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许镜清追忆《西游记》导演杨洁:她就是女儿国国王

许镜清追忆《西游记》导演杨洁:她就是女儿国国王

时间:2018-06-29 16:50:22

相关推荐

许镜清追忆《西游记》导演杨洁:她就是女儿国国王

作为中国第一部神话电视剧,《西游记》已经称霸荧屏三十年:不仅收视率高达89.4%,更重播3000多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看着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降妖伏魔的故事,慢慢长大。然而,那位给孩子们编织神话世界的导演——杨洁,却很少为人所知。

《新闻周刊》对话《西游记》的总作曲许镜清先生,请他讲述他和《西游记》的故事。通过许镜清先生的讲述,还原杨洁导演智慧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敢爱敢恨的一生。

许镜清

许镜清,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中国内地男作曲家,中央电视台86版《西游记》总作曲。1972年流传于全国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就是他早期的成功作品之一。

1983-1987年,他担任中央电视台86版《西游记》总作曲,从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音乐创作,其中《西游记序曲》(《云宫迅音》)、《女儿情》、《取经归来》和《敢问路在何方》等音乐是许镜清的成名之作,也是传唱不息的经典之作。

【伯乐和千里马】

《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现在已经成为《西游记》的符号和替身。然而,它的作者许镜清说,当年,如果不是杨洁的力保,这首歌很有可能已经被撤掉了。

杨洁老师与许镜清老师

《新闻周刊》:《西游记》最有名的旋律《云宫迅音》,最开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许镜清:其实在我之前,已经有7位作曲家尝试着做过《西游记》的音乐,都是很有名气的大家,而我是没有名气的。杨洁导演跟我们讲,需要2分40秒的片头音乐,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写,索性就自由发挥,不设置条条框框,在配乐里使用了电声音乐。

《新闻周刊》:杨洁导演对您的音乐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许镜清:杨洁听到我在“欢乐花果山”一段的配乐,那一段用了电吉他、合声器、电贝司,别人都没敢这么用。她就问这段音乐是谁写的,后来音乐编剧说这个作者没什么名气,杨洁就说了一句:“我要的不是名气,我是要《西游记》音乐,这个人写的东西很合适,就用他了。”就这么把我定下来了。

《新闻周刊》:有人对这些音乐提出过异议吗?

许镜清:在80年代初的时候电声音乐比较新鲜,刚进入中国不久,几乎还没有人在电视上用过,当时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前16集在播出的时候,领导就提出了意见,认为《西游记》是中国的传统四大名著之一,用电声音乐描述不合适,希望把这个作曲换掉。

《新闻周刊》:那杨洁导演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呢?

许镜清:我按照领导的指示,跟杨导说:“杨导,我这是最后一次来剧组了,领导说我的音乐不适合描述《西游记》,要把我换掉。”杨洁很生气,拿笔拿纸口述了一封信。那封信尾巴上那几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说:“如果艺术上让我负责,请你不要管,这是对领导说的。如果艺术上不让我负责的话,我拍完了我全部交给你,你来处理吧。”这就是杨洁的性格,她是为了艺术创作。她认为正确的东西她据理力争,这是杨洁的性格,贯彻始终。只要想到,她就敢去说而且敢去做,这是杨洁在导演《西游记》时的一个特点。

《新闻周刊》:这件事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许镜清:当时,我本来是要跟着剧组去九华山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面冷冷的灰灰的。如果导演不喜欢我,也就算了;如果喜欢我,尽管挽留不住我了,那我也很高兴,没想到杨洁真把我留住了。我跟杨导虽然是艺术上的合作者,但是她和我的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因为没有杨导对我的赏识,没有她的慧眼看中我,就没有《西游记》现在的音乐,也就没有现在的我,大家也不知道我为《西游记》来写了这么多的音乐。我非常感激杨洁,没有杨洁就没有我,也没有现在这个成绩。

【知音间的推敲为什么是“悄悄问圣僧”?】

近两年,《西游记》中一些插曲,屡次被青年歌手在更大的舞台上演绎,引发一波波致敬经典的怀旧浪潮。其中,歌曲《女儿情》就颇受欢迎。“我柔情万种,他去意更坚”,女儿国王与唐僧“愿有来世”的故事,让人动容。

许镜清和杨洁视彼此为“知音”,但是即便是知音,也在《女儿情》的创作过程中,曾因为两个字的推敲,产生过小小的争执。

杨洁老师与许镜清老师合影

《新闻周刊》:《女儿情》的创作,是不是也和杨洁导演有关?

许镜清:对,《女儿情》这首歌进棚录音的时候,杨洁也去了,觉得这首歌旋律非常好。但是她仔细听了这个词,她马上就说,这头两句不行,改一改,然后她就改了。录了一遍,她说不行,第三句和第四句也得改。到第五句第六句,她说不行,第五句、第六句也得改,最后基本上把这八句都改成杨洁的了,这里面只有几个字是阎肃(《女儿情》原词作者)的了。

《新闻周刊》:《女儿情》这首歌现在传唱度很广,您当时怎么看待杨洁导演的这种改动呢?

许镜清:《女儿情》这首曲子也是我很喜欢的,它描述了女儿国国王的那种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它里面有一句“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当时我觉得,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悄悄地说,你看我美不美。我说杨导,这就改成“悄悄问哥哥”多好,这样不就更亲切一点。杨洁回答说:“怎么那么俗气,这个不可以,就是问圣僧,只能问圣僧。”当时说的这个话,过了好多年我心里对这个词一直耿耿于怀。

《新闻周刊》:那现在您怎么看待这个词呢?

许镜清:比原来要好,比原来更女人,阎肃虽然是个大家,但他毕竟是个男人,女人的真正的内心的柔情,杨洁写得非常到位。后来朱琳(女儿国国王演员)说了一句,她说你这首歌让我变得更美了。说明她对这首歌有一个理解,确实也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词我到什么时候才理解了呢?在杨洁去世的第二天、第三天,我去跟杨洁的遗体做告别。我在那待了10分钟,杨洁的面容很安静,就像睡着了一样。我这时候突然觉得杨洁就是那个女儿国国王,如果杨洁作为女儿国国王,她谈恋爱的时候,会说出“哥哥美不美”吗?不可以,如果杨洁是女儿国国王,她不会说哥哥妹妹的,她会说圣僧就是圣僧,悄悄问的就是圣僧,所以我就觉得杨洁这个“悄悄问圣僧”是恰到好处。如果是“悄悄问哥哥”,那就是纯粹的一首纯的爱情歌曲,“悄悄问圣僧”才是《西游记》里的爱情歌曲。所以我觉得杨洁这个“悄悄问圣僧”是对了,我现在释然了,自己明白了。

《新闻周刊》:也就是说,这首歌杨洁导演把个人情感、个人理解,注入到歌词当中了,有一种距离美,有一点敬意在里面?

许镜清:对,既有敬意又有一种爱意,这才是女儿国国王。同时我感觉到,这首歌也是杨洁的心声。但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杨洁也是个很多情的女人,她这一辈子敢爱敢恨,敢于直述自己的内心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杨洁作为一个女人,是一个智慧型的女人,也是一个艺术型的、多情的,也是一位让我们大家,都很崇敬的、有头脑的女导演。

【共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

36年前,1981年,中央电视台决定投拍《西游记》。在那个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特技为何物的年代,拍摄《西游记》无异于“烫手山芋”。资金、设备、人手,无一不短缺,杨洁导演却排除重重困难,完成了拍摄。这一切,许镜清都看在眼里。

杨洁老师与“取经四人组”

《新闻周刊》:您可以讲一下当时《西游记》的拍摄状况吗?是大家都没有什么报酬的是吗?

许镜清:《西游记》拍摄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苦的。那时候报酬是几十块钱一集的补助费。杨洁是比较高的,可能是8、90块钱。剩下的就是六小龄童高一点,80块钱左右,然后就是70块钱60块钱50块钱。现在来想这个报酬,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大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这么多年大家顺利地把它拍摄下来,而且最后在86年的时候,大家还在央视献上了一台精彩的“七天乐”晚会,现在依然值得去看。

《新闻周刊》:这个作品其实已经完全超出了当时的拍摄条件,剧组是不是克服了很多的困难?

许镜清:说句真话,这个拍摄,有几个人是很不得了的。其中一个是王崇秋先生(剧组唯一的摄像),杨导的爱人。没想到这么大的一个电视剧,只有一台摄像机,多少个机位,都是一个摄像机完成。这是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记录。

《新闻周刊》:那不就意味着一个场景,要拍很多遍?

许镜清:对,拍很多遍。正面的、侧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几个不同机位都要由这一台摄像机来完成,而且这一台摄像机应该是现在的摄像机的祖先,应该是个外祖母级的,因为它是进口的。一个摄像机把25集的电视剧从头到尾拍摄完,我认为是一个奇迹。让现在的摄像师来考虑,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由摄像王崇秋一个人把它完成了,这个要付出多少辛苦,要战胜那么多的不可能,他做到了,这是让我们都很吃惊的一件事情。

【西游精神,艺术人生】

晚年的杨洁导演,一直在老伴儿的照料下,抵抗心脏衰竭带来的伤害。柔弱的她,在朋友许镜清眼中,却有另外一份坚强和淡然。追忆片场过往,解读“西游精神”,许镜清带我们重回那个追求经典的时代。

杨洁老师与“取经四人组”

《新闻周刊》:杨导演在晚年的时候,您跟她有没有来往?依照您对她的了解,她晚年的时间都花在什么上面?有没有做一些什么事情?

许镜清:杨洁在晚年,一个是在维护她自己的身体。别看她很柔弱,但是杨洁的内心是非常刚硬、坚强的。在晚年的时候,她有一种不服的精神。她写了两本书,写了她自己,大概有二三十万字,那是她一字一字打出来的。写得非常好,非常精彩,非常到位,把她一生的经历、她的感觉、她对一些东西的看法都写在里面了。

另外,杨洁在病痛的时候,她也产生过自己的一些想法,她觉得她一生可以了。她活着的时候就说,当她已经不行了,就希望不要抢救她,让她自然地离开人间。我觉得这点她真的做到了,满足了,她没有任何痛苦就离开人间了,所以我觉得她去世是很幸福的,安详地离开了大家。

《新闻周刊》:您现在回过头来讲,像杨导演她在您心目当中,您对她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是在什么样的场景当中?

许镜清: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拍摄场地。你看不出来她的年龄,她精力充沛,说话非常急促,我觉得杨导演驾驭《西游记》剧组,那是绰绰有余。艺术创作这点,她真是不留情,非常严肃、细致、认真,她在剧组真的很厉害。她拍摄完了之后可以跟大家说说笑笑,在剧组拍摄的时候,谁也不许在上面开玩笑、嘻嘻哈哈,如果发现你就有这个感觉,她立刻批评你,而且批评得非常狠。杨洁批评人的时候不留情,真的。所以六小龄童也好,师徒四人也好,都被杨洁批评过,都被杨洁很严肃地、很严厉地说过。因为杨洁是为了艺术,为了《西游记》,所以他们都是规规矩矩地听杨洁的。

《新闻周刊》:在您心中,杨洁导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许镜清:杨洁导演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是敢爱敢恨的一生,她在坎坷和困难面前是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的。杨洁创造了一种精神,叫“西游精神”。西游精神就是不为名利仕途,不怕艰险前行,也就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种精神。她给西游精神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是西游精神的领军人物,是西游精神的领导者。所以我希望《西游记》剧组的人牢记这种精神。

《新闻周刊》:我们现在在怀念杨导演,怀念当时的作品,您感觉我们到底是在怀念什么?我们是在怀念当时的那种时代氛围吗?那是什么样的?

许镜清:经典意识就是说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克服所有的困难,不怕别人说什么,就是勇往直前去把这个艺术创作搞好。我觉得,这个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可用,我们现在用的设备、技术等等,跟那个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和中心还是一样的,表达我们人民,为人民去创作艺术,这是一样的。

就像《西游记》前25集,是经得起推敲的,经得起当代、上个世纪的推敲,将来也被人推敲起来,它依然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新闻周刊》:您会怀念那个时代吗?

许镜清:我也很怀念那个时代,真的。我一想到那个时代,经常止不住要流眼泪。杨洁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什么名和利,她始终说她是幕后人物。最后这几年,她基本没有其它的收入,有一次她跟我说,在韩寒电影里头,韩寒给了我们10万块钱,用的那首歌的费用。我们俩每人3万块钱,杨洁当时跟我说了句话,老许啊,这是我这几年第一次拿到这么高的费用,这么多钱。3万块钱,对于现在一般人来讲,不当回事,对于这么大一个导演来说她很重视。不够,真的不太够。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心里很平和,我觉得我们对得起我们的艺术作品,对得起广大观众。

岩松说

也许杨洁导演是孤独的,不过这也是艺术家常有的状态。中国人常说政声人去后,当杨洁导演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会发现她并不会独行,身后是敬意、是称赞、是夸赞,而且她的《西游记》还注定会经常重播下去,为此她该欣慰,她也会欣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