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从太极无手 话太极拳修炼的方向

从太极无手 话太极拳修炼的方向

时间:2019-09-23 12:18:07

相关推荐

从太极无手 话太极拳修炼的方向

原创:武汉陆军

为何说太极无手~话太极拳修炼的方向

太极拳有句话叫“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这句话也看过很多文章剖析,从“由脚而腿而腰”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或“上下相随”等等方面来分析,大体上来说还是以经典拳论或拳理来进行文字解释文字,这也是太极拳现在理论文章的一大特色,看来看去最后其实什么也没说。究其原因还是体证上不足所致,靠大脑的文字思考、揣摩,靠感觉行事造成的。

首先我们从身体的使用角度来理解,手代表着一种局部使用符号的现象。因为我们后天的习惯,怎么方便怎么用,所以形成了肢节局部运动模式和习惯,能用手的就不会用肩用身。这种习惯也导致了身体的某些功能退化,也就是筋膜组织沾粘或筋缩,从而导致身体的不适,这也是人体的废退用进的原理的体现。这样就导致小关节拖着大关节运动,就好像小马达带着大块头跑,怎么不会导致使用寿命缩短从而导致故障或报废呢?

所以,以前给大家讲过,人的行为习惯会导致你的最后结果。不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你身体各项机能失去平衡而混乱,结果就是浑身都是毛病,而这些毛病的根源就是你没有建立良好的一些生活或运动中使用习惯,慢慢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古人的一句话无不充满着生活的哲理。

对于太极拳中的关于梢节领劲这一说从个人体会来看,其实并非真的用梢节去领,前人的这句话不能从字面去理解,这样练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练功中的训练细节的体现。只要你梢节真的领你就丢了,和练拳的方法背道而驰,其结果就是所谓“破形”、“破体”。

常见的练拳现象就是运动中的内在的感受第一点是手先动了,手领身体走,练的熟练规范的可能这点不是很难察觉,是手先动(以手带身)还是身先动(以身带手),其实这两种从本质上看也都不对,也可能是某些太极拳教学中针对学拳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或学习训练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吧,但我这里说的是本质上的关系。道理拳谱中讲的很明白,但不清楚。“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哈成”,这只是针对动作的整体性而言,但训练中的细节并没有告诉你,脚、腿、胯、肋、脊、脏、肩、肘、手等等这些环节在训练中具体的训练细节上的要领。

拳功训练练到整体劲力的层度上确实不应该有手的概念了,手或者梢节或者击打点只是一个借用点的文字符号而已,可以说是整体劲力的延伸。太极拳的训练本也应该如此,所以有关“劲点”、“劲路”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以前我学练太极拳的时候其实也非常迷恋这些说教和练法,也算上这种说教的铁粉吧),只能说不明白或没练到那种程度。太极拳棚为母式,是太极拳的基础,棚可以理解为一个球,均衡支撑八面,所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你说这个球本就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矛盾体,何来劲路或劲点呢?应该是碰着何处何处就是发,这也是拳谱中所说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的落脚处。

而这个球体在人体运用上体现在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建设基础上的。身备五弓就是大关节驱动小关节,五弓合一进一步形成整体运动模式,使得人体运动过程中通过五弓之间的配合保持身体内在外在的结构劲力的平衡。

不管从养生角度还是身体开发、还是武术中的防身自卫,都建立于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基础上。也就是所谓大关节带小关节、大力打小力,整体打局部的现象,四两拨千斤的基础是你要具备整体,整体的使用。

而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基础建设又是什么?是肌肉、筋膜、骨架所建立的整体张力模式,其中肌肉的主动使用我们暂且不用过多考虑,所以在有些拳论中讲太极拳也可以称之为拳“筋骨拳”,个人觉得更为科学的描述应该是筋膜骨骼运动模式。人体真正的运动,源于筋膜的支持和支撑(当然也有肌肉的作用,但暂且排除在主动使用的基础上)。所以筋膜学也是我所创建筋膜拳功本源训练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筋膜的研究体会发现养生、健身、传统拳功中的诸多秘密。

为什么太极拳难练,其中一个原因筋膜的建设需要很长的积累周期,筋膜的更新一般6~12个月,有的甚至24个月。我们通过筋膜开发,借助拳功的形式盘练筋膜的韧性、弹性、张力强度,达到身体线先天本能的使用习惯,既达到养生强身健体之效,又为传统拳功的深入学习训练打好底层建设。

身体就是五张弓,是由筋膜和骨架构成。梢节、中节、根节很好的描述一个弓的三个各具的性能和特征,所以在弓的运动中体现的是整体中三者之间的配合。使用中弓的开合、蓄发、缩展都是弓的整体要求,而其中真正起到主导的其实是“意”,这个“意”不是大脑的想法和念头,也不是手脚的指挥部。如果用一个线路表示那就是:意——神经——筋膜——骨骼,所形成的意到身到劲到的结果,所训练的过程则通过:争力、合力、阻力、松紧、崩弹等项目的训练来具体的进行。所以“用意不用力”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求得,需要你花很大力气去打磨,从基本身体底层建设做文章,从而形成本能习惯,而不是在招式中去强调怎么“用意不用力”。

而这些要求和练法的具体的细节内容很少在太极拳的教学训练中体现,这也是很多师傅在教学中“教拳不教功”的一个原因,教功既不好教也短时间看不到具体的成效难以通过效益体现,是吃力不讨好的。尤其是“功”该如何教还取决于师傅是否有真货,“功”不是拆解单式或者死扣动作细节上的体现,更多的是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建设,比如如何通过“桩”的训练摸索拳劲、获取浑圆力,通过桩如何去培养身备五弓和五弓合一,这是很费事、费神、费精力的,这还要看学者的悟性如何,你所这个桩的训练该如何权衡它的价值体现呢?

而得到这些之后还要在运动中进一步培养包括劲力的发放,这样才能逐步融合到具体的招式拳法之中去。所以这些基础建设是很多拳友缺乏耐心和坚持的,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认知上的原因,一个是时效上的原因,不见兔子不撒鹰嘛,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利于拳功的学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所谓“十年功”呢?功名利影响了大多数人的心性。

但不认真进行这些费事、费神、费精力的基础建设,只能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求个漂亮的花瓶而已和传统拳术是风牛马不相及,想追寻前辈的身影那只能说你想多了,这也是前面文章所说的一种练拳的“错位”。

所以“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也道明了太极的运动一种实质,而我们逆向思考就是如何去达到“无手”的目的,“不动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里面,所以拳谱中的文字处处暗藏深意,决不能从字面去看,要用身体去思考。当你具备了整体劲力、掌握了整体劲力的运用之法,“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自然而然的你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所谓“梦想”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