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厚重商丘】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并行不悖

【厚重商丘】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并行不悖

时间:2020-03-15 00:21:35

相关推荐

【厚重商丘】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并行不悖

“并行不悖”是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模仿周文王、周武王,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伤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原因。孔伋,字子思,战国时鲁国(今山东)人,其祖籍在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被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子思之父孔鲤是孔子的妻子、宋国人丌官氏所生,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曾师事曾参,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西汉时商丘人戴圣编着的《小戴礼记》录入的《中庸》即为孔伋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孔丛子·居卫第七》记载:“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截止)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很;极)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解释的意思)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曰:‘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段记载说的是:子思十六岁那一年到宋国来,宋国大夫乐朔和子思讨论学问。乐朔说:“《尚书》中虞书、夏书四篇,写得很好。从此以下直到《秦誓》《费誓》,仿效尧舜之言,尤其比不上虞书和夏书。”子思说:“事物变化是有标准的,适宜的就是恰当的。假如让周公和尧舜更换时代,他们的书就会相同。”乐朔说:“大凡着书立说,都是想使民众明白一些道理,应该以简易为上,而《尚书》虞夏以下的篇章故意写一些难懂的言辞,这不是烦琐吗?”子思说:“《尚书》的思想复杂深奥,通过文字解释可以了解大义,古人这样做是追求典雅。从前鲁国小巷也有人说过类似您说的话,我听了这些话曾经说过:‘圣人之道是传授给智者的,如果不是智者,圣人之道就不会传授给他。’今天,您怎么如此像鲁国那个小巷之人呢。” 乐朔不高兴地退出来,说:“孔伋这个小孩乳臭未干,竟然侮辱我。”乐朔的门徒说:“孔氏虽然与宋国有旧的关系,但也曾与宋人有世仇,请允许我们攻打他。”于是就将子思的居处包围了起来。宋国国君听说此事,不待驾车就去解救子思。子思从困厄中脱身后,说:“周文王困厄于羑里而作《周易》,我爷爷被困于陈、蔡而作《春秋》。我在宋国被困, 怎能没有述作呢?”于是就作了《中庸》四十九篇。“并行不悖”这一成语,就是从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里的“道并行而不相悖”来的。

例句:“发展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并行不悖。”(刘秀森)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融易商丘原创新闻欢迎各微信公众号转载,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来源于融易商丘(网易商丘新闻官方微信)微信号:henan-163-shangqiu。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