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良渚玉琮的蕴意

良渚玉琮的蕴意

时间:2020-08-10 13:09:31

相关推荐

良渚玉琮的蕴意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更迭,隐人浩繁的烟尘之中,玉琮便是如此。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难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大量距今5 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文物,其中玉器占百分之九十,内有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珠之王”。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日:“圆中牙身玄外日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错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清代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也不知道古玉“琮”为何物,连玉踪的上下头都不清楚,直呼为:“惘头、杠头笔筒”。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献在《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站的说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确认。

大玉琮

关于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有专家考证,4000一5000年前玉琮的功能与意义:

一是作为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

二是作为器具,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考古发掘证明,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的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这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良渚玉琮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玉琮的四个柱面中间直槽内,上下各有一神徽纹。图像主体为一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部方正,重圈眼,宽鼻,阔嘴,露齿。耸肩,双手伸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鸟形足,全身以兽面纹装饰。这种神像有的极小,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观察,但刻纹线条流畅,细如毫发,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表现出距今48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雕技艺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琮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清代的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良淆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而今良渚文化的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玉琮反映着先祖的精神风貌,文明的悠久历史,精美的良渚玉器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那几千年前的历史谜团。

作者:孙永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