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七古是酬唱也是日常 像一本北宋的日记展现了诗人真实生活

七古是酬唱也是日常 像一本北宋的日记展现了诗人真实生活

时间:2020-09-16 02:56:03

相关推荐

七古是酬唱也是日常 像一本北宋的日记展现了诗人真实生活

对七古来说,日常生活的书写仍然别具意义,即日常题材最易流于平凡琐细乃至平庸,与七古本身好奇的审美取向更易冲突。

七古可以选择忠实周详地记录日常,而超越“日常”使之具有“反常合道”的奇趣成为更大的挑战。

在前人创作中,杜甫和韩愈有少数七古借助日常生活呈现了丰富的世态人情,抒情上多具有奇峭的特点。

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

一 平中见奇的叙写

传统上,由于七古好奇和善于抒发激烈情感的特点,即使在涉及日常生活时,也多会用想象、夸张等手段写得气势夺人,比如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虽然诗题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一半都在写年少骑马的意气飞扬。

宋人看重事境,北宋七古对日常种种事件本身更加关注,叙写详细入实,这点在庆历七古中已有体现。苏门诗人尤为注重对日常生活真实的体验与细致的观察,虽然选取的是平常、平凡的事件,整体的刻画叙述方式和风格也经常是平实而非奇幻激烈的,但是又往往具有特定性、具体性,呈现新奇和富有趣致的体验。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早起外出上班后回家睡觉的平凡日常,但从诗题又可看出这是特定一天的经历,展现了完整的过程、真切的体验和充实的细节。诗的后半部分抒发了为官禄奔走的辛劳,表示无法像高士一样不涉俗务,不过这种思想情感算不上很新奇,最有趣味的还要属前半部分叙写。

如果没有披星戴月早起上班的经历,或许很难体会其细腻与真实感:天未亮就被钟声惊醒,困倦不已,两眼昏花,还要强压睡意庄重更衣,清冷的月色似能给予些许安慰,由于诗人始终睡意难消,直到身在上阁仍有恍惚惊奇之感,又看到天色渐明时庙堂焕发出金碧光彩。

而回家后一觉睡到中午吃饭,就从早先的紧张痛苦转入闲适悠然。诗人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传达了前人未曾深入书写的生活体验,又在身心体验与景物的穿插、叙事与情感自然的推移转换中产生张弛有度的节奏,并不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日常被写得饶有趣味。

二 反差化的续写

在其他日常事件中更是能看到诗人注重特定的情境,也会采取不同的写法比如苏辙《次韵蒋夔寒夜见过》,开头充分烘托背景。

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提炼,并以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拓展其内涵,形成反差化的趣味,也是苏门诗人七古日常书写的一个特点。

比如苏辙《收蜜蜂》,苏辙晚年度过了十余年杜门深居的生活,其诗歌与此前有了显著不同,大量对日常生活完整、具有立体感的呈现拓展了诗歌日常化的境界,其中的七古有《逊往泉城获麦》等等,在苏门诗人中也属瞩目。

这些七古表现对田产生计的关怀,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以及自我反思和解嘲,整体风格平妥疏放,但是常见一些妥帖有趣的联想和比拟。

这首诗写成群的蜜蜂如车轮,由蜂王带领,被布囊包裹嗡嗡喧闹,都是细致入实的描写。蜜蜂需要迁移,这令诗人联想到了人也需要分房减口维持生计,于是与蜜蜂产生了相互的理解交流。

诗人对蜜蜂也不是单纯的索取关系,而是有商有量,互助相惜。全诗并没有明确写蜜蜂像人,却造成每句对蜜蜂的描写都映照着人的世界,拓展了诗境,以小见大,笔调又轻松诙谐,因此别致有趣。

可以看出,对苏门诗人来说,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能否具有奇趣,并不取决于题材内容是否特异,或者表现风格是否雄奇夸张,更多在于是否有独特的视角和变化的叙写方式。

苏门诗人书写虚幻与现实的七古

一 现实

张耒诗作于谪居黄州时,书写的既是迁客日常,也有元夕这一特定时日引发的抚今追昔,梅尧臣的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元夕灯市繁华的节日诗,发挥了七古长于铺叙的优势。

如果不论作诗背景场合,仅以题材看,显然是梅诗更容易写得绚丽多奇,但从叙写变化来看,梅诗只是写一时一地的情景,而且平铺直叙,细节用力也比较平均,张诗则营造更广阔的时空与氛围对比,因此效果上也并不平淡逊色,甚至意蕴更深。

张耒首先呈现的是灯火冷落、闭门不出的寂寥场景,在简陋荒凉的屋舍中,诗人受冷难眠,思绪却飞越到了去年游历的壮阔山川和巍峨古寺,回到眼前,依旧是江湖风波的凄凉,但因是元夕,又几笔点染出青红彩灯,人烟相续,寂寥中见些许喧闹。

大约正是这种思接千里、多重对比的交织,引发浮生如梦、聊作游戏之感,丰富了日常书写的层次和境界。

依照这一反差组合的思路,在七古中运用时空的转换、虚幻与现实的交错、反差句意的对比等,也是将平凡的日常情事叙写得波澜迭出、奇趣多姿的重要手段。如苏轼前往筠州看望苏辙和侄子们的酬唱。

两首诗以家常的语气抒写亲人即将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对子侄辈的殷切期望,篇幅中等,但变化繁多。

苏轼诗中,尚未见到苏辙,却已有几重铺垫陪衬,先写遇到苏辙之婿王适,欲彻夜长谈但急于去见苏辙还须早起,又引入具有虚幻色彩的梦,梦见可爱的小侄子,苏辙和诗也用了谢灵运梦族弟谢惠连的典故回应此梦

二 虚幻

苏轼诗又有时空转换,追忆当年在济南虽未及见到苏辙,只有三个侄子相迎,却也阖家欢喜,而今只有憔悴一身,具盛衰之感。

虽然逢人做梦都是真实发生的细节,仍然能体现诗人精密富有波澜的叙事安排。此外在句意上,二诗都时常将具有反差意思的诗句相连对比,比如“未见丰盈犀角儿”的否定紧接肯定,与“群儿竞长堪一笑”对比的是“老马卧餐何日起”。

虽然“闻兄尽室皆旧人”但还是有“见面未曾惟遁耳”,这些反差化的句意对比强化了七古抒情的跌宕和结构的紧凑,再加上诸如“掣电一欢何足恃”“据鞍作诗若翻水”等句都在强调一种迅疾轻快的感觉。

前文分析庆历七古的友情表现时曾指出,欧阳修也善于通过拓展时空结构、寓人生岁月感慨增强七古的波澜,这也的确影响了后人。

所不同的是欧阳修七古的时空转换往往比较舒缓,有充足的笔墨描绘每一重时空的情景和抒发感慨,造成深长的情韵,而苏轼苏辙这两首诗由于变化手段更多,结构更紧凑,显得更有奇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手段,在记梦这一特殊日常题材中有更突出的表现。苏门诗人多有七古写作的记梦诗,如苏轼《石芝》等,这或许是因为七古好奇的特色适宜表现梦境常见的奇幻、跳跃、缥缈等特征,而梦境的虚幻与梦醒的现实形成的反差往往能强化这一感觉。

例如秦观《纪梦答刘全美》:起首二句记录了做梦明确的年月日时,接着进入一个悲凉的梦境:秋天城郊外的古原,草木连天,流水潺潺,在广袤寂寥的场景中出现了出殡的人群,走近才知祭奠的竟是友人刘发。

过渡之处用似断还续的马车声和阴晴晦明的变化强调梦境的缥缈,诗人惊醒后更觉茫然若失,汗流如洗。

梦见盛年的友人身故毕竟不吉,于是诗人想到古人梦凶得吉的说法,以此自宽并祝愿刘发一鸣惊人,前途无量。从梦境的反常,到梦醒的反差,再到延伸的反思,深化了记梦诗的意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