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翰圃积学”--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推介之白砥

“翰圃积学”--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推介之白砥

时间:2022-08-04 01:31:03

相关推荐

“翰圃积学”--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推介之白砥

发布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编者按:

盛夏之际,由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并主办的精品书法艺术展览“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即将拉开帷幕,这也是中国美术馆继首届该系列展览成功展出之后又一次为观众呈现的书法艺术盛宴。此次邀请展以“翰豪有仪”、“翰采从心”、“翰圃积学”三个部分呈现,共有四十余位书法家参展。

当代中国书法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后渐趋平静、理性的多元式表现。书法家们努力地从传统书学思想和现代审美意识的二维角度寻找契点,并从文化的多样性中去认识、发掘、表现书法艺术的内在美感。这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有待在践行中校验,但它足以呈现当代书法多层面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吸引着各方面的关注。

由此,本届邀请展由“翰豪有仪”、“翰采从心”、“翰圃积学”三部分组成:“翰豪有仪”部分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书法家的作品为主。其中,“翰圃积学”作品展览部分则以高等书法教育在促进书法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先后加入到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行列,并逐步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书法教育理念、体系和方法。一批批接受高等教育的书法人才,由高校毕业步入各类相关单位,从不同角度、层面从事着保护、传承和发展书法事业的重任。

本部分邀请10位书法家参加,韩天雍、白砥、张羽翔、陈海良、吕金光、肖文飞、叶培贵、徐海、郑晓华、刘灿铭,他们积学专攻,文、史著说,理、论究极,每有心会,则为读者所赏;他们书道有识,或由传统典正承继出新,或取他山之玉探索研习。他们的作品,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和合一体,技巧表现中潜在着其学术思想的支撑。

为此,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官方唯一指定网站对于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关注,最直接地表现在对于书法家以及书法作品的关注。这种关注根植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场,体现于实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体要旨。依据这种学术思考,本网站对此次邀请展对书法家们的创作学理进行了时段性的解构,以便对参展书法家及其创作状况的理解更为精确与深入。本次推介的书法家是白砥。

白砥,1965年生,山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多次在国内大展中参展、获奖,出版有《白砥书法艺术》等,友声书社学术委员。

作为第一代书法博士,白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对书法的热爱和勤奋。1987年,白砥被浙江美术学院录取,成为沙孟海等导师的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成为章祖安先生的博士生。白砥对书法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把字写好看”这点上。白砥认为,书法并不是仅此而已,它承载的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理解,是一门载“道”的艺术。白砥对书法和现代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古人和今人都言书法创新,但书法的本质不会变。书法的“传统”和“现代”,决不是矛盾对立的。她是同条河流,或平缓、或汹涌。只有源头充足,河道通畅,才不至于使她走向干涸、走向死亡。

白砥作为新时期在创作领域最引入瞩目的书法家之一,自1996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反以往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深居简出,潜心研究与探索。其先后著述有:《书法空间论》、《历代书法大师风格批评》、《王羲之作品解析》、《中国书法艺术图典》等;在创作上继《白砥书法艺术》之后,又出版有《白砥小楷集》及《白砥行草书二种》,可谓成果喜人。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及义无反顾的探索精神,使白砥作品在林立的字画藏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懂行的收藏家们宝爱的对象。

传统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之所以具有动态属性并会流传至今仍起作用,是因为传统中蕴藉着文化赖以生机勃勃存在的文化基因。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白砥的书法才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

白砥近年来的书法实践,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他的大量临习古典书法范本之作。二是借古出新之作。如近年,大量专业报刊的专题介绍中所刊的不少作品,既极富传统之蕴涵,又不乏独特之个性,且能件件独立,不相雷同。三是他的无汉字形质而有艺术图像的“现代主义”探索。而正是这三者,作为三个支柱,支撑起白砥书法的总体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到现代这一递进文化链,在白砥的这三类书法作品中,共同构成了他艺术的基本形式。这就是说,传统之所以可以递进入现代,就是因为传统中的文化基因,必须在更新了的文化内容中才能生存。

具体到书法艺术,其中的文化基因,主要是指书法艺术必须表现现时性真、善、美、情、理、性;其次,便是书法必须通过筋、骨、肉、韵、意、势,与人的现实性审美需要相联系。于是,两相碰撞,便合二为一,成为书法之所以可以通融于中国文化中的“道”的内在依据。

所谓人的内容,是说,人有了形式,就会有内容,而人的内容既由人的形式决定也由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人的形式虽决定了人的内容,内容也必须蕴藉于形式之中,但人的内容却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碰撞中形成的。艺术存在的价值,一方面,要表达人的本真需求与愿望,另一方面,艺术要协调人与社会的矛盾,于是,就有了“美是生活”、“美是人类情感的符号”、“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等学说。从白砥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书法笔法的筋、骨、肉、意、势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礼赞、对奋发向上壮美大美意境的高扬,正是他对中国书法“书品即人品”这一文化基因的把握与认同。

为了使书法的文化基因反映书法蕴藉的人的形式与内容,白砥在技术性操作上找到了他的艺术语言。他是把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在较高的文化层次上,付诸于了“技”,在这一点上,他遵循或是暗合了《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道进乎技’”这一原则的。在他的书法中,他用线藏锋回势、波折妙变,布陈章法大起大落、阴阳参差,创作行为中让飞溅的墨花宣泄出生命的火焰,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在他的古典形态的书法中还是在“现代形态”的书法中,他都能做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合理结合,能如此,正是把握书法总体形态时,他超越了西方现代主义在技法上虽然相当地道而主题内容却未能达到的文化高度。

现代书法中的“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范畴体系。各个构成这“道”的局部单位,可以在思想层次版块剥离于整体,但在实践中它们必须血脉相联,不然,庄子就不会说“道进乎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白砥走着一条奇特的路。这就是本文开篇所说的三个方面同时运作于书法实践,是白砥现代书法实践的一个特色。

人类需要在自然、社会、人这三者的和谐发展中生存,人类需要创造于人类社会有益之物,而反对狂妄的动物性本原的外溢与物化——白砥的成功,不完全归功于他横溢的聪明与才智,而主要应该归功于中华文明的伟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