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北宋诗人:以文为诗 以文会友 在会友中彰显七古特质

北宋诗人:以文为诗 以文会友 在会友中彰显七古特质

时间:2022-09-25 18:48:03

相关推荐

北宋诗人:以文为诗 以文会友 在会友中彰显七古特质

“以文为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倾向,也是宋诗学习唐诗并最终自立面目的关捩点,对宋诗的创作精神、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而具体到借鉴古文章法为诗,七古因其体式特质,对古文章法的兼容度显然是其他诗体都无法比拟的。

“以文为诗”对北宋七古章法的影响

在有关七古章法的批评中,桐城派后期重要人物方东树的理论独具特色和代表性。其《昭昧詹言》以文法论诗,且注重作诗的切实技巧和路径,不仅鲜明提出作七古需要精通古文,在具体的手法阐释和诗作评点时,也时时以古文章法为重。

一、以古文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

最推尊的是对古今诗歌面貌做出巨大改变的杜甫、韩愈、苏轼三家,而就七古来说,他认为杜甫与李白代表了最高的境界,对不具备这种“天地元气”的人,便只有擅长古文才能写好七古,所举韩愈、欧阳修、苏轼都是唐宋古文的领袖人物,特地拈出他们以古文章法为诗,甚至认为南宋后七古的平庸也与古文传统衰落有关。

不过,方东树也并未忽视七古其他方面的艺术特色,他评述李、杜、韩、苏四大家七古各自擅长的内容和特点。

仍然聚焦在诗歌传统的抒情感发、写景状物以及北宋时得到很大发展的谐谑交流功能,并非以文为诗所能囊括的领域,也可以说一流大家的艺术个性还是要靠这些方面体现。

虽然方东树也明白仅以古文之法作七古并非最高境界,一流大家的七古成就也是古文章法不能涵括的,但是在指明七古作法和艺术匠心时,仍然最重分析章法。方东树注意不同诗体作法的差异,以古文章法审视诗体艺术的典型表现,也比较能凸显北宋七古的功能开拓和艺术形态变化,部分解释北宋七古擅长平中求奇的原理。

二、以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

实际与传统诗法所言七古突兀转折和过脉也有相通之处。在具体的作品评点中,方东树更是以古文评点的方式,着力分析诗中叙述、描写、议论如何分布,章法如何起结、顺逆布置,衬托。在他看来,这是学习七古作法有效切实的途径。

以上表述虽然在具体选择和排列上偶有细微差异,整体能呈现清晰的典范层级:李白和杜甫代表七古最浑然天成、雄奇变化的理想境界,加上后来将古文章法与七古本身艺术特质充分融合发挥的韩愈、苏轼,四人是七古第一流的大家。

在此之外,他最推崇欧阳修与王安石,赞扬其用意深新曲折,章法井然,其变化和神气可能不及四大家。对黄庭坚七古,虽然也肯定其地位,但是偏重句法造语的新奇。

有时甚至批评其只重句法,不知章法,用意浅近;包括对前人推崇的陆游七古,也是因为章法原因,多次表示不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五古、七古、七律三种诗体的作品评点中,七古是北宋作家单独列目最多的,除了欧、王、苏、黄,还有苏辙、晁补之、晁冲之等,虽然这有受所评选本限制的原因,对各小家也褒贬不一,却很能反映北宋七古的诗体地位,和难以忽视的创新。

“以文为诗”对北宋七古章法的作用

一、欧、王七古章法比较

最鲜明地体现着奔放雄肆、流转畅达的风格。其七古章法受古文影响的一个独特表现是,七古的命意、构思和布局经常能在相应的古文中找到参照或形成互动。

这首赠人七古与苏轼基本创作于同时的《墨君堂记》采用一致的立意、手法和布局,内容又互为补充映照。

整体构思都是以竹为核心,借竹喻文同品格,也贴合其擅长画竹。《墨君堂记》第一段讲述“墨君”的来由,“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

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交代背景并构建了象征关系,诗中前四句也是点明象征。第二段展开议写文同的为人、竹的品格、文同与竹的关系、画竹的生动传神。

比较诗中间四句,虽然不如文详细,但基本意义相同,记文偏重剖析人与竹的比德关联,诗则偏重竹能令人逍遥齐物,抒情意味更浓,又有晓梳脱发的细节形象。记文结尾落到自身。

与诗之结尾也恰好形成一求一送的映照。另外,此诗也多用古文句法,结构矫健紧促,记文与竹对话交流的口吻则显出亲近诙谐,诗文都呈现与核心意象一致的清快风格。也有诗文内容看似无关,但诗歌纯用古文章法,且表达精神一致的。

苏轼自己诗文这种命意、表现手法、结构以及风格全面的沟通互动,是超过其他诗人的。

二 苏、黄七古章法比较

苏轼不仅自由深入地沟通自己诗文的表现功能和方式,而且博通经史,善于从前代典籍中汲取章法经验。最典型的是取法《史记》,前人已慧眼指出,。《史记》合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的典范,剪裁精当,结构多变,有多人平列,一人为主、旁人为宾,多人相纠结等多种模式,论赞也是有分有合,汪氏所指即先分后合的一种。

苏轼许多以人物为中心的七古深得《史记》合传之法,或勾勒人物特点,或叙写生平交谊,常根据需要多方衬托,线索交织,章法缜密而多变。

如《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此诗主题是送晁端彦,“传主”即晁氏与自己,主线索也是两人由少到老的交往经历,但苏轼另扣住欧阳修的引见,甚至有“翁如退之蹈轲丘”这样无关二人的闲笔,令欧阳修也贯穿其间成为副线。

从“醉翁遣我从子游”再到“醉翁宾客散九州”,从“颀然鹤骨清而修”再到“病鹤不病骨愈虬”,字句复沓呼应,共同以“酒醒梦断四十秋”过脉,既是二人青春老去,也是前辈宗主盛事风流的消散,再加上起首为说明年少无朋衬入的苏辙,多人宾主有序,绾合无间,本为一二人之事,终能形成群像与时代的深远感慨。

其真正精髓在于用以真实写虚幻的手法更新了画面描绘方式,由此才产生了图中景与图外人分明的两截内容,同时又利用画面的真幻关系勾连所抒发的归隐之情,是根据整体意境采用的章法安排。

加深归隐不得的无奈,若说是结前半部分,其实是割裂了后半部分的意脉。事实上,这也是以古文章法解七古的某种局限性,固然可以学习章法变化,却也容易脱离题材表现传统,忽略了诗歌章法变化的内在神理,难以领略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诗思。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七古,虽然不及苏轼七古才气恣肆,方东树认为其章法顺逆变化,用意深而新,值得学习。二人七古都有效仿韩愈七古章法开合、雄健纵横的一面,但各自题材内容和篇制风格都有很多不同。

王安石晚年以雅丽精绝的近体小诗著称,早年则受诗歌革新一派影响,创作古体较多,其七古反映社会现实、咏史怀古的内容比欧阳修等人还要多,感慨风物、叙写生活情事的则不如欧阳修。从篇制看,王安石七古更为短小精悍,常见十句左右,超过二十句的大长篇较少,不像欧阳修二十句以上的篇章较多。

这使得他的七古章法较少舒卷跌宕的波澜,但是具有峭拔奇崛的变化,通过叙议见解的独到精深和层意的繁复转接表现出来,也很可能是对韩、欧长篇巨制容易平缓松散的改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