思,名词“彭城”表示处所,充当动词“都”的补语。“都彭城"可译作“在彭城建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