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汉魏六朝时期 以蝉为主题作赋为什么会盛行?

汉魏六朝时期 以蝉为主题作赋为什么会盛行?

时间:2021-11-12 13:23:28

相关推荐

汉魏六朝时期 以蝉为主题作赋为什么会盛行?

汉魏六朝时期,蝉是昆虫文学中的“主力军”。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后发现,在本时期27篇专题昆虫赋中,蝉赋的数量高达12篇,几乎与其他12类昆虫的总量平分秋色,占据了昆虫赋的半壁江山。在诗中的情况与昆虫赋相似,咏蝉诗的总量稳居第一,其中专题咏蝉诗11首,诗中写蝉的次数高达130次,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昆虫。在小说和散文中,蝉也是以66次的绝对优势位居数量榜首。可见,此时期不管是在诗、赋还是小说、散文中,文人都对蝉寄寓了极大的写作热情。蝉在文学中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有“质”的提升,从而成就了它在汉魏六朝昆虫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汉魏晋时期共有24篇昆虫赋,其中蝉赋10篇,始于汉,繁于晋。汉代的2篇分别是班昭的《蝉赋》和蔡邑的《蝉赋》:魏晋有8篇蝉赋,即曹植的《蝉赋》、傅玄的《蝉赋》、傅咸的《茹蝉赋》、《呜蜗赋》、孙楚的《蝉赋》、陆云的《寒蝉赋》、司马绍的《蝉赋》和温盼的《蝉赋》(残句)。

蝉赋在晋代集中出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赋发展到两汉之后,晋代抒情小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更为高妙。建安之后的社会动乱,影响了文学审美情趣的转移,独尊儒学的破除,导致了文人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觉醒,托物言志成为新的书写中心。咏物小赋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具有寄托与比兴的象征意义,因而成为此时期的文学潮流。二是蝉的特殊习性得到文人青睐,蝉赋有利于营造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蝉餐风饮露的高洁象征,契合文人在剧烈斗争背景中下的内心追求:蝉的悲秋长鸣,则寄寓了文人沧桑凄苦的生命感伤。蝉赋在晋代的繁荣,是文学偶然选择和必然因素的结合。

汉魏晋时这几首蝉赋的作者,无例外,全是社会地位极高之辈。东汉的班昭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是著名学者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她继承父兄遗志,续成《汉书》,皇后等宫廷贵人们视其为师,世称“曹大家”。蔡屋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才华横溢且精通音律,创造了“飞白书体”,官至左中郎将。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的第三子,被封为陈王。傅玄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官至司隶校尉,死后被迫封清泉侯,其子傅咸世袭爵位,官至御史中臣。西晋孙楚出身官宦世家,官至冯翔太守。陆云是东吴亟相陆逊之孙、东吴大司马陆抗第五子、陆机之弟,西晋著名文学家,官至清河内史。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长子,东晋第二位皇帝,也是蝉赋中唯一一位皇帝作者。东晋名将温屏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骤骑将军、散骑常侍,是晋明帝的布衣之交。

蝉赋的繁荣,与不同阶层文人对蝉的关注度联系紧密。从现存蝉赋数量来看,能体现出牌在当时文学书写中的活跃程度。不光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书写蝉,也可能还有更多普通文人寓情于蝉,只是这些蝉赋早已随着作者一起,被涅没在历史长中。

汉魏晋蝉赋的集中出现,固然与当时的文学兴趣、价值追求有关,但作者本身的文学才华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才是这些蝉赋流传下来的基本条件。如此多身居高位的文人,对蝉倾注了满腔的情感,加上他们有意识的文学传播,并由此带来的社会追崇效应,才是蝉赋繁荣的真正原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