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学期快结束 老师接到家长电话:能不能给孩子改一个“优” 重灾区竟然是这些学科

学期快结束 老师接到家长电话:能不能给孩子改一个“优” 重灾区竟然是这些学科

时间:2022-10-27 19:58:14

相关推荐

学期快结束 老师接到家长电话:能不能给孩子改一个“优” 重灾区竟然是这些学科

近日,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老师,发文讲述自己的“期末焦虑”:期末考一结束,学生们为索要考试成绩,用“正义凛然”的陈情邮件,持续轰炸他的电子信箱——

“老师,我要出国留学,劳烦您给我85分以上。”“如果我这门课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学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记者昨天采访获悉,不仅是大学老师,小学老师们更焦虑。

小学老师们期末都会接到家长的询问电话: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评上“优”?能不能给他改一个“优”?

你可别以为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老师有此烦恼,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学科才是“重灾区”——由于没有书面考试,许多爸妈觉得,这些科目的成绩都是老师凭个人感觉评定的,可以适当争取一下。

由于评价方式改革,杭城小学生告别百分制成绩单已多年,取而代之的是“优”、“良”、“合格”这样的等级评定。所以,在家长们眼中,孩子能拿到多少个“优”,是衡量学业成绩好坏的标准。“全优生”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所有科目全部是“优”,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体美等学科。

记者了解到,在取消“三好学生”的评定之后,“全优生”在小学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加超然。“因为这是进热门民办初中的敲门砖。”采访中,每位家长都如此回答。他们对孩子成绩单上“优”的执着追求,多半来源于此。

之前,就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报告单上“其他各科都是A,唯独音乐是B”,而给校长发短信求助——

“我们家没人懂音乐,孩子也没学乐器,本身是个破嗓子。孩子说这次是考唱歌,我们应该怎么帮她提高音乐成绩呢?这课还不像语数英,有作业能辅导。我一想到如果到了四年级,成绩单要记档,音乐再挂个B,真不是滋味。”

简单地说,对孩子其他那么多的A(优秀)视而不见,只有音乐学科得了B(良好),家长就着急了。

事实上,这类找校长或者老师倾诉心事的家长,还算比较委婉的。现在有些爸妈会直接找任课老师沟通,甚至据理力争,要求更改等级,非拿“优”不可。有校长告诉记者,曾有一位家长硬逼着体育老师改成绩,结果把年轻的体育老师给气哭了。

“有的孩子上美术课老是捣乱,作业也经常不交,期末综合评定怎么可能是优?”一位美术老师告诉记者,“我拿评分标准给家长看,家长却固执己见,认为这事关孩子将来小升初,如果不改,就是我故意为难孩子,一次次给我打电话。”就在这位美术老师焦虑地不行,已经快顶不住的时候,幸好校长拍了板:音体美这些综合学科也是有评定标准的,到底应该优秀,还是良好、合格,都不是老师随意写写的,必须按标准来,不能改!

遇上的次数多了,老师们总结出一套办法:学期初就定好综合学科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记录,如果家长对期末成绩有意见,可以拿出来比对说明。

然而,即便是这样,仍有家长会提出异议。有校长说:“上回有家长闹到学校,当面质问老师,儿子考试成绩一向都很好,为什么平时成绩不能‘优’?老师解释说,因为这孩子上课很闹,作业经常不完成。家长表示不相信,老师找来全班同学集体作证,才作罢。”

类似的家长虽说不多,可音体美等综合学科的老师通常兼任一到两个年级的教学,但凡一学期碰上一个,就不大吃得消了,期末能不焦虑么?!

家长们想尽办法“争优”,老师们绞尽脑汁“评优”

这个“优”不该父母去争而是让孩子自己争

在“争优”这件事情上,旁观者可能无法想象其中的激烈,但身处其中的老师、家长们则是感触颇深,围绕着这个“优”字,他们也是施展出了十八般武艺。昨天,我们采访了两位当事人,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1、一位家长的纠结,为了多一个争优机会,全家旅行计划泡汤

齐女士的儿子今年六年级,在杭州一所公办小学就读,昨天下午参加了最后一门科目的期末考。

因为成绩尚未揭晓,老师们的焦虑主要来自对未来形势的预测,但齐女士的焦虑却直接摆在眼面前:“儿子回来说题目很难,不要说90分了,85分也有危险。考不到85分,就没有‘优’,过两天还得参加‘争优’考试。考试时间刚好和我之前定的旅行团冲突,到时就只能退团……”

记者打听了一下,齐女士口中所谓的“争优”考试,仅限于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原本是学校给考砸的孩子一次补考机会,但没考到85分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再争取一次“优”。

“不过,期末考直接拿到的‘优’和后来争来的‘优’,在成绩单上的写法不一样,看得出谁是补考过的,也不能参加校内优秀生的评定。以后去民办初中递简历,同样会被看出来。”齐女士告诉记者。

既然如此,为争一个“优”,使难得的全家旅行泡汤,值得吗?

她表示:“有拿‘优’的机会,总要让孩子去试试。”至于争来的“优”到底有什么用,齐女士想了好半天,说:“其实就是心理安慰,成绩报告单好看一点而已。”

和身边一些音体美都要争“优”的家长比起来,齐女士觉得自己勉强算淡定。

一是因为全家对儿子小升初的去向并不强求,觉得民办不错,但对口的优质公办初中也能接受,所以支持孩子对空模、车模等模型的兴趣爱好,而没强迫他去学不擅长的奥数,自然更不会在音体美这些学科上纠结了。

二是因为儿子的文化课成绩虽不算冒尖,但是属于全面发展的类型,音体美等学科表现一向优异,她从不用为这几门课的“优”操心。

“可这些‘优’都不是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齐女士说,“除了语数英科,家里对音体美等学科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儿子天生嗓子好,爱唱歌,我们就鼓励他多听多唱,唱歌能在比较紧张的学业中做一些调剂。体育关乎孩子的体质,能够培养拼搏和阳刚的性格,所以我们每天督促并陪伴他锻炼。对于美术,我平时很喜欢观察儿子的作品,和他谈我的感受和建议,因为我觉得从作品中能了解他的情绪、思维和想象力。”

在齐女士看来,任何学科要取得优异成绩,都必须有付出,不能临时抱佛脚,期末才想到找老师。

“家长争‘优’的心理挺好理解的,现在民办太热了,又是非‘优’不可。另外,一个‘优’不止让家长心里踏实,也是给孩子鼓励和肯定——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大,平时成绩都挺不错,期末考却容易发挥失常,的确需要争‘优’的机会。”齐女士说,“可我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家长的做法。”

在她印象中,儿子班里有个孩子经常在体育课上调皮捣蛋,有时候索性不去上课,结果体育老师挨不过家长的软磨硬泡,期末还是给了“优”。“别说其他孩子了,我们这些家长也有意见,太不公平了!而且对孩子有意义吗?”

齐女士坦言:“换成是我,不会这么做。‘优’肯定要争,但不是父母去争,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争,争到固然好,争不到也能让孩子懂得理性对待成绩,承受挫折,让他自己总结经验。”

2、一位美术老师的烦恼 每次期末成绩一公布家长电话就追来了

方玲(化名)是杭州一所公办小学的美术老师,任教三到五年级的美术课。这两天,她开始填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了,每写一个“良”或者“合格”,尽管有理有据,心里却总有点不踏实。“担心有家长看到成绩单后,会一天给我发N个微信,‘商量’更改孩子的成绩,甚至上门理论……”方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带着一丝焦虑。

她的焦虑来自于亲眼目睹的一桩争“优”往事。当事人是她的一位同事,那年教一年级的美术课。

同事一向认真负责,很受一年级小朋友欢迎。她每布置一次作业,都会给画得好的孩子一张奖励卡。期末的时候,就根据奖励卡的数目评优。“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能体现孩子一个学期的付出和努力。”方老师回忆说。

没想到,等到学期结束时,同事的做法竟遭到一位家长的质疑。

因为看到孩子的美术成绩不是“优”,那位家长专程赶来学校两趟,找同事理论。他提出,美术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不是只有画得好的人,才是懂艺术的,才能拿“优”。一个孩子可以不会画画,但是要懂得欣赏。“说到后来,他甚至认为,我们美术老师是在用低俗的评价方式,扼杀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细胞。别说同事了,我听到后也难过极了。”方老师越说越郁闷。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最后还是班主任出来做和事佬,把孩子的期末评定改成了“优”,才相安无事。

“才一年级,就为一个‘优’那么较真,我和同事后来专门讨论过这事。”方老师说,“如今有些家长对‘优’的执着,其实和升学关系不大,只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这种期望不仅增加了孩子压力,也有部分转移到了老师这里,孩子做不到‘优’,仍希望老师能给一个‘优’。”

虽说自己没有碰到过这样较真的家长,但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公布后,方玲多多少少会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主要是觉得孩子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她分析说。一般来说,五年级开始询问会比较多,因为五六年级是否是“全优生”,关系到能否进入热门民办初中,大家比较重视。不过,个别低段家长也有来问的。”

来方老师这里争取“优”的家长,什么样的都有。“最多的还是我们俗称的比较‘要’的家长,其次是一些有自己教育观念又比较固执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老师不给‘优’,就是刁难孩子。”

家长的心情,方老师不是不能理解,自己教过的学生,终归有感情,不想因为成绩单上的一个打分,“葬送”了孩子读民办初中的一线生机,可是也有自己的底线。

遇上这种情况,她首先会告诉家长们,没有“优”是因为没达到要求,像上课不守纪律,作业没及时完成等。同时,她也提出补救方案,比如把作业补齐了,仍有机会得“优”;或者跟家长商量,这学期先打合格,下学期如果表现好,就改成“优”,可要是表现仍然不好,就不修改。

她隔壁办公室的音乐老师甚至想出了一招:个别实在五音不全的孩子可以通过音乐知识、聆听素养等方面的努力把成绩拉到优。确保只要孩子够努力,就有机会拿到优。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优’都是十分执着的,这种执着是亘古不变的。但老师必须按照规矩做事。我有时在想,比起找老师要‘优’,家长跟孩子一起找没拿‘优’的原因,再一起努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是会更好?”方老师说。

在她的印象中,有些家长第一次来要过、补过优秀之后,第二年第三年每一年都会找老师;还有一些家长很尽责,补过一次优秀之后,家长就会和孩子一起找问题、反思,以后就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记者手记

“良”、“合格”,或许会给孩子更大帮助

说到底,小学老师的期末焦虑,来自许多家长对“优”的渴望。他们为何渴望?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三种原因:

一是希望孩子一学期的努力和付出,能得到应有回报,不会因为偶然失误而与“优”擦肩而过;二是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比较高的要求和期待,家长自身追求完美;三是升学目标明确,将来预备让孩子读民办初中的。

第一种原因,包括老师在内都表示理解。后两者,却有待商榷。

拱墅区青少年宫副书记张敏,当过音乐老师,也曾担任小学校长多年,一直在关注这种期末焦虑。他为此向家长提出过三个疑问:我们的孩子如果连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还能经受未来的风雨吗?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语数英科音体美样样精通的全才?你要求孩子必须全优,你自己全优了吗?所有成绩单上都是全优的成绩,就保证孩子会有一个全优的人生了吗?

他对有些家长的争“优”做法表示担忧:“他们并不是真正对孩子素质发展的重视,而是对音体美学科的分数成绩重视,因为小升初考民办中学要看成绩单,全优是热门民办初中的敲门砖。”

话说回来,记者专门采访过民办初中收简历,碰到过因为语数英科少一两个优,简历被拒收,失去该校自主招生面谈资格的。但因为音体美不是全优而拒收的,没见过,也很少听说。

接下去几年,民办初中会如何发展也是未知数。新中考政策,将名额分配比例上调到了60%,前八所重高通过中考招生的名额会更少,民办初中的升学率多少会受点影响。此外,民办学校的师资也将有变化——为加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到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管理,今后公办学校在编教师被派遣到民办中小学工作,比例不得超过该校教师总数的20%,同一名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在民办中小学累计任职任教时间不超过6年。

撇开民办初中不谈,有时“良”、“合格”或许会给孩子更大帮助。有一位音乐老师告诉记者,上学期他任教班级有两个孩子因为音乐成绩不达A没有拿到奖学金,其原因就是学习态度影响了平时成绩。

“我明确告诉学生原因,也请班主任转告家长,学生不仅要懂得珍惜荣誉,也要学会承担责任。”他说。

其实有时孩子拿不到好成绩,根子出在家长身上。因为他平时瞎闹,最终会有家长出面帮他善后争“优”,无需他自己承担责任。

所以,记者很欣赏这位家长:“我的孩子从未拿过全优,为此我也很焦虑。但每个学期我都看到了他的进步,比如美术不用在学期末补作业啦,音乐会一次次地练习已达到考试要求。我想与全优相比,没什么比这些去拿成绩的过程来的更重要吧。一边是民办升学的死杠杠,一边是孩子们的奋力追赶,如果把这些放入历史长河中,对孩子而言可贵的是这份为了全优目标而尽全力的宝贵经历。”

当然,作为学校,假如在评价音体美等级时更细致些,从而真正体现孩子的音体美素养呢,或许能更取得更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记者 沈蒙和)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优,才是评优的意义。同意的点赞!

大家都爱看

重磅!杭州市居住证积分落户3月1日开始申请这些问题你应该知道

衢州姑娘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二!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天后?

回家了!春运大幕昨日开启,易堵路段的绕行攻略给你备好了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

责编:侯玮

见习编辑:陈思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