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读懂王阳明这四句话 便知道如何知行合一了 但第一句就产生争议

读懂王阳明这四句话 便知道如何知行合一了 但第一句就产生争议

时间:2019-02-25 20:19:34

相关推荐

读懂王阳明这四句话 便知道如何知行合一了 但第一句就产生争议

本文是专栏《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第5节,本专栏预计更新10节以上,现在特价销售中。欢迎购买,跟着梦露居士阅读《传习录》,跟着王阳明学习知行合一。

在前面的章节中,居士我说过,王阳明一生的学说,其实也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王阳明是这么教导弟子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晚年,王阳明的思想完全成熟了,他用四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心学,被称为“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提出四句教后不久,王阳明就病逝了,因此四句教是王阳明留给弟子们的最终教诲。

四句教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读懂了四句教,便知道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了。

然而四句教的第一句便在后世学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心之本体应该是至善无恶。而四句教却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显然不是儒家思想,更像是佛教禅宗思想。如禅宗六祖慧能曾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坛经》)

所以这些学者说,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传人们创造的,并非王阳明的思想。

其实,只要能正确理解第一句的意思,就会发现四句教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四句教确确实实是王阳明本人说的。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四句教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

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

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当然王阳明有时候也说心之本体至善无恶,因为如果我们依照本心去心事,所作所为都是善的,所以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与“至善无恶”并不矛盾,只是强调了不同的方面。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虽然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或者说至善无恶,但是我们的意念发动时却既有善念又有恶念。而这正是王畿所质疑的地方,他认为既然心之本体是至善的了,那么我们产生的意念也应该和心体一样至善才对。所以王阳明认为王畿的说法只适合那些上根人,因为上根人一旦领悟到心之本体,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符合心之本体,至善无恶。

但是99.99999%以上的人都做不到这样,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私欲、杂念。那些出自本心的念头是善的,而那些出自私欲的念头是恶的,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就有善念、恶念之分。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人的心体是判别善恶的标准,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心体便知道是善念还是恶念。这种觉知能力就是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哪怕是大奸大恶之人也都有这种良知,只是他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无法真切的知善知恶。就像一面镜子,本可以清楚地映照出一切事物,然而镜子上逐渐沾满灰尘,昏暗不堪,就看不清楚了,只能照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但镜子还是那面镜子,镜子本身还是明亮的,只是被灰尘遮住了而已。

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并非不知道善恶,只是他们会为自己掩饰,以求心安而已。比如你要问一个惯偷他为什么偷东西,也许他会说是生活所迫,但他绝对不会说是喜欢偷东西。因为他也知道偷东西是一种恶行,所以要为自己掩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既然人人都有知善知恶的良知,所以修行的方式就很简单了:践行那些善的念头(为善),消除那些恶的念头(去恶)。王阳明说,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就是格物。

为什么说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呢?首先要理解阳明心学中“物”这一概念的含义。

王阳明说的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你想到什么事情,那件事情就是物。你想到孝顺父亲,“孝顺父亲”就是一物,你想到“友爱兄弟”,友爱兄弟就是一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传习录》)

王阳明将“格”解释为“正”,格物就是正物,也就是让自己想到的每一“物”符合自己的良知。所以要把那些符合良知的念头付诸实践,即“为善”,将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即“去恶”。其实,格物也就是知行合一!

久而久之,你的恶念会越来越少,心地越来越光明,就像心中的镜子,虽然沾满了灰尘,但是越擦越亮。最后,人心中的私欲全部被去除了,人的本心也就恢复了彻底的光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