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清明时节话“祭祖”

清明时节话“祭祖”

时间:2022-08-22 15:46:24

相关推荐

清明时节话“祭祖”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讲究孝道的民族,曾把孝列为百事之先,也就有了“百善孝为先”这一说。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生生不息,历代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衡量构造人们道德的基本尺度,孝的精髓早已浸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古有“老莱子彩衣娱亲”“周郯鹿乳奉亲 ”“王祥 卧冰求鲤 ”等等共计二十四孝。当代,有很多人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华夏后代,虽身处异国他乡,远隔千山万水,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土,追思祖先,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不惜万金之躯回乡祭祖。

雁门关外大同地区农村里有一种说法,“孝不孝,看坟头”。村里有多少人家,家里就有多少坟台。有的人家早已迁走,可坟台仍然留在生养过他们的这块土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村子变得几乎失去了原貌,人也不知换了几茬,唯独坟台没有变化,只是面积与数量不断增加。一座座,一片片,连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把整个村子围了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人文景观给人已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如果有谁深夜里迷路,只要遇见坟台,就不难找到村庄。

村里人习惯从坟台上看人家。谁家的坟台齐整清静,坟堆的高大,就说这家人家子孙贤孝,人丁兴旺。要是谁家的坟台荒草齐膝,即使家里有当大官挣大钱的,村里人也会诅咒唾骂,视为不孝,看不起他。村里人啥都能容忍,唯独容不下对自己祖先的不孝。在他们看来,活着的时候少吃一口,少穿一件,那都是小事情,要是死后无人上坟祭拜,那才是奇耻大辱,死不瞑目呢。所以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清冷孤寂的坟地突然热闹起来,人们携带瓜果香纸从四路八下的赶回村里,聚集到自己祖先的坟前,焚香叩拜,扫墓填土,时间和行为是不约而同的,成为荒郊野外的一大人文景观,人们把这叫祭祖。

中国人祭祀祖先活动每年有两次高峰,一个就是清明节,另一个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节正值南方春和景明,万木吐绿的欣欣向荣之时,而在北方特别是雁门关外却没有多少诗意。北方人的祭祖大都不在清明铺排,而是把精力集中到农历七月。这时节碧空如洗,风和日丽,庄稼渐渐成熟,瓜果新鲜甜美,又正值锄钩刚挂而未开镰的农闲时候,满家老少浩浩荡荡开赴坟地,摆好祭品,烧罢香纸,大人们坐在萌凉地啦啦家常,谈谈年景,小孩子们则嬉戏追逐,摘花捕蝶,再加上女人们叽叽喳喳,很是热闹,全然没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倒像是赶庙会。现在的人们上坟大都不像母亲那样了,坐在姥姥坟头一哭一半天,有时非得别人去拉才勉强起来,他们似乎更重视注重活人的情绪,有意无意淡化那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原始色调,简单到放一束鲜花。

在外地工作的人,春节可以不回,但祭祖却一定要回来的。有的人家村里连个亲戚都没有,可七月十五仍要回村祭祖,中国人背不起不孝的罪名,尤其是在父老乡亲面前。每年的七月十五前,村里人总是坐着大街上一边乘凉,一边检阅着从外面回来的祭祖队伍。每当有车辆进村,老人们就唠叨着是谁回来了,这是谁家的儿子,然后根据车型不同和队伍规模再发一顿胡乱的猜测和由衷的赞扬,孝子啊,啧啧!要是发现谁家的后代没有回来,就会在街上大声议论,若是被议论人的亲戚或者本家在场,会羞的无地自容,也只好跟着说些“忘本”、“不孝”之类的话。

祭祖与人类相生相伴,也势必与人类相随相灭。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何等高智能的层次,具备多么辉煌的科学思想和崇高的自我感受,只要有人类存在,祭祖的脉搏就会顽强的搏动,祭祖永远以它的传统力量和心理吸引力为人们世代传承。

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