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精选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8-12-05 19:46:27

相关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精选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一):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 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3.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

4. 瞻彼淇澳,绿竹漪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二):评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即有良知、勤格物。对善与恶有合乎道德的划分标准,能够为了追求善而付诸行动!反之,世界本无善恶,正是由于有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意动),才走了善恶(意图)。

从认识论讲,阳明承认世界是客观的,人的活动是主观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但人认识与改造的世界的标准是良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三):评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即有良知、勤格物。对善与恶有合乎道德的划分标准,能够为了追求善而付诸行动!反之,世界本无善恶,正是由于有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意动),才走了善恶(意图)。

从认识论讲,阳明承认世界是客观的,人的活动是主观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但人认识与改造的世界的标准是良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四):此心不动还逍遥

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中间间隔了十天左右,看了两本不相干的书,再看这第二本,有比较有对比。

所以,继续胡言乱语一遍吧。

如果说第一本是王阳明的传记,第二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心学入门指导书了。作者从王阳明的“四句教”着手,很巧妙的给王阳明心学抹上了一层浓浓的“马克思主义”气息:“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倒也是比较容易令人接受的一种方式。

全书很细腻的介绍了阳明心学的组成体系,并且归结为一个词“诚意”,一个字就是“诚”,浓厚的儒家色彩。王阳明说“心即理”,良知就是天理,这个天理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与生俱来。因为有这个良知在,我们就会自发去忠孝,为善去恶。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在具体的事物上去正心中的不正,光明我们的良知。对照到他的四句教,世界万物本是不分善恶的,不是风动,不是树动,乃心动。心动了便对事物有了善恶的意,意有善恶,我们对事物最真实的本质就会出现偏颇。光明的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答案,按照心中良知的指引为善去恶,知行合一,便是格物致知。

至少,作者的解释便是如此吧。看一本,每个人的体会是不同的,作为比较典型特色的中国古典式哲学,王阳明确实被部分历史曲解了,至少我们的教科书里边提到的王阳明,就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一句“心外无物”,更是被不言而喻的贬低了。

但通过度阴山的这两本书,我多少对心学有了一点了解。作者在后半段,结合流传到日本后的阳明心学被运用到军事和商业上的例子,颇有叹息。其实我觉得还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不自信。程朱理学存在必有他的道理,阳明心学也不是救苦救难的神咒。不断的去追求真理,专研真理,探索真理,本就是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之一。

“心安即是强大。”用王阳明的话讲,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五):心学之问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归结为一句即为致良知。

读第一本的时候总觉得或是自己浅陋,或是心学的传播受到很大制约,王阳明的一生也可谓是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然而其影响力较之于孔孟等诸位圣人还略有差距。可是尽管我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我也不能将儒家的精髓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然而心学的核心只用“致良知”三字概括,这点也很引人深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疑问,特记录并思考。

1.良知似乎是一个万金油,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解释为良知,包括作者提到良知有大小,有的人能有经世之才,有的人才干略小,需要致良知,然而才能就是良知吗?那天赋是什么?

2.对大学的解释中提到做恶者如不能正心应驱逐至蛮夷,古时是以天朝为中心,但是现在时代不同,蛮夷甚至比天朝还美还好,良知对于不同国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如若天地万物一体,人只是良知的皮囊,为什么良知只在人身上,草木、禽兽是否也有良知?

4.人死后,良知会消失吗?世上有多少良知?一个人死去他的良知就归于无,那所有人都死去就没有良知了吗?

5.心学和军事上的雄韬大略联系起来略为牵强,没有看到王阳明等人战败的历史资料,这些心学大家的缺点有哪些?作者提到历朝历代推崇孔孟之道,没人说孔老夫子的坏话。那关于王阳明的批评呢?

6.致良知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汪精卫居然也深受心学影响,后来变成卖国贼。念头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如此之大,知善知恶有没有中间状态?现实中的道德困境该如何解释?

7.竟然不知道如此多人受到心学的影响,包括曾国藩、张之洞,还有康梁,甚至辛亥革命、民治维新。。。没有考证过作者提到的这些心学影响的历史和人物,有哪些史料或证据?认知里晚清这些人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更深。

不过比较同意要正心,即使有坏的念头也要立即反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