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古迹之石堡子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古迹之石堡子

时间:2020-05-18 05:57:59

相关推荐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古迹之石堡子

千堡之乡通渭境内沟壑纵横,满目黄土,童山濯濯。但在县城东北乡,有一自然村——石堡子,站在村庄西侧梁顶公路,远远望去,梁峁下的村庄紧紧依偎,一簇簇树木笼罩绵延,看似平淡无奇。如果移步在南山远眺,只见两山中部凸起一孤岛,南面与南山余脉相接,东西两面自南至北从缓到陡峭,至北端三面悬空,愈到北部地势愈高,状如一艘航空母舰,形成较为独特的天然地形景象。步入峡底,恍如置身世外桃源,流水潺潺,水汽氤氲。一座巍峨的山峰如麦垛般拔地而起,斧劈刀削般的巨岩崚嶒坚挺,山岩上青苔点点,杂枝细草依势丛生。山顶地势开阔平坦,呈椭圆形,东西大约50米,南北大约200米,一座黄土夯成的土堡修建其上,故村名曰石堡子。清嘉庆间南宁知府南炙曾即出生于此,其有诗赞曰:“爱我石村好,天生景自然。四山还墅外,两水到门前。古道通城郭,幽斋远市厘。吾宗卜居此,聚族已千年。”

为官清廉,所至颂声载道

南炙曾(公元1750~18),字约斋,号念贻。今甘肃省通渭县陇山乡石堡子人,后迁居县城。贡生南曰畿之子。少时英俊,身材高大,才貌出众,“少英特,与同闾游,昂昂若野鹤之立鸡群”(《通渭县新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第54名举人,年仅18岁,己丑(1769)大挑获一等。19岁即任广东广州府新宁县知县(今广东省江门台山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升贵州永宁州知州。由军功赏戴花翎,升广西省南宁府知府。嘉庆8年,进京面圣,钦赏双眼花翎,诰封三代。“所至颂声载道”,但其人“未尽其用而卒”。著有《承诒堂诗钞》。他的父、兄弟、儿子中有四位贡生。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传,后又收入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知名人士录》。

南炙曾为官清廉,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载:“为官时所至颂声载道”。贵州道监察御史署吏科给事中姚堃称:“南约斋先生以孝廉起家,为粤东新宁令,累迁至广西南宁太守,政不康细尼悦而远来。天子嘉其贤,赉予至优。”其“尼悦而远来”即“悦尼来远”,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意为: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清乾嘉时期,由于清朝与南明政权的战争的影响,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残酷统治,西南地区社会动荡凋敝,秩序紊乱。南炙曾为官期间,经常奔波在外,足迹踏遍两广、云贵、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越南、缅甸。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1787-1793年),南炙曾于役滇南6年,其留别时,宁阳士民恋恋不舍,十里长亭相送,南炙曾写下《癸丑仲春于役滇南留别宁阳士民三首》,其一云:“小轩草草甫经营,捧檄崇朝忽远征。万里奉书原吏职,六年临别见民情。好花带雨迎车盖,绿柳含风拂马缨。更有青山含远意,千盘如欲绊行旌。”

南炙曾“言滇粤山川及诸郡县风俗利病,了然如指掌。”“六都茅舍半江涯,本业频操俗不华。春雨渔灯宵集网,秋风盐灶夜煎沙。”在任南宁知府时,经常微服私访,走到那儿住到那儿,以老百姓为邻,结茅而居:“一官同隐客,三户比居邻”。“先生宦游廿余年,驰驱数万里,所至问民疾苦若不及。”每到一地,急忙问民疾苦,除暴安良,“乡顽尚尔横牛斗,大户全教息鼠牙”。在宁阳时,看到当地人负气轻生,动辄服食叫做钩吻藤的一种断肠草,数年来设法惩劝,至其离任时,其风仍未全息,南炙曾放心不下:“一事更关民命重,未能铲尽吻藤芽”。在四川古蔺,岁歉民饥,路遇两名衣衫褴褛的孤儿乞讨,“蹒跚不惯衣履拘,粗野惟愁礼数束。”南炙曾不怕亲戚僚友嗤笑,予以收养,“亲戚僚友咸相嗤,为是骨相穷无福。我独提携出饥寒,沐猴而冠时拭目。”

南炙曾为官不仅清廉,竟至清贫,其升任贵州永宁知州,“时以囊空不能赴黔,犹向亲友借贷”。其诗云:“十载一官真鹤似,饥来犹复向人鸣”,“一官清况原琴鹤,五木闲情付雉卢”。南炙曾在西南几十载,奔走操劳,终于积劳成疾,去世时,亲友同僚整理遗物,“箧无余物,惟手著古今体诗千余篇”。朝廷慨叹“未尽其用而卒”。

遗诗千篇,率皆有法可诵

南炙曾不仅是一位清官,更是一名诗人,“兼循吏儒林为一人”。去世时遗诗千篇,去世后,萧山陆平泉少司空选其优雅者若干首,付之梓,名曰《承诒堂诗钞》,选诗61首,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选古风一首(《承诒堂诗钞》未选),五言律诗一首(与《承诒堂诗钞》重复),南炙曾存诗共计62首。

纵观现今所见南炙曾诗,其大多为五言七言古风、五言连章诗、七言律诗及部分五言律诗,没有绝句。南诗长于叙事,善于描写同一主题下的广阔生活画面,吟咏为官期间所见所感,同情百姓生活,亦有部分言志诗和酬答诗。诗中字字辛酸,反映了康乾盛世后期西南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没有一首游山玩水的生活诗。嘉庆进士贵州道监察御史署吏科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姚堃评其诗:“暇怀铅椠,汲汲谐声,病岂其意不欲,徒以能官名而犹将上溯《风骚》,兼循吏儒林为一人。”现撷其代表作几首,以飨读者。

丙辰除夕独酌咏怀五首

岂有匡时略,微名未退身。一官同隐客,三户比居邻。满目期淳俗,痴心虑瘠民。平生清白志,惟不坠前人。

远宦何人共,昔年偕弟游。出门皆壮岁,迟我及衰秋。炎海频移棹,沅江独僦舟。蓦然归去后,谁更与绸缪。

三载宁阳日,斑斓共綵衣。何期离海峤,遂尔隔庭帏。村酒春醅酽,园蔬雪釀肥。他年欢聚处,相见各依依。

四十人将老,天教诸事悭。穷宁悲阮籍,达实愧香山。厚泽生原定,延龄事岂闻。仙人有金液,欲觅驻秀颜。

懒岂学中散,狂难似牧之。对人愁束带,爱客试敲棋。有病偏疎药,无才却嗜诗。朝朝明镜里,无怪鬓成丝。

咏怀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怀抱情志。诗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养成见善思齐、诚实守信、自励成才的品格和美德。南炙曾这五首诗作于嘉庆元年(1796年)除夕,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壮志及济世之志。同时,这里也是诗人表明心迹:自己得到朝廷重用,必将一诺千金,生死不渝!他在为官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表现了他对人民地深切同情。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尤其读到“满目期淳俗,痴心虑瘠民。平生清白志,惟不坠前人”这样的句子,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癸丑悼亡十二首

其一:炊日何曾梦,惊心五十絃。难将千里别,重续半生缘。纵我真涼德,如君合享年。端江蓦闻信,未料事真然。

其二:门第鹤山旧,刘庐况世亲。教皆从褓负,名未待氷人。三世萱同茂,重闱掌共珍。廿年儿女意,回首事如新。

其三:早岁垂帷日,谋生百事无。门常约鸡黍,爨每绝樵苏。典箧冬添絮,抽簪晚办厨。频年读书处,扫叶伴围炉。

其四:计上燕山道,游人车屡驰。别当三日后,归少半旬期。燕婉情空好,鸿飞泪只垂。筳篿或暗卜,身是为明时。

其五:失路长安客,休文抱病回。常年丹在鼎,几日镜临台。病树羸犹在,幽兰馥已摧。寻思修短事,此理竟难推。

其六:微禄沾南徼,迢遥岭外劳。一身憎苦热,万里共轻舠。官尚三年待,家徒十口嗷。翁山留寓处,孤馆滞蓬蒿。

其七:为乏中年嗣,常将伯道伤。珠慵簪髻上,花爱值庭傍。丝茧分框箧,针刀授履裳。而今多少事,谁向耳边商?

其八:久宦心原淡,滇南又远征。从来轻别泪,此日剧离情。只料伤迟暮,那知判死生。临歧犹记语,劝我早归耕。

其九:三岁弱龄女,牵衣泣似蛙。当年如恋母,今日转怜爷。未慰陶潜意,翻添奉倩嗟。难同少陵老,归日赋彭衙。

其十:小阁封蛛网,帏空月照残。开箱余败粉,捡箧见零纨。我苦空囊涩,君知半缕艰。葳蕤重启处,细看泪如丸。

十一:远宦原相累,谁知竟此番。埋头临瘴疠,返殡出湘沅。碧海难通梦,巫阳讵返魂。何知蓬荜客,生死总柴门。

十二:廿载名何在,还家一片心。终期鱼返壑,谁共燕巢林。野雉朝朝见,寒螿夜夜吟。余生过此后,料只鬓霜侵。

古体诗是很短的,为了容纳在同一主题下的广阔生活画面,诗人创造了连章的办法,即用同一形式写成多首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又互相联系的作品。这种伸缩自如的形式为 诗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弥补了篇幅较短的缺陷,它相当于今天文学作品里面的组诗。南炙曾这十二首悼亡诗便是这种连章诗。悼亡,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魏晋之前并无悼亡诗,西晋潘岳为悼念亡妻写《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题材之先,后世乃专以悼念亡去的妻子的诗词为“悼亡”。南炙曾于役滇南6年,期间,结发妻子魏氏有病,也未能回家照料,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初九,南炙曾妻子魏氏去世,南炙曾还在从滇南回到肇庆端江的路上,即听到妻子去世的噩耗,悲从中来,写下了凄婉动人、荡气回肠的悼亡诗12首。诗人善于抓住妻子日常生活中用过的遗物来写,尤其“为乏中年嗣,常将伯道伤”“而今多少事,谁向耳边商”“三岁弱龄女,牵衣泣似蛙”,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全诗叙事真实,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堪称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记事四十韵

伏羌临渭水,通渭在其北。传言马阿诨,今夏潜谋逆。维时闰四月,二十又八日,朝起尘氛静,天晴好风色。薄暮东南山,谁忽叫有贼。遂令近郭人,仓皇奔城邑,川遥溪曲深,峡东路昏黑。纤弱众妇女,走险何能择。姚襄思代兄,邓攸欲存侄。乱走不相顾,况复遗亲暱。城中数千家,几家能延客。富者赁屋居,贫者仍落魄。栖身破庙檐,回首多散失。妻子与爹娘,深夜无处觅。远乡闻变来,此时亦逃匿。古洞凿何年,岩高没榛棘。寻幽惊狐兔,行行已尽室。或牵挽而山,或抱负以入。鼠伏犹未已,崖裂土崩坼。可怜穴居民,覆压作鬼蜮。地窟鉴前车,探首逡巡出。始知防患早,渠魁已敛迹。相乎返家门,渐次理稼穑。但无烽火惊,奚忧少宴息。谷风向晚吹,天阴云冥冥。两脚乱如麻,兼旬仍渐沥。大田苦霖潦,拖泥收豆麦。感时萌蘖生,红朽不可食。更愁沟浍盈,洪流漩门阈。水渗土无干,屋漏床皆湿。浸渍坏我墙,牵连到邻壁。走避苟不早,埋没在呼吸。哀哉蚩蚩氓,遇闰黄杨厄。刀兵与水土,灾祸相叠逼。我今作此诗,聊以记事实。愿告持禄者,大小奉厥职。燮埋在阴阳,旌别在淑慝。天人一有变,时厪哀鸿集。庶几明而慈,九州悉安宅。何徒方隅人,尽登仁寿域。

古风在南炙曾诗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这篇诗,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古风的熟练把握和驾驭。这篇五言古风,押仄韵,厚重沉稳,注意粘对,多用律句。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青海马明心、苏四十三起事失败后,宁夏的田五和通渭的张文庆(马明心内侄)、马四娃等秘密联络,以通渭石峰堡为据点,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四月率众起事,史称石峰堡暴动。全诗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历史事实的艺术再现,如杜诗一般,犹如“诗史”。全诗采用现实主义的真实刻画与客观描写,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笔墨精工细腻,彰显功力与法度。叙述、描写刀兵水土,灾祸叠逼,真实客观,哀沁心脾。把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