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佛教:因果不空 这四种行为折损福报 要谨慎!

佛教:因果不空 这四种行为折损福报 要谨慎!

时间:2021-11-21 14:12:15

相关推荐

佛教:因果不空 这四种行为折损福报 要谨慎!

被誉为近代律宗高僧的弘一法师,有这样一句话传世,“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俗世间的众生,即使不信佛法,平日也会注意积德培福,做一些诸如放生、布施一类的功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但是为何有时我们经常做善事,“运气”却没有变好,反而经常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呢?

实际上,得福报有得福报的因果,损福报有损福报的因果。正如弘一大师所说,我们虽然累积了功德,但若不知惜福,福报就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之间被损耗了。《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下面这四种行为,最易折损福报而人不自知,一定要谨慎。

其一,印经造像,刻字留名。

佛经中有言,助印经书,乃至捐造佛像,兼具法施、财施、无畏布施,功德无量。但是,如今有很多善信,在整修庙宇,修缮佛像之后,连并自己的名字,一同刻碑立传,希望能够流芳百世。更有甚者,在助印经书的扉页,把自己的名字也印在上面。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在佛像基座、经书扉页留名,其实仍未脱离“我执”,仍然是着“功德相”,所得福报有限。再者,自己的名字时时受人顶礼膜拜,岂有不损福报之理。

其二,诋毁三宝。

所谓三宝,通常是指佛、法、僧。《阿含经》中说,诋毁三宝,罪业极重,果报在三恶途。《地藏经》中记载,昔日地藏菩萨生母毁谤如来,结果堕入恶道,多生多劫不闻佛法。如今谤法,以毁谤大乘非佛说者居多,其实不加体证就去毁谤,非智者所为。最后,有僧团的住持,佛法才能久住。对于世间的福田僧,若能发心供养,则得福无量。即便对于凡夫僧,也不应出言不逊,否则就犯了“说四众过”的过失。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哪位师父破戒,哪位师父守戒就起分别心。各人因果各人了,见到僧人行为不如法,当作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就可以了。倘若怀着嗔心、慢心去指责他人,则会障碍自身善根慧命。

其三,不知孝养父母。

百善孝为先,《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教以孝为本,孝为人间第一福德,孝养父母是修福的第一要务。正如古德所言,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别无功德。

蕅益大师开示,佛是出世间的第一福田,父母是世间的第一福田。能够孝养父母,得福无量,若对父母不知孝敬,不但有悖于世间的道德,更是与佛法的初衷相违背。

其四,邪淫心重。

《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佛门中的出家人,持不淫戒,断绝一切男女欲,而在家人则应持不邪淫戒。祖师开示,在家人非与配偶,以及非时非处行淫,皆属邪淫。倘若青年男女不知自爱,有堕胎等恶行,更会造作杀生恶业。

邪淫易损福报,起诤讼,乃至破财亡家。昔日夏桀宠妹喜,幽王宠褒姒,以致国破家亡。此类事例,古往今来,不胜枚举。

行善积德也好,持戒修行也好,都是在随缘消业障,是培植福报的过程。但是,在培福的过程中,也不要忽略“更莫造新殃”。所谓十分福报享三分,留下七分于儿孙,以我们末法当下凡夫俗子的浅陋福报,培植尚且不够,何况造业损福呢?所以,这四件折损福报的事,慎勿为之。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