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胶东海鲜故事之二:不靠海的栖霞 很青睐“炸刀鱼”

胶东海鲜故事之二:不靠海的栖霞 很青睐“炸刀鱼”

时间:2022-09-21 16:48:42

相关推荐

胶东海鲜故事之二:不靠海的栖霞 很青睐“炸刀鱼”

胶东海鲜故事系列,至今只写了一篇(胶东海鲜故事系列之一:加吉鱼的百年简史)。把加吉鱼放在第一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但至于第二篇的主角选谁,则颇不好定夺。如果从价格上说,应该排到比目鱼一类;如果从喜好来说,鲅鱼和黄花鱼也常登上胶东人的餐桌。思忖再三,决定派“刀鱼”出马。

(注:刀鱼和带鱼到底是不是一种鱼?众说纷纭。按照《烟台水产志》的介绍,带鱼又名刀鱼,即两者为同一种鱼。本文即采用此说。)

之所以选择刀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刀鱼十分常见,根据烟台水产资料记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刀鱼的产量就长期排在经济鱼类之首,价格也相对亲民;其二,刀鱼相对耐储存,并且适合炸着吃,因此与其他的鱼类不同,刀鱼较早就运到不靠海的栖霞,成为真正意义覆盖整个胶东地区的海鱼。这篇故事,主要就讲述的是栖霞人的“炸刀鱼”情节。

众说周知,栖霞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按照清代登州府的行政区划,栖霞县是唯一不靠海的县州。即便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胶莱河以东,也只有平度、莱西两地,同为内陆县市,但平度北部的新河,莱西南部的李权庄距离海岸线已经很近(直线十公里左右),唯独栖霞,是标准意义上的内陆县市,从栖霞地图的东西南北方向出发,到海岸线最近的距离也在三四十公里以上。

过去的交通条件和冷藏技术都有限,海鱼打上岸来,即便马不停蹄送到栖霞,恐怕也有腥臭味,因此才有“臭鱼烂虾,送到栖霞”的顺口溜。

当然,这里的栖霞,严格的说,指的是栖霞县城。栖霞位于胶东中部,而县城又位于栖霞中部,也就是说,海鲜进了栖霞地界,还要奔波几十里路才能送到县城,想吃条海鱼,的确不太容易。

比于县城,栖霞和邻县交界线上的村庄,则要略有口福一些。如中桥与福山接壤、寨里与蓬莱交界,两地的一些村庄,过去吃鱼的机会要更多。有的是亲戚之间互通有无,有的则是邻县的小贩直接过来,笔者在龙回头村(以前属寨里公社,向北不远就是蓬莱地界)就曾听一位老者说起,过去蓬莱小贩进村卖鱼的情节。

总体而言,吃鱼难的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得到改变,栖霞集市上的海鱼多了起来。不过,如之前所言,还是更耐储存和更常见(实惠)的鱼占比更大,说的直白些,也就是鲅鱼和刀鱼比较多。

这种状况在潜移默化之间,也培养了栖霞人的饮食特点,虽然“炸”是一种不太能体现海鲜鲜味的做法,但“炸刀鱼”依然成为很受他们青睐的一道菜。

最经典的炸刀鱼吃法,就是过年之前,蒸好枣饽饽之后,炸上一盘。吃的时候,把枣饽饽切成片,用筷子夹一块刀鱼放在饽饽上面,把两边的刺除去,然后一口饽饽,一口刀鱼,吃起来那叫一个香。不同的人,偏好也不一样,有的更喜欢吃刀鱼上的面,有的更喜欢用饽饽蘸着鱼的汤。

栖霞人刚开始吃刀鱼的时候,量还是比较少,因此很多人家炸刀鱼的时候,加的面比较多,炸出来是厚厚的一层。随着条件的改善,面逐渐薄了起来,有的人家干脆就直接煎着吃了。

再到后来,栖霞市场上的海鱼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城乡的婚宴上,也都陆续出现加吉鱼或者大鳞鲆的身影。不过,栖霞人仍没有丢弃对“炸刀鱼”的喜爱,在一些外出的栖霞人眼中,“炸刀鱼”也成为家乡味道的一个代名词。

下面还有一段炸刀鱼的制作过程,主厨的是一位栖霞90后女孩,这是她从小跟长辈学习的手艺,虽然还不够精湛,但意思都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