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时间:2020-05-02 05:02:02

相关推荐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

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

量的范畴 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 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 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感性、知性、理性的表象方式、逻辑方式和统觉方式,都是具有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的先验特征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划时代意义是,他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生依存主体,是一种先验的心灵方式导致,这种先验的心灵方式从时空的直观表象,到范畴的概念思维,进而到理性的统觉推论,导致了人类认识的发生和上升。

康德的学说,第一次从主体方式的依存上,回答了人类认识的发生方式和知识建立的普遍必然的绝对基础,奠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和现代主体论哲学的发展的基石。

近三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视野境界。在此基础上回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其思想成果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康德在先验知识的论述上,有许多可能性、原则、范围的规定和限定,令人云里雾里。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时代知识境界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先验知识体系的束缚和遮蔽,这两个方面使得康德没有能够进入人类意识结构的探讨,从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中,透彻弄清认识发生所依存的主体实在方式。

第一,康德不了解,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器官感知和概念构造认知的联结。身体器官感知的特点是生成对象的直观表象,这样的意识方式人类有,动物也有,不过是在生物进化上有发展程度不同。概念构造认知的意识方式,是人类的独有,这种意识方式并不是人类的先天拥有,而是人类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铸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曾不置是否地提及动物的心灵是否也有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对于康德来说,他的学说没有勘察人类的意识结构,觉察有两种不同的意识方式的实际存在,因此没有能够从两种不同意识方式的存在和联结中,寻求认识发生的主体实在方式究竟在哪里和是什么。

第二,康德不了解,概念意识才是导致人类认识发生的主体方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谈及概念,但不知为何始终忽视了对概念意识方式的敏悟和探究。由于不了解和没有探究概念意识方式,康德的学说并没有能够实锤到人类认识发生的主体方式和来龙去脉。我在《概念意识论》中,阐述了,人类的认识发生于概念意识。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方式,这种意识方式不是先天的,而是起源于一种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这种符号指称的抽象构造通过声符(语言)和图符(图形、文字、物像)的制作和使用,以符号特有的指称和抽象的双重特质,在指称和对象(身体器官组织系统所提供的感知对象)的联结中,赋予对象“叫什么”和“是什么”的名称和定义的抽象规定,由此生成人类头脑中的概念意识和概念认知,并进一步以概念意识的能动,上升到抽象之抽象的概念虚构,进而反馈于经验实证的制作和求取,获得实践的、抽象和经验统一的概念创造。使认识呈现了概念认知、概念虚构、概念创造三个普遍必然的环节。认识发生的普遍必然方式,并不是先验的,是符号指称的概念意识方式造就。至于符号的制作和使用,则源自于人类历史进程中可以勘察的生活方式的实际需要。

第三,从人类意识结构上勘察,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环节划分并不确切。在康德那里,知性是为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和衔接所设置的。知性的一端是衔接先验的空间-时间,即把对象对感官的刺激转变为可以为知性所衔接的直观表象;另一端是由先验的判断范畴,把直观表象的庞杂内容,通过分析综合转变为可以和理性衔接的概念思维。然而从人类意识结构的身体感知和概念认知的实际存在和联结来看,知性的设置是完全不必要的。身体感知的特点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大脑中枢组成的知觉系统,直接地为我们制作提供直观的感知对象,这种直观的感知对象,并不需要知性设置来衔接。同样,概念认知的特点是,通过符号方式的指称和抽象,赋予感知对象概念的认知构造,亦不需要知性设置来衔接。而一旦去除了知性设置,那末,为知性设置而假定的先验的空间-时间,以及先验的判断范畴也就失去了它们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有了人类意识结构身体感知和概念认知的存在和联结,必然会扬弃康德的知性设置,以及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认识环节的划分,同时,亦会扬弃先验的空间-时间,先验的判断范畴和先验的纯粹理性。

第四,康德的先验知识认为,人的内心包含了: 先验的空间-时间、先验的判断范畴、先验的纯粹理性,以及诸多丛横交错的规定和限定,构成着一个复杂的先验体系。时代的局限使康德并不能看清,任何先验的主体方式,无论是身体方式的感知和概念方式的认知,看似是先验的,其实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其中,身体方式的感知是生物进化的经验历史铸就,概念方式的认知是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铸就。这就需要我们以先验和经验统一的总体思考和辩证思考,勘察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感知方式和认知方式。即在承续和当下,身体感知和概念认知都被披上了先验的外衣;而在生成的由来上,身体感知和概念认知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以先验和经验统一为勘察,纯粹先验的主体方式和先验知识都将消逝而去。

总之,一方面,康德为我们开辟了认识发生的主体方式探究,划时代地开创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亦为现代主体论哲学奠定了基石,这是康德的伟大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他的历史功绩中显现的缺陷和不足,亦为我们进行新的勘察和探究提供了反思,以此走向新的视野和哲学创立。

搜索

复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