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你所谓的“问题孩子”没问题 | 爸妈内参

你所谓的“问题孩子”没问题 | 爸妈内参

时间:2023-08-15 02:00:52

相关推荐

你所谓的“问题孩子”没问题 | 爸妈内参

主播:康梦,出品:爸妈内参(shenduwenhua)

作者:雪之夏(爸妈内参作者)

01

娜娜家的宝宝已经四个月大了,见过她家宝宝的人都说孩子乖。

娜娜说,宝宝饿了哭得最厉害;如果便了,也会哭几声;肠胃不舒服或者吐奶,会“哼唧”一阵子,别的时候都不哭。

相比之下,慕慕家的孩子就“闹腾”得多。如果你把她单独放在床上,她会大发脾气,踢被子,尖叫,哭闹不止。这时如果有人来逗她,和她说话,她的情绪很快就好了。

慕慕说,她平时总会陪着宝宝,喂东西也总是抱在腿上,就算她累了没逗孩子,也会让老公或者婆婆抱着逗一逗。时间久了,孩子就离不开人。

她觉得很累,但她更希望宝宝快乐。可是,见过娜娜家宝宝后,慕慕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方法是不是有点问题。

其实,并非娜娜懂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只是因为娜娜体质弱,所以能不抱孩子的时候,都会让孩子一个人在床上躺着玩。

后来,娜娜看书上说常抱孩子不利于孩子的骨骼发育,所以更加坚定了信心。每次把孩子喂完,拍了“嗝”,抱上一刻钟,确保孩子不会吐奶后,娜娜就把宝宝放在床上,让她自己玩。

虽然宝宝才四个月大,但是,她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她独自躺在床上,东瞅瞅西看看,或者踢踢被子,然后左手摸右手,一个人玩得很开心。这个时候,她是不需要别人来逗的。

很多母亲因为初为人母的喜悦,会对孩子保护过度。尤其是看了一些书,知道婴儿最缺乏安全感之后,就一刻不离地陪伴孩子。殊不知,这样的陪伴会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失去勇气。

当然,婴儿是需要安全感的。就拿上述事例来说,让宝宝一个人玩耍,最好选在上午。因为白天光线充足,宝宝的安全感会比较多。一旦孩子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情绪,可以一个人玩得很开心,家长就要避免在这个时候去抱她。你可以给她小玩具让她自己摸索,但不要代替玩具,自己去逗。

婴儿需要关注,但不需要所有的关注。一个只能通过别人的关注才能获取快乐的宝宝,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当婴儿有了这种认知,她会更容易找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位置,也更利于她的身心发展。

02

宝宝一岁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通过自己摸索和尝试来移动自己的位置。其它时候,他们通过外界传达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当一个婴儿对你笑的时候,你也以笑容传递给他,他就会感到愉悦。

当孩子逐渐成长,家庭关系开始发挥作用。初学走路时,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鼓励和赞美,每取得一点小进步都会让他更有勇气探索他身处的环境。

就像小红帽和小蓝帽的故事里说的,差不多大的两个孩子学走路,小红帽走了两步摔倒了,妈妈赶紧跑过去抱起来;这时小蓝帽也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但是妈妈却没有太快抱起他,而是鼓励他站起来继续走。

一两个月后,他们一个学会了走路,另一个还在婴儿车里。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现在,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容易让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个社会充满了危险。然而,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你给他屏蔽所有危险的同时,也扼杀了所有可能性。

比如,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看见你把牛奶倒进杯子里,她觉得很新奇,也想尝试,于是跟你说:“妈妈,我来帮你!”

这时你往往会回答:“去玩吧。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帮我。”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每当孩子想尝试的时候,父母都会因为年龄的原因拒绝。因为在父母的思维模式里,有些事情是三岁孩子做的;有些事情是五岁孩子做的;有些事情是九岁孩子做的。

你担心他打翻牛奶或者打破杯子,再不然烫到手等等,所以拒绝让他过早尝试。于是孩子就疑惑了,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03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孩子渐渐对这个事情丧失兴趣,也认可了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什么都做不好。

在这样的成长模式下,孩子渐渐找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爸爸妈妈都是无所不能的巨人,而自己什么都不会。一旦孩子确定了自己的这种定位,他就会对尝试新东西感到畏惧,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说“穷养”好的论据。因为贫穷会直接导致父母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孩子只能自己尝试。

我们往往会发现,农村孩子到小学三年级,就已经会洗衣做饭了,而城市里的孩子这时候连穿衣系鞋带都是问题。当然,我并非鼓励“穷养”,而是想说,孩子能创造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就看你怎么对待。

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妈妈是无所不能的,他本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一味地强调自身能力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无用感。

比如,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别做了,放着吧,我来。”

“你看,谁谁谁多大就会做什么什么……”

诸如此类的话,在孩子听来,就会进一步否认自己的可能性。他会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个家庭关系中是一个孩子的角色,他需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孩子的特征:哭闹,不听话,什么都不用做等等。

另一方面,孩子对于父母说的“好的标准”并不清楚。比如,你让一年级的孩子练字,你说这个字写得不好看,擦掉重写。可不明白“好”是什么标准的孩子,重写之后,依旧让人不满意。

如果你换一种方法,例如,你让他写十个字,然后找到里面写得最漂亮的告诉他:“这个字写得真漂亮。”然后,你指出写得最难看的那个说:“你看,这个就没那个写得好,我觉得你有能力把这个写得跟那个一样好。”

最后你会发现,他能把最丑的字写得和最好的一样,甚至更好。因为他有了比较的对象,并且,那个写得最好的也是他写出来的,而不是家长或老师写出来的。

04

在育儿方面比较成功的明星曾经分享过一个方法。

她说她最开始教女儿洗手时,会耐心地将她的一只手洗干净,然后让她照着自己刚才教的方法去洗另外一只手。教女儿脱鞋和穿鞋也一样。她会仔细地告诉她方法,然后让她自己去尝试。

不过,很多父母都没有那么多耐心。当她们看到孩子穿衣、穿鞋、扫地都特别没效率的时候,就会跑过来说:“我来帮你吧,你这样太慢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有能力的父母养出了“笨孩子”。在孩子面前,适当地偷懒,给他尝试和学习的机会,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他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好。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假装自己做不好,然后让孩子告诉你更好的方法。

孩子是通过父母的反映来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如果他意识到父母都很强大,他就会变得很弱小,因为家里已经有强大的角色,就不再需要他来扮演这个角色了。这时候,他会选择弱小。

他通过啼哭来引起大家的注意,通过“无能”来求得父母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父母认为的“孩子的特征”找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很强势很有原则,另一方处于弱势时,孩子在面对强势的一方就会变得很乖巧,因为他通过不断地试探了解到那些原则底线,于是他调整自己的位置关系,不再触犯那些原则。

而弱势的一方,就会发现孩子经常无理取闹,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满地打滚。因为孩子也发现弱势的一方没有原则,他就算做了也不会得到惩罚。

这样的关系,在单亲家庭中,也许更突出一些。强势的父亲或母亲,养育的孩子往往比较自闭脆弱;弱势的父亲或母亲,养育的孩子往往比较强势。

因为单亲家庭关系里,孩子需要面对的关系只有一个,所以他会自然而然地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而在一般家庭关系里,孩子要先弄清楚父母的关系模式,然后找到自己对应的角色扮演,这个角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

05

很多父母都会和老师说一句话:“我家孩子特别不听话,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你一定要严格一点,把他管教好。”

孩子往往怕老师,不仅仅是因为老师严格,使他不能像在父母身边一样撒娇,更重要的是老师有原则。如果老师说:“你把作业写完才能回去。”那么老师就会贯彻到底。可是父母说:“你作业不写完不能吃饭。”都只是吓唬吓唬他,最后看时间晚了,还是让孩子吃饭了。

在一次次妥协中,孩子意识到,这个人是可以放弃自己的原则迁就他的,所以他会慢慢演变成强势的一方。而当他在面对强势的一方时,他又会退回弱势的一方。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欺软怕硬”。但实际上,它是成长模式中自然演变的一种关系。一个原本就处于弱势的人,要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团体都不具备的一个方向。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孩子学的东西比我们曾经多得多。除了课本知识外,学校还有很多兴趣班,比如围棋、乐器、魔方、手工等等。所以有时候,孩子懂的东西父母不一定会。

一旦孩子发现这一点,他就会非常高兴,并时时在父母面前炫耀。然而很多父母都会及时制止,觉得这是骄傲的表现。事实并非如此。

前面我说了,在孩子心里,父母是巨人,是无所不能的。当他意识到父母也有不会的东西时,正是他成长的第一步。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也有成长为巨人的可能。

你不必担心孩子懂了这么一点知识就凌驾于你之上,变得不尊重你,不听你的话。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向他“请教”。

父母的“请教”会令孩子感到高兴,因为这相当于肯定了他的价值和成功。而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就是兴趣的开始。包括我们成年人要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并长期坚持,其动力就是最初得到的肯定,即是我们初步感受到的成功。只有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更多的坚持。

所以,在引导教育孩子前,要先弄清楚孩子对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定位。找到定位后,你就会发现那些行为模式背后的东西。再针对他所表现的特点,发现他的优点,并不断地肯定他,鼓励他,给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这样,他或许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成长。

作者简介:雪之夏,曾用名:小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热衷写字、摄影、绘画。一个人走走停停,所幸身边始终有很多朋友陪伴,让我还能向上愤怒地生长。简书@雪之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