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语文版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语文版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时间:2020-07-12 19:04:10

相关推荐

语文版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一、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2.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道路

3.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4.问讯 古义:询问消息 今义:询问

5.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间隔 古义:不来往 今义:隔开,隔断

7.无论 古义:不用说 今义:不管怎么样

8.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穷:本义为“尽头”,此处意为“走到……的尽头”。名词作动词。

2.渔人甚异之。

异:奇怪,诧异。“异之”正确顺序为“以之为异”,“认为……很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处处志之

志:本义为“标志”,此处意为“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特殊句式

1.武陵人捕鱼为业

谓语动词省略。“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以……为”意为“把……当作”,是古汉语中常用句式。

2.黄发垂髫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这里代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代指儿童。“黄发垂髫”,以两种事物的特征来代这两种事物,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句子的正确顺序应该是“问从所来”,意为“问他从哪里来”,“所”为宾语,指“哪里”,应放在动词“从”之后,此处为倒装语序。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后一句是对前一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句多用如下几种句式:“……者,……也”、“……,……也”、“……者,……”等。

文章结构

故事回环跌宕,处处设疑,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先交代时间和事情的缘由,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后写渔人的“奇遇”和桃花源外的优美景色。

第二层(2~3自然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内的景象。作者先写桃花源入口狭窄,点明其因不易发现、人迹罕至,而长期与世隔绝。紧接着围绕桃花源的地势、房屋、田土、人物种作和衣着等,以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描绘和记叙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来否定现实的黑暗社会。

第三层(4自然段),写寻访桃花源留下了虚无缥缈的结局。

这是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岳阳楼记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2.写法精讲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醉翁亭记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1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山间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翼然临于泉上”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描绘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再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早晚不同,四季各异,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乐在其中。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2.写法精讲

骈散结合,体现韵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四、湖心亭看雪

重点难点讲解

(1) 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结构分析

(1)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2) 中心思想

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写法精讲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诗词五首

《长歌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居秋暝》

《渔家傲》

《长相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