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

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

时间:2019-02-21 17:04:37

相关推荐

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第一部分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例早中期少动和强直型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在美多巴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病1号颗粒剂(主要药物:乌梅、山茱萸、山药、附子、川芎、生地黄、白芍、葛根、甘草等组成);对照组27例,用美多巴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病人经治疗,临床症状及UPDRSⅡ、Ⅲ部分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缓解或减轻病人的症状,而且在改善患者口常生活及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PDQ-3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帕病1号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考虑除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功能有关外,尚与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便秘等非运动症状有关。 结论: 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帕病1号能明显改善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因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但限于样本含量较小、观察周期较短等因素,尚不能将研究结果推及PD的全过程,有待进一步扩大试验,更可靠地证实其临床疗效。 第二部分帕病1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善作用及PD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黑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1.PD大鼠模型的建立:采取左侧纹状体两点单次注射法。参照文献方法绘制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左侧纹状体两点坐标,前注射点为前囟嘴侧1.6mm,中线左侧2.8mm,深度5.Omm,后注射点坐标为前囟尾侧1.Omm,中线左侧旁开4.5mm,深度5.0mm,计算出注射点的相对坐标进行标记定位后,在相应部位用三角钻钻透颅骨,用微量注射器吸取6-OHDA,缓慢进针达预定深度,每点以1ul/min速度将6-OHDA(含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配制成5ug/2.5u1)2.5ul注入左侧纹状体。术后第1、2、3周行为学检测,每次给受试大鼠腹腔注射APO0.5mg/kg(溶于生理盐水),以诱发大鼠向健侧单向旋转,每次在注射APO10分钟后开始记录,共记录30分钟内诱导转圈数,若大鼠恒定转向右侧,且平均转速大于7转/分钟,视为PD大鼠模型制作成功。 2.治疗方法:将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帕病1号低剂量组、帕病1号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帕病1号颗粒8.558g/kg、17.116g/kg,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蒸馏水3ml/只,以上各组均每天给药1次(高剂量组分上、下午分开两次给药),连续32天。 3.检测指标:行为学观察(旋转实验)、大鼠毁损侧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测定、大鼠黑质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 1.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与治疗前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转速均有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治疗后的平均转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帕病1号有改善PD模型大鼠症状的作用。 高剂量组治疗后平均转数少于低剂量组,提示帕病1号改善PD模型大鼠的症状的作用有量效关系。 2.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测定: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的三组大鼠毁损侧纹状体D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均0.05),而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帕病1号能提高PD模型大鼠纹状体系统内多巴胺的含量,疗效有量效关系。 3.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脑组形态学影响: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存在黑质细胞的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的病理特点,提示造模成功,而且帕病1号治疗后,神经细胞的数目增加,树突、轴突的长度、数量增加,而且高剂量组的黑质色素细胞数目、树突轴突的长度和数目较低剂量组明显增加。 结论: 帕病1号能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黑质神经细胞、促进黑质神经细胞修复,改善黑质纹状体的分泌功能,提高脑组织中多巴胺的含量达到其治疗作用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