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富兰克林是怎么“练习写作”的?

富兰克林是怎么“练习写作”的?

时间:2024-04-06 10:58:17

相关推荐

富兰克林是怎么“练习写作”的?

不知怎样高令斯和我开始辩论起妇女应否受高深教育和妇女有否从事研究工作能力的问题。他认为妇女不应受高深的教育,她们的天赋低劣,不能胜任。我站在另一面,也许有点儿仅仅是为了争辩而争辩罢了。他天生比我雄辩,他的词汇丰富,有时候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压倒我,得力于他流畅的语言较多虽然他的论据的说服力较少。

我们在分手时,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并且在最近期内我们也不再会有见面的机会,因此我坐了下来,把我的论点写了下来,誊清后寄给他,他回信,我又答辩,这样双方交换了三四次信件。

碰巧这时我父亲看见了我的信札,读了一遍,他虽不参加我们的论战,但是他趁机和我讨论我的文章体裁问题,他说:虽然在正字和标点方面我胜过我的论敌(这点得归功于印刷所),但在措辞的典雅、叙述的条理清晰方面我远不如对方,他并举了几个实例来使我信服。我看出了他的话是公平合理的,所以从此以后更注意文章的风格,决心力求改进。

这时的前后,我偶然看到一卷残缺不全的《旁观者》,那是第三卷。我以前一本也没看见过。我买了它,读完了它,读得十分愉快。我认为文章写得极好,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很想模仿它。

抱着这个念头,我取出其中的几篇,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放置几天以后,再试着不看原书,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要表现的跟原来的一样完整,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然后我又把我写的《旁观者》拿来与原来的比较一下,发现我的一些错误并加以改正。但是我发现自己缺乏词汇,或在记诵和运用词汇方面缺少准备。

我想如果在那时以前我还继续写作诗的话,一定能获得丰富的词汇。因为为了和律和协韵,写诗常常需用意义相同而长短不同、声调不同的字,这样就会把我摆到继续不断搜求大量词汇的需要下,也会帮助我记住它们而能运用自如。因此,我把一些故事改写成诗,过了些时候,当我把那散文已完全忘净了,我再把诗改写成散文的格式。

有时我也把我记录的摘要大意打乱,几个星期之后,当我开始理出整句,完成全篇时,就先竭力使它们还原为最好的次序。这样是为了训练我的构思能力。而后再把我的作品与原文比较,发现错误,再改正过来。

有时我竟发生妄想,在某些意义不大的细节上,认为我已是十分幸运的改进了原文的方法和文体,而这妄想鼓励我自以为可在后来成为一个过得去的英语作家。对于当作家,我是非常有雄心的。我做这些练习和阅读的时间是在晚上下班以后,或在早上开始以前,或在星期日。星期日我总设法独自留在印刷所里,尽力避免平常出席公众祈祷会。这件事,在我父亲管教之下时,他时常严格的要我参加,不过我实在仍认为那是一种义务,虽然对我来说,我匀不出时间去参加这种活动。

——《富兰克林自传》

书中有关写作练习的内容基本上就这些了。上面两段的描述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以前我一直琢磨怎样把“精深练习”的技巧运用到写作练习中,但由于没有寻找到细微到每一个字的连续反馈系统,使得我一筹莫展,直到遇到《富兰克林自传》 ,它仍然没能达我心中所期待的那样——字字之间形成连续反馈,但它已经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的思考。

上文至少包含四套训练系统,但说的都是一层意思——反馈:

四套可供训练的系统

辩论:言语辩论和信件辩论

模仿:模仿好文章

改写: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文体间相互转换

重构:训练思维

辩论:言语辩论和信件辩论

模仿:模仿好文章

改写: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文体间相互转换

重构:训练思维

辩论

有一个势均力敌、甚至水平在你之上的辩友——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是一种刺激。

谁不想要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呢?

我也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位朋友,不过,想了想,或许没有吧。

怎么办?

周边有这样的朋友就珍惜,没有的话,我给出两个可行的建议:网络辩论,书本辩论。

网络辩论,比如在知乎看到自己不同意观点,你可以勇敢地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反驳;

书本辩论,比如你看书,在不同意的地方,能够提出和作者不同的论调,并且和书中的内容相互论证、碰撞。

这两个方法可以某种程度上填补“生活高水平朋友”的缺失。

不过,以我们普通人的懒惰程度……

方法可行,有时候并不代表使用者能去执行。

写信式聊天——这是一种具备深度表达的聊天方式。

我曾经在知乎看过一篇逗比文,文章以调侃的形式缩写了鲁迅和许广平的日常信件往来。

看过之后,我感觉这种交流模式很棒。于是兴致勃勃地向两三个好友发出邀约:要不,我们以后网络交流换一种形式吧,仿古人的信件往来——而不是仅仅只是岁言碎语的聊天。

我认为写信交流的方式很奇妙。

我们现在网上聊天的确很方便,你一句“哈哈”我回你一句“呵呵”——虽然每一个“呵呵”都似乎很妙趣横生以及奥妙无穷,但一贯如此浮夸地去适应这类“便语”系统,很可能导致某种深度的缺失。

而信就可以弥补这种缺失。

比如:

读者君,你好,

.....我建议你可以偶尔尝试和朋友使用信的方式交流:不是说你非得去邮局寄信,我是说在网上的时候,以写信的格式和对方交流。

信的表达比较郑重,要求的一般是长文字,长文字一旦形成板块,行文过程必然要求你的表达逻辑。

此在即是深度。

——白诗诗,盼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交流方式。

有一个势均力敌、甚至水平在你之上的辩友——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是一种刺激。

谁不想要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呢?

我也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位朋友,不过,想了想,或许没有吧。

怎么办?

周边有这样的朋友就珍惜,没有的话,我给出两个可行的建议:网络辩论,书本辩论。

网络辩论,比如在知乎看到自己不同意观点,你可以勇敢地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反驳;

书本辩论,比如你看书,在不同意的地方,能够提出和作者不同的论调,并且和书中的内容相互论证、碰撞。

这两个方法可以某种程度上填补“生活高水平朋友”的缺失。

不过,以我们普通人的懒惰程度……

方法可行,有时候并不代表使用者能去执行。

写信式聊天——这是一种具备深度表达的聊天方式。

我曾经在知乎看过一篇逗比文,文章以调侃的形式缩写了鲁迅和许广平的日常信件往来。

看过之后,我感觉这种交流模式很棒。于是兴致勃勃地向两三个好友发出邀约:要不,我们以后网络交流换一种形式吧,仿古人的信件往来——而不是仅仅只是岁言碎语的聊天。

我认为写信交流的方式很奇妙。

我们现在网上聊天的确很方便,你一句“哈哈”我回你一句“呵呵”——虽然每一个“呵呵”都似乎很妙趣横生以及奥妙无穷,但一贯如此浮夸地去适应这类“便语”系统,很可能导致某种深度的缺失。

而信就可以弥补这种缺失。

比如:

读者君,你好,

.....我建议你可以偶尔尝试和朋友使用信的方式交流:不是说你非得去邮局寄信,我是说在网上的时候,以写信的格式和对方交流。

信的表达比较郑重,要求的一般是长文字,长文字一旦形成板块,行文过程必然要求你的表达逻辑。

此在即是深度。

——白诗诗,盼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交流方式。

模仿

我在别人的文章里经常见到“模仿”这个词,我纳闷,QTMD!就知道写模仿“有这个作用有那个作用”,你倒是告诉我怎么模仿啊!

《富兰克林自传》里也写了“模仿”,它是不令愤怒的,因为它具体告诉我怎么去模仿——这是在书中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值得细说。

我们把上文梳理出来,以便于我们能更好的亲自操刀用于实践。文章里,富兰克林指的模仿有如下步骤:

找一篇文章

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实际上我们会在这句话上犯难:“一句话的大意摘要”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提取所有关键词吗?什么又是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对这句话提取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不是钻牛角尖,而确实是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问题能解答吗?且看后面他说了什么。

放置几天——这是为了遗忘。

不看原书,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要表现的跟原来的一样完整,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第2步带来的疑惑:他是想把文章的要点提取出来——这个要点足以取代原文。

也就是说,他要提取的是原文的骨架。根据骨架,他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补足血肉。

而由于我们的练习目标需要精确到句子,那么要求就会更细——提取的是句子的骨架。

需要举例: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段: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饱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那么,我要提取的“摘要”细到什么程度呢?在实际练习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文体格式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要求的也是不同的。处理这些千变万化的句子,要记住原文作者的意思:摘要需要细到足以反写出原文。

以上面这段落的第一句为例:今天,我高兴的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就我而言,我认为我需要提取的是:今天,我,参加,示威集会。

我提取了:时间,主、谓、宾。以此类推,第二句:100年前,美国人,签署,宣言;今天,我们,雕像,集会。第三句…….

……

我发现,这个提取过程是艰难的。

找一篇文章

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实际上我们会在这句话上犯难:“一句话的大意摘要”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提取所有关键词吗?什么又是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对这句话提取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不是钻牛角尖,而确实是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问题能解答吗?且看后面他说了什么。

放置几天——这是为了遗忘。

不看原书,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要表现的跟原来的一样完整,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第2步带来的疑惑:他是想把文章的要点提取出来——这个要点足以取代原文。

也就是说,他要提取的是原文的骨架。根据骨架,他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补足血肉。

而由于我们的练习目标需要精确到句子,那么要求就会更细——提取的是句子的骨架。

需要举例: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段: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饱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那么,我要提取的“摘要”细到什么程度呢?在实际练习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文体格式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要求的也是不同的。处理这些千变万化的句子,要记住原文作者的意思:摘要需要细到足以反写出原文。

以上面这段落的第一句为例:今天,我高兴的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就我而言,我认为我需要提取的是:今天,我,参加,示威集会。

我提取了:时间,主、谓、宾。以此类推,第二句:100年前,美国人,签署,宣言;今天,我们,雕像,集会。第三句…….

……

我发现,这个提取过程是艰难的。

关于“模仿”板块的阶段性小结:

由于富兰克林指出了关于“模仿”的具体操作步骤——这给我的启发,启发性满分5分,我给5分;而就具体的操作而言,操作分满分5分,我给它2分,因为我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依然困惑的。

而我之所以敢把自己还不能彻底想明白的问题写出来,是因为有个朋友和我说,“很多人年轻人需要看,倒不是说一定按照你说的做”,这话给我一击。

是的,写出来,能够带给我思考的,没准也能够带给你一点儿思考。

关于“模仿”这一个板块,我最后有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本文作者白诗诗,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白诗诗”,特此致谢。点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

本文作者白诗诗,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白诗诗”,特此致谢。点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

即可关注“逻辑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