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重量轻 威力大 为何八九式掷弹筒让一向挑剔的美军赞赏有加?

重量轻 威力大 为何八九式掷弹筒让一向挑剔的美军赞赏有加?

时间:2024-05-30 10:35:56

相关推荐

重量轻 威力大 为何八九式掷弹筒让一向挑剔的美军赞赏有加?

有一款武器,它曾被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从平原丘陵到热带雨林,从寒冷的北方到炎热的南方,哪里都有它短小精悍的身影。这款武器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却让日军在攻城拔寨中使用的淋漓尽致,巨大的威力也让遭遇过它的士兵叫苦不迭。这款武器,就是抗战剧中的常客——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也就是美军口中所谓的“膝盖迫击炮”。今天就让我们详细地来解析这款大名鼎鼎的单兵利器。

一、“旧瓶装新酒”的设计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掷弹筒的研发跟实战中的教训是分不开的。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当时为了攻克沙俄设防坚固的旅顺要塞,曾付出了伤亡率超过50%的重大代价。究其原因,除了被俄军的重机枪屠戮以外,还因为战争中的俄军一个临时性的“创新”——把47毫米口径海军炮大角度倾斜地装在炮架上,发射超口径的长尾炮弹,形成弯曲的弹道,从天而降,准确地射入日军隐蔽的工事内。许多日军丧命于这种前所未见的“吊打”式的炮击,这也给自以为是的日军好好“上了一课”。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对俄军的这种“创新”非常感兴趣,按照日本军方的设想,希望能有一种类似的曲射武器,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火力空档,以增强步兵班的火力。最终在19,“大正10式”掷弹筒被正式研发出来。50毫米的口径,2.8千克的重量,可以说大正10式掷弹筒绝对是步兵的福音。

无论什么体格的士兵都可以轻松地把它带在身上,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发射手榴弹,可谓“一石二鸟”。不过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作战距离较短,只有175米,而且精度上也有很大不足。这对于一向精益求精的日军高层来说,显然是不满意的。

1929年,我们的主人公——八九式掷弹筒在吸取了前辈大正10式掷弹筒的优缺点后,经过日军陆军技术本部的严格测试,终于正式定型并实现试产。本来日军想在19就进行研发,但由于毁灭性的关东大地震,研发直到1911月才进行。

八九式充分吸收了大正10式的优势,在质量和口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射程有了巨大的提升,最大可以达到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它的发射技术也在当时独树一帜:火药在高压室中燃烧,产生的高压燃气冲入空间较大的低压室后,压力降低,继续膨胀射出弹丸。这种方式能使火药充分燃烧,更大地提升战斗效率。

战斗时,每个日军步兵小队都配备一个机枪组(两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两具掷弹筒)和两个步枪组。每个掷弹筒小组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组成,日军一些精锐部队还会给每个掷弹筒小组增加一个弹药手以保证弹药充足,预防战斗减员。

发射方式有跪式和卧式两种。以跪式为例,发射者左手持筒身,左臂伸直紧靠左膝内侧,驻板前端据左足内侧中心固定,右手控制击发“引铁”,射手头部保持垂直,左眼与方向照准线和目标成直线,射击全凭士兵的经验。射距远近除用“整度器”调节筒内的长短调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

除了重量和射程之外,制造费用低廉也是八九式掷弹筒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相比坦克、火炮、飞机等“烧钱大户”,只相当于三八大盖1/4价格的掷弹筒当然就成了日军上下“雷打不动”的必备装备。

二、实战中的大放异彩

八九式掷弹筒在日军随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侵华战争为例,在与中国军队交手时,原本在轻武器火力方面略逊一筹的日军在配备上掷弹筒以后,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实战中,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准确的将其打掉。在战争初期,部分日军掷弹筒发射手有着85%-95%的射击准度,十分惊人。

淞沪会战中,中国第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战斗力大减。据当时幸存的中国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在防御作战时,日军往往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中国士兵的冲锋,然后在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中国军人进行准确的杀伤。抗战中,不少中国军人都死在这罪恶的掷弹筒发射的炮弹之下。

而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当中,面对火力完全优于自己的美军,掷弹筒便成为了唯一可以与之对抗的日军武器。在炎热的丛林中,掷弹筒与轻机枪相配合构成组合型的火力网。利用丛林和山地的地形优势,在隐蔽的工事内发射榴弹,利用其曲折的弹道对毫无防备的美军进行杀伤。

而且打完就跑,非常方便灵活,让美军士兵无法找到发射的人员,这种战法让美军感到十分头疼。战后统计,美军在太平洋死伤的人员当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八九式掷弹筒的“杰作”。

美军在战斗结束后,将缴获的八九式掷弹筒成为“膝盖迫击炮”。而且以为日军是用大腿抵住掷弹筒的锄梭来进行发射,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方法。曾有美军因为采用错误的发射方法,造成自己的大腿骨被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给打碎的惨剧。

三、从“宠儿”到“弃儿”

在经历了最初的教训之后,无论是东方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对八九式掷弹筒的研究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1938年,以大正10式掷弹筒为参照,中国的军工厂成功仿制出了“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主要性能和十年式大体相当。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民国二十七年式采用滑膛方式装填,射击精度较差,射程也只有250米。但这对于武器装备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步兵的火力不足。

美军也在经历了多次重创后,也对掷弹筒有了足够的认识,后来在实战中只要听到掷弹筒发射时产生“砰”的声音,美军人员都会立即卧倒寻找掩体躲避,哪怕是在掷弹筒的发射范围外。

而原本的对八九式赞赏有加的日军内部,也传来了反对的声音:虽然相比大正10式掷弹筒有了技术上的改进,但由于掷弹筒没有瞄具和角度器,只能靠经验进行射击,这对新入伍的士兵是一大考验。前期掷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时出现过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的事故,加上后期制造工艺技术不佳,掷弹筒出现了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破裂,还有老榴弹未及时发出,造成发射新榴弹时出现炸膛的事故。

诸多事故加上迫击炮的大量使用,无论从精度到射程,再到后来的价格,八九式掷弹筒都失去了原本的优势。曾经的“宠儿”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最终在1945年,八九式掷弹筒正式停产,也留下了自量产以来累积生产120000具的惊人纪录。

结语

从曾经的攻坚利器到最后的无人问津,八九式掷弹筒大起大落的命运也从侧面反映了武器技术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战争未来走势方向的一个“晴雨表”。只有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武器才能更好地适用于实战之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它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而八九式掷弹筒的没落和日军最后的失败,也证明了非正义的战争迟早会迎来它失败的一天。希望和平的曙光能够永远照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热爱和平的人们也期待着这一天能够到来。

参考资料:

1. Norris,John (2002). Infantry Mortars of World War II. Osprey,p. 47

2. 《二战中的日军武器》

3. Gordon L Rottman,Japanese Infantryman 1937-45 Sword of the empire

4. 《二战日军战史——太平洋战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