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8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8篇)

时间:2023-03-23 03:47:00

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一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诵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盛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相传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又何间焉(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信未孚( )

④望其旗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属也在课文中具体指的内容是 (用课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左传》 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三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四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五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1、导入新课:

⑴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⑵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⑴指导背诵课文,让学生寻找背诵的技巧。

(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⑵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及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⑵探究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⑵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场面,200字左右。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六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分析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字、词、句,熟练朗读了全文,明确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曹刿论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课件展示目标: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2、曹刿和谁论战?(鲁庄公)

3、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

学生抢答。

师:长勺之战谁胜?(鲁国胜),弱国战神强国,关键在谁?(统帅),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活动一: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抓住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回答时小组成员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掌握战机。

师:文中两个人物是战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文本来品味这两个人物。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你能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鲁庄公和曹刿吗?完成表格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曹刿:思想上爱国,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政治上深谋远虑,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

军事上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详察敌情,把握有利战机。

鲁庄公: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

(三)、又读课文,畅谈所得

师:是的,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确实表现无能,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真得是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鼓励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

2、尽职尽责,知人善用: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1、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请你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两条。

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4、“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七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精选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精)八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盛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相传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又何间焉(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信未孚( )

④望其旗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属也在课文中具体指的内容是 (用课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左传》 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