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儒释道高度的共识 成功者的重要法则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儒释道高度的共识 成功者的重要法则

时间:2020-02-01 07:38:38

相关推荐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儒释道高度的共识 成功者的重要法则

01.导语:鱼儿为什么会上钩?因为美味的鱼饵!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基本前提

鱼儿为什么会上钩?因为美味的鱼饵!为了吃到美味的鱼饵,鱼儿就奋不顾身了。人的本性也是贪婪的,有的人为了名、利、色,就忘记了危险,心甘情愿地上了别人放的钩,跳了别人挖的坑,这是典型的失败者。成大事者,往往都是善于放钩、挖坑的高手。

悠然自得的垂钓者

几千年前,古人就对这个问题捉摸透了,并且有高度的智慧概括。老子在《道德经》第36章说:“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先暂时给予它。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演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种成事的策略和计谋,它的基本原则是:先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不予明确;再投其所好,给点甜头,让他钻进自己“套子”;最后再抖出“包袱”,亮明目的。此时,对方以无回绝的理由,只好乖乖就范,达到设计者要实现的目的。

道家创始人老子

02.成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出自于春秋末期晋国的真实典故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个通用成语,其典故出自于春秋末期的晋国。

当时,以国君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是赵、魏、韩、智、范、中、行等六家,职位都是卿大夫,史称“六卿”。他们各自拥有武装队伍,权势实力超过奴隶主贵族,甚至架空了国君。

春秋末期诸侯国示意图

其中之一的智伯向魏宣子提出领地要求。魏宣子不肯屈服,表示拒绝。有个名叫任章的谋士,向魏宣子献计:“请不要正面拒绝智伯,不妨满足他的要求。他尝到了甜头,一定骄横得意,更加贪得无厌,四处伸手。到那时,其他大夫必然会不满,从而促使各家联合起来,收拾这个孤立无援而又骄横轻敌的智伯。到时候,他的性命还能保得住吗?”

魏宣子认为任章说得有理,,此计甚妙,当即照办,划出一些土地给了智伯。后来,智伯果然贪得无厌,最终被赵、魏、韩三家联合所灭。魏宣子不但收回了划出去的那一部分,还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贪婪的智伯

03.刘邦用一个“齐王”的虚名就把韩信套住了,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成功典范

“欲想取之,必先予之”,这是成功者需遵循的重要法则,特别是在战争年代中,没有好处,谁会不顾性命冲锋陷阵呢?历史上使用这一策略的成功案例很多,其中就有刘邦用一个“齐王”的虚名就把韩信套住了的典范。

韩信被刘邦重用后,被破格提拔为大将军,从此一代“军神”横空出世,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先是帮刘邦定下东征夺天下的宏图大略,然后跃马扬戟,度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灭齐,一口气攻下72座城池。对韩信的评价,刘邦说过一句话:“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汉高祖刘邦

齐国平定之后,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的韩信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齐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个‘假王’(即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而此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主战场荥阳,情势危急,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难分胜负。看了韩信的上书内容,本就对韩信有所顾忌的刘邦火冒三丈,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骂归骂,但刘邦深知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韩信又是难得的将帅之才,切不可轻易造次。

谋士张良

谋士张良向刘邦献计说:“我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此乃用人之际,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张良一句话的提醒,使得刘邦恍然大悟。于是刘邦强压心头怒火,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亲自前去立韩信为齐王。

而与此相反,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力劝韩信说:“大将军,您这样做,势必惹汉王刘邦不快。功高震主,主必忌惮,这是铁律,恐怕汉王对您早有防范。您不如当机立断,独立为王,使天下三分。现在时机正好,若错过,悔之晚矣……”

韩信塑像

韩信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屡立奇功,开疆拓土,区区齐地,刘邦岂能不舍?再说刘邦对他有恩,他韩信万不能有悖于他。但又经不住蒯通的力劝,韩信正犹豫间。突然有人来报:“张良到!”韩信瞟了一眼无可奈何的蒯通,连忙叩头谢恩,恭恭敬敬地接受了“齐王”的册封。

与此同时,刘邦下令,征调韩信精锐部队攻打楚军,这才有了名垂青史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西楚霸王自刎乌江”。自此,楚军全歼,彻底扭转了战局,韩信为刘邦成就帝王伟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为后来刘邦功成名就后杀韩信埋下了伏笔。

韩信封王

此案例告诉我们:遇事不可意气用事,要从大局出发,切不可因小失大。刘邦给出的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齐王”而已,却笼络了韩信的心,任他差遣,这桩买卖十分划算。

04.儒、释、道三家对“取”与“舍”有高度的共识,可见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从本质上来讲,“取”和“予”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舍”与“得”的道理是相通的。“取”和“予”,“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各成一体,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取”和“予”、“舍”与“得”这个问题上,却有高度的共识,这是十分罕见的。可见,取舍的哲理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教圣地

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

武松舍臂,却擒住了方腊;壁虎舍尾,却可逃过一劫。舍,固然痛苦,但不舍怎会有得?古人造“舍得”一词,就是要警示后人:舍在前,得在后。

儒家圣地:曲阜孔庙

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时候都在取舍之间徘徊,在取舍之中成就自己。功过成败,皆在取舍之间;喜怒哀乐,多由取与舍之间的艰难抉择而生。在人生旅途中,要如何抉择、如何取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你若真正把握了取与舍的哲理和尺度,便是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05.实施“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单从钓鱼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桩亏本的买卖,但为何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钓客们舍去的远远不止一点鱼饵,还要在骄阳下苦苦的等待,有时只能钓到几条鱼,甚至根本就钓不到鱼。有人说是爱好,因为钓鱼会带给他们乐趣。当我们还为了生计忙忙碌碌时,高明的钓客却早以从垂钓中参悟出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人生智慧。

垂钓者的乐趣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呢?怎样的付出才能得到最好的回报呢?“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成大事者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掌控全局。成大事者凡事要看得开、放得下,做到虚怀若谷,大肚能容难容之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纯粹的、光明磊落的,这也是做人与成事的最高境界,是真正成就人生的心灵哲学。制定并实施实现目的的计划应该可行的,全程应该是可操控的。任何有风险性的因素都会影响计划的实施和目的的实现。如果不可操控因素或风险太大,那是不可行的,一句话:掌控全局,全盘操控。

舍得书法

二是放钩挖坑,一矢中的。要达到目的,就必须用“巧”,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巧”就是放钩挖坑,钩要好,坑要深,保证一矢中的,否则鱼儿钩不住,猎物套不住。放钩挖坑要巧妙,要隐藏于不显眼的细节中,以便对方在步步深入中得以中招。粗劣的放钩挖坑,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阴谋诡计,则不如按部就班,不必使巧。

三是投其所好,选好鱼饵。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一个人一旦拿了他人的好处,占了他人的便宜,就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合理要求。这里有个“人情”和“面子”的问题。聪明人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往往爱使这种手段。事后,你说人家中了“糖衣炮弹”也好,“上了贼当”也罢,反正你的事最终是办成了。

钓鱼比赛

四是以退为进,以巧取胜。懂得退一步的人,往往能够进两步。不要时时、事事把利益挂在嘴边,而要藏于心中,要有舍小利而得大利的格局。要以谦逊的态度待人,多讲好话、软话,适时而巧妙地抛出“诱饵”,诱敌深入。古今许多例证说明,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