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酒是粮食精 越喝越年轻 今天聊聊白酒的来历

酒是粮食精 越喝越年轻 今天聊聊白酒的来历

时间:2018-09-10 13:41:38

相关推荐

酒是粮食精 越喝越年轻 今天聊聊白酒的来历

1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初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贵州六盘水,矿上几个新来的大学生聚会上,有个家伙说了这么一句,感觉挺牛逼的。

酒,是个好东西。

酒可以解忧,一千多年前,曹操同志就说了一句经典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什么烦恼,喝醉倒下睡去,什么都抛在脑后了。

还是曹操同志想得开

酒可以让人说真话,“酒后吐真言”,意志力再强,大脑在酒精麻痹的作用下,就有点失控了,什么“你把我灌醉,你让我心碎,爱得收不回……”就来了。

酒可以增进感情,通常是一方红着脸,一手举着杯,一手搂着另一方的脖子,略带醉意地说:“哥俩的感情只差一杯酒的距离”,是兄弟,我们就干了,我干了,你随意!

酒可以是得力助手,什么都可以谈的,但不是在谈判桌上谈,而是在酒桌上谈。通常是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在酒会上一碰杯就“一笑泯恩仇”了,最终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酒还可以装逼,喝茅台,喝老村长,你说那个逼格高一些?然而,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喝红酒的人,自觉逼格要比喝白酒的更高那么一点点,才不管你是喝的茅台、五粮液,还是剑南春。

然而,酒也不完全是个好东西,常说喝酒误事,酒后丑态百出,现出原形,甚至还会酿成灾难,比如酒后开车的。

就是这货,害我退了

过年回去,为了带那么一箱茅台白金酒回去,可谓是一波三折呀。好不容易抢到了回家的火车票,结果火车站不准带白酒上车,说是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平常一人可以带两瓶高度白酒,春运期间,干脆不准带了。

不准带酒,我当时的

无奈退票,搭了一辆老旧的拖挂车回去,拉了近30吨的重货,慢慢悠悠地走国道回去。

一辆老旧的拖挂车,

带回去的白酒还是发挥了作用,送礼出去,倍有逼格了,比在马路边买的什么旺旺大礼包、王老吉之类的光彩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平常很少喝酒的我,喝高度白酒滋味并不好受,辣喉咙,有种火烧的感觉,还不如家里酿的米酒口感好,但据喝酒的人反馈口感还不错。

过年在家喝了几场酒,喝的基本上是自酿的米酒、斗酒,还好没有喝醉。回味之余,想起一个“无聊”的问题来:酒到底是怎么发明了,最先创造酒的家伙是哪个?他是怎么搞出来的……

2

中国人喝酒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我们知道越是久远的东西,越是讲究。比如茶,有什么“茶文化”、茶道。酒也不除外,酒也有“酒文化”。既然能成文化,肯定得有很深的历史沉淀了。

在河南漯河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在地图上并不起眼,但在中国考古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饮料,使中国成为全球最早酿酒的国家,更将人类酿酒的历史起源由5000年前上推至7000年前。

贾湖遗址考古现场发现了含酒精液体残渍,美国考古化学家根据成分分析,居然还原了古酒,轰动了整个考古界

按照《说文解字》说的,杜康同志是酿酒始祖。杜康同志的爷爷太康本是夏朝的国君,由于不争气,被外族人夺了国位。杜康被迫逃亡,跑到了一个叫有虞氏的地盘,做了一个掌管膳食之类的小官,有天他偶然吃到了藏在树洞里面的剩饭发酵产生的汁水,竟然好吃的不得了。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

酒祖杜康,其实这图不科学

如此说来,酒也是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一样,是偶然发明的。

但是,也不要忘了还有一位叫仪狄的酒祖。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看来,仪狄酿酒比杜康更早一些。

酒祖仪狄

如果这俩人硬要争一个高下的话,只能说:仪狄做的是米酒,杜康酿的是黄酒。“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秫,是高梁;也就是说,杜康发明的酒,是自然发酵的高粱酒。“酒醪”就是“醪糟”,这个在超市里面很常见的。

两位酒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河南人。

前些日子,某高校张姓副教授到河南出差期间,遭遇无数酒场后,发表了一则感慨饮酒文化的《河南归来不喝酒!》,隔着文字,都对酒桌上的敬酒、罚酒、劝酒、灌酒、醉酒等各种情形想象得出来。而且河南人喜爱喝烈酒,“河南白酒性极烈,即便是好酒佳酿,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块木炭,腹中如灼,一时龇牙咧嘴,五官挪移”。

图片来自网络、大概就是这样表情

大学期间,室友就有一个是河南人,他开瓶一口二锅头,一口鸡爪的吃法,着实让我“惊悚”,我还是头一次看见这种操作。不愧是“酒祖”故里的人,这种“魅力”,去河南要小心了。

扯远了,还是继续说酒。

早期的米酒、黄酒,酒精度都是不高的,和现在啤酒一样,不超过10度(因为是自然发酵);而且不纯净,喝过家里酿的米酒的人应该知道,米酒是有点混浊,喝到壶底可能还会看到白色的丝丝,有点“不干净”的感觉。

不过相比古人,这种情况好多了。古人喝的米酒、黄酒更加不纯净,古人不叫喝酒,叫“吃酒”(请自行脑补当时的情形)。而且颜色很“惊悚”,呈乳白色、黑色、绿色、琥珀色。

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有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打开那件圆壶后,顿时,一阵酒香飘出。目前属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如此古老的实物酒,酒液呈墨色和绿色。颜色是不是很可怕?敢喝么?

虽然汉代有酒曲酿酒了,这种情形依旧没有很大改善。酒的颜色呈绿色,是因为没有做好杀菌工作,怎么办呢,粗暴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入石灰,这样一来,酒的颜色会变成乳白色,沉淀之后颜色更加清澈,不过味道嘛,肯定不大好了。科技不发达,只能如此将就喝了。

时间到了空前盛世的唐朝。唐人喝酒也是比较猛的,有个叫李白的牛人,动不动就“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好像最后也是因为在舟中饮酒过度捉月落水溺死的。

也有砖家考证,李白是喝酒醉死的,

喝一斗酒就可以写出一百篇诗出来,这是什么概念呢?以唐太宗贞观时期为例,一斗差不多等于现在的12斤,面对12斤绿油油、可能加了石灰的酒,老李实在勇气可嘉,而且,膀胱容量惊人。当然了,这只是诗歌浪漫、夸张的手法,不要当真。

不过,能喝酒的唐人也成功改造了酒,他们采用一种叫做“糟床”的木制器械进行压榨,过滤掉酒糟。托唐人的福,宋人终于可以喝上纯净的酒了。

3

元朝的时候,出现了“蒸馏”技术,真正的“白酒”也是这个时候出现。这之前,人们喝的都是“发酵酒”,严格来说,只是算是“含酒精饮料”。蒸馏酒有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烧酒”,度数一下子从10度提高到40度。

比较原始,农村土制

有关烧酒的史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锅),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自从发明了“蒸馏”技术,白酒一发不可收拾,似乎可以实现逆袭了。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明清时期,占领酒市场的仍然是发酵出来的黄酒。在上流社会看来,只有下层人寻求刺激的时候才喝高度的白酒。

白酒的逆袭,还要多亏了清朝时黄河连年的水患。黄河治理需要大量高粱秆“束水冲沙”,这样一来,黄河中下游广植高粱。种了这么多,吃吧,实在不好吃;不吃吧,扔了可惜。而且,高粱蒸馏出的酒比其他粮食都要好,度数也更高。

而且,黄河中下游连年水患,便宜的白酒销量自然盖过了价高的黄酒。尤其是到了清末,全国起义不断,小米和糯米的产粮大减,黄酒运输的路线也时常受阻。白酒终于完成了逆袭,在清末达到了产量上的高峰。

在云贵高源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前人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市茅台镇的酒最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

茅台镇,国酒故乡

据考查:茅台最早的酿酒坊名称是“大和烧房”,其实茅台酒在清代已相当兴旺,道光年间已远销滇、黔、川、湘,后来由于战乱而中断。

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这以后的发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名叫“烧房”,最先开设的是“成义烧房”;其次是“荣和烧房”、“恒兴烧房”。

成义烧房,创始人是华联辉,其酒称为“华茅”;荣和烧房1949年经营权落入王秉乾手里,其酒俗称“王茅”;恒兴烧房,民族资本家赖永初通过不可描述的手段获得了经营权,其酒俗称“赖茅”。

茅台酒开始走出国门,称誉世界,是缘于一次巧合。19在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成义’、“荣和”(华茅和王茅)两家的酒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展,统称“茅台酒”。因为不小心酒瓶被摔破,香气四溢,瞬间征服了在场人的心,茅台酒也因此获得博览会最高荣誉。与科涅克白兰地、苏克兰威士忌成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品牌,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少有的扬眉之举。

1951年,贵州省将三大作坊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茅台酒从此开始了现代商品的生产历史。1977年,总产量达763吨,销售387.8吨,达历史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得到了国家领导的特别青睐,国酒之父周恩来更是倾力推荐,使国酒茅台飘香世界而誉满全球,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和传播友谊的纽带,被尊为国酒,成为东方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