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夫令名 德之舆也” 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的出现

“夫令名 德之舆也” 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的出现

时间:2022-09-06 14:54:22

相关推荐

“夫令名 德之舆也” 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的出现

文/小金文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大分裂时期,诸侯之间相互角逐,百家争鸣的现象开始出现,出现多种思想,而其中的“名”思想便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以及政客们等多方面产生不可磨灭的导向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大量涌现,诸子百家蜂拥而出,“名”思想应运而生

“名”这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广泛的语境,与之相结合的词语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而在政治领域中,“名”这一字显得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够影响政治地位,社会威望以及一个诸侯王的政治生涯。

诸子百家中“名思想”与政治实践中的“名思想”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名思想”研究范畴,而具有政治倾向的“名思想”依然是其中的主流。除了前人的道路提供的历史借鉴,更重要的是有新的治国只要供自己学习。

所以标新立异的治国思想在那个时期很受诸侯王的欢迎,有的士大夫只要能提出新的治国只要并被诸侯王赏识,很快就可以入朝为相。政治上变相地鼓励,让那个时期新潮的思想层出不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伴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西方古典哲学,逻辑学等思想方法被借鉴到中国“名思想”的研究方法之中。中国近代史上“名思想”的研究强调逻辑性,近代的“名思想”研究以“名学逻辑化”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国内学者视“名学”为中国本土的逻辑学。

但是随着对“名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学者们也逐步扩大自己对“名思想”的研究视野。对于名学逻辑化展开批判思考,重新调整了自己对“名思想”的研究方向。

当时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属于知识分子的“士”阶层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属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战乱频繁。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像在诸侯争霸赛上争得一席之地,每个诸侯国都在积极探索强国之路。

齐恒公的“镶王攘夷”让齐国强大,各个诸侯国也纷纷学习齐国的强大之路,那个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强大之路。因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诸侯王们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治国纲领,使自己强大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具有令名、恶名、功名三种表现形式,形成一种特色的思想文化,顺应了战国时期的局势,满足人们思想上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都会将良好的品德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他们的政治生涯里面都会特别注重自己的美名。春秋时期,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各诸侯国都会按照份例每年都会向晋国呈现供品。“令名”,令名即是“美名”,是道德的倾向,也是当时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

其中郑国国力小,不堪重负。郑国的执政者向晋国的执政者进言,“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则国之基业也”。意思就是说治国不应该用金钱的多少而衡量,而是以德治国,美德才是治国的根本。晋国执政者看到郑国执政者对“德”与“治国”之间的厉害关系的时候,减少了各国的贡品的份例。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当时政客对于美名的追求而改变自己的执政思路,影响到自己的执政策略。这就能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对于政治生活的实际影响。

昭公三十二年,周王因为王朝动荡而迁都,当时想请霸主晋国帮忙,组织各国诸侯重建周朝,当时周王就是打着协助王朝的旗子以获取“令名”的方式来打动晋国国主来襄助的。周王说,“襄王攘夷”除了能够让晋国的地位更强大之外还可以宣扬晋国国主的美名。

“襄王攘夷”是当时获取令名的金科玉律,由此可见在当时要成为霸主,除了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一硬实力之外,还需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拥有“令名”,才能得到至高的声誉,名望,才能增强其他诸侯王对自己的信服力和向心力,这也是“名思想”在政治领域中发挥着无形的力量。

“恶名”,与“令名”相对的就是恶名。“恶名”从字面意思上就是指不好的名声。“恶名”的获得是指当时人们违背了当时的道德准则,其中以“弑君”,“杀父”最为人们所不得接受。对于恶名的规避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礼崩乐坏的无奈和救赎。

在当时一旦有人得了“恶名”就会受到千夫所指,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内心的谴责。这些压力的产生也会让人们在行为上有所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实际行动。

昭公二十六年,楚平王去世,子常想扶立子西为太子,子西是庶子,子常认为太子太过于年幼,不能担负重任,而子西是个可造之才。但是子西对于王位这个巨大的诱惑,确心生忐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篡位是违背当时的社会道德秩序的,废嫡立庶是不合礼法的,是要受到当时的道德谴责。

在这样的“恶名”面前,子西还是望而却步了。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篡位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还是会有些人像子西一般,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还是阻止了一些人的步伐。

除了“令名”,“恶名”这些名誉上的“名思想”之外,春秋战国时期,政客们追求的更多的还是“功名”。“功名”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功和名气的追求。以功利,利益为导向。

对于“令名”,“恶名”的规避这些无形的“名”的追求,春秋时期的政客还是更加看重实际的功名利禄的追求,相较于这些虚名,他们更加看重实际的名声名望。“功名”就像一盏明灯,一步一步地指引着政客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政治家的政治举措,还是思想家们的竞相奔走,到处游说,绝大多数也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功名”。

有的时候,“功名”和“令名”是相结合的,有的时候“功名”和“恶名”相结合。像“襄王攘夷”故事中的晋国执政者,不但强大了晋国,提高了晋国的社会威望,还能宣传晋王的美名。在大多世俗的眼光中,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但是更多的时候“功名”是和“恶名”相结合的。有的政客要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自己的功名利禄,传统的道德约束反而成了获取“功名”道路的阻碍。有的政客为了获取“功名”不惜背上“恶名”。对于“名”的取舍也左右着政客的政治举措,从而影响到整个春秋战国的政治生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思想不仅维护了当时的秩序,满足了人们思想上的需求,对当时政客们的选择起到了导向作用,进而影响整体局势的发展,而且对后世思想文化起到了借鉴作用

春秋时期的思想也不全是对政治的思考,也有一些士大夫更愿意思考天地,思考人生,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天地人生的思考,完全没有拘束。因此也是“名思想”考察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对“名”的追求,维护和对“名”的取舍都影响着一个政客的每一次选择,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春秋时期的部分名思想脱胎于政治,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思想”除了逻辑性之外,还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

除了“名思想”对政客的影响,改变他们的执政策略之外,当时霸主、政客们对于“令名”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平凡百姓,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对“令名”的追求在客观程度也维护了当时社会的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

对于“恶名”的规避体现了春秋时期一些政客对于自己名誉的爱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变革时期无序的社会秩序。

其实不止是春秋战国时期,“名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中国人一直讲究保有身后名,也是国人对于“令名”的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思想”不仅维护了当时的秩序,对当时政客们的选择起到了导向作用,进而影响整体局势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起到了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史记》

《论语》

《吕氏春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