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江西省人民政府 规划计划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西省人民政府 规划计划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1-08-17 14:55:22

相关推荐

江西省人民政府 规划计划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立足南昌发展新起点

第二节 抓住南昌发展新机遇

第三节 确立南昌发展新理念

第四节 实现南昌发展新目标

第五节 实施南昌发展新项目

第二章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

第一节 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宽南昌崛起更大的空间

第二节 打好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创新南昌崛起的制度环境

第三章 着力优化城乡协调的南昌大市域发展布局

第一节 时序布局

第二节 区域发展布局

第三节 功能布局

第四节 产业布局

第五节 生态布局

第四章 基本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

第一节 实施增强工业实力的“规模企业扩容计划”

第二节 实施提高工业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千百十计划”

第三节 实施增强工业后劲的“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

第四节 实施增进工业集聚力的“园区板块推进计划”

第五节 实施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产业升级计划”

第五章 大力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做强商贸流通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

第四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第五节 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

第六章 加快建设走向国际的现代花园城市和绿色家园

第一节 致力于不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建设

第二节 致力于继续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致力于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七章 突出建设社会主义都市新农村

第一节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对称

第二节 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不断增强的城市实力相对称

第三节 全面推进村镇建设,与日新月异的现代花园英雄城市面貌相对称

第八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一节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南昌崛起的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节 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南昌崛起的领跑动能

第三节 积极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集聚南昌崛起的核心资源

第九章 全面建设和谐平安南昌

第一节 把增加就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二节 基本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四节 整体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

第五节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六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七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十章 有效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机制

专栏1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专栏2 南昌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专栏3 指标体系

专栏4 政府公共财政和政府建设资金优先安排的领域和事项

专栏5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GDP指标比较

专栏6 县区基础设施优先项目

专栏7 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优先项目

专栏8 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优先项目

专栏9 建设现代花园城市和绿色家园优先项目

专栏10 建设社会主义都市新农村优先项目

专栏11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项目

专栏12 建设和谐平安南昌优先项目

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南昌市委关于制定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南昌继续奋力开拓和谐崛起道路,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实现富民强市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立足南昌发展新起点

进入新世纪,面对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城市间竞争态势,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城市巨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突出矛盾和新的“瓶颈”,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和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奋力做好“两篇文章”,创造性地凝聚发展资源,铸造发展合力,争取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在主要发展指标提前1—2年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以“百千万万”为标志的历史性突破,即: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突破10000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

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008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多3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9%,比“十五”计划高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2万元,年均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中,二次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与“十五”计划要求比,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更为强劲。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消费在“十五”后期呈现启动态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46%,高出“十五”计划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8亿元,由“十五”开年的增长11.4%提高到的15.9%,年均增长高出“十五”计划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领先于经济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23.1%,比经济增长高出8个百分点,高出“十五”计划1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亿元,年均增长26%,高出“十五”计划15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较大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更加协调,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城乡居民。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加快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6%提高到的25%,城镇就业人数五年累计增加近3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到30万人;,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五年平均每年增加近300元,均高于“十五”计划要求。

“十五”期间南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经济增长速度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沿梯队,为南昌新世纪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局。“十五”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0亿元,比“九五”增加16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比“九五”高4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南昌崛起的态势日益明显,经济增长速度的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23位跃进到“十五”期末的前5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进入前30位,综合实力排名35位。

结构调整主线突出,开辟了南昌经济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从2000年到,三次产业中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3%调整为37%,县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调整为2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调整为65%。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工业企业“零”的突破,在全国10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南昌独占6席。表明以工业为主导、城乡协调、活力竞现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促进了宏观效益不断改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6万元/人,是2000年的4.5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5%,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推动南昌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年度利用外资额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进入前10位,共吸引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外商投资企业750家,其中世界“500强”20家;累计引进内资近700亿元,近1800家内资企业落户南昌,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南昌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四最”品牌引起各方关注,南昌经济正在加快由内向型向开放型转变。

城市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南昌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人口近三年机械增长40万人,人才队伍占总人口的比重五年增长4个百分点,人才流出流入比基本平衡,以往留不住人才的被动局面显著改善。五年间投资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之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00亿元,比“九五”增加1000亿元,占建国以来南昌投资总量的近70%;非国有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32%提高到的6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南昌的做强做大促进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全省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0%上升到的38%,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观,彰显南昌的城市品牌更具时代特色。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2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近100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路网改造和对外交通建设,实现了到周边省会城市6-8小时通达,市到县30分钟通达,绕城高速路和市郊公路城市化改造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建设乡村公路4800公里,到行政村道路基本硬化。创建“四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富有成效,市区连续三年实施百路大会战,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提高3.5平方米,“八湖两河”整治和全市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不断深入,每年增加绿化面积100公顷,2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退出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进入前10名,集中污水处理实现“零”的突破,跃升到41%,基本根治了老城区积水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善使“碧水蓝天”成为南昌发展的突出品牌,南昌天香园“都市候鸟现象”被载入吉尼斯记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的206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半南昌,使大都市框架全面拉开,“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保障事业、就业再就业工程得到切实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南昌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

尤其可贵的是,五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南昌人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激情,极大地振奋了南昌人同心同德,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极大地强化了南昌人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南昌市情、时代要求、民心所向的清晰的崛起之路。面向未来,南昌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节 抓住南昌发展新机遇

“十一五”期间,国际产业战略性调整和沿海产业“退沿进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将创造巨大空间;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更趋完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在全面实施;通过“9+2”泛珠江三角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实现互惠共赢的理念日趋深入,区域分工协作体系日益成熟,这为南昌更加有效地发挥最靠近长珠闽的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和6-8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交通优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后发优势,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工业化、城镇化交互促进,速度加快,使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形成都市圈经济,并发展成为极化作用强劲的城市群、城市带,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江西支持南昌率先做大做强,使南昌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条件更加充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落地南昌的上千亿元的投资和两三千个企业,形成巨大的发展潜能将持续释放,有利于南昌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长效发展的推动力量,有利于南昌进一步提升都市山水的优势资源品味,拓展城市发展新的空间,有利于南昌快速积累崛起力量,有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服务全省的能力,实现和谐崛起。

进入“十一五”,南昌已涉足“千亿城市”角逐的行列,经济总量并将迈上2000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也正逼进3000—5000美元区间,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机遇不容错过,挑战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结束,新一轮结构调整中“赢者通吃”现象已然显现,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城市之间“不进则退、慢进掉队、停滞就是倒退”的竞争加剧,能源、用地、资金、生态对传统工业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制约加大,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尤其南昌仍然是个欠发达的城市,经济总量小,实力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总体效益不高,“三农”和就业矛盾突出,城市建设欠帐多,群众生活还不宽裕,稳定工作面临复杂情况,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但只要我们坚持大开放主战略,积极而广泛地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分工,坚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产业跟进,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在快速发展中增强实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富裕百姓,保持良好生态,彰显城市个性,就一定能够用好本世纪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化解不利因素,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版图上争取到应有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确立南昌发展新理念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做好“两篇文章”、实现富民强市,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投资拉动战略,按照“追赶、互动、超越”的“三步走”总体思路,着力打好思想基础、物质基础、体制基础、组织基础,着力建设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

1、必须坚持用做好“两篇文章”、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把做好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的远景目标,与“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激励全市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同心协力,扎实奋进。

2、必须坚持“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的工作方针。通过快速发展,缩小同先发城市的差距;通过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通过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

3、必须坚持大开放主战略和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核心战略。把大开放主战略作为南昌加快发展、实现快速崛起的第一要务,把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赢得应有地位。

4、必须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南昌,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5、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6、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节 实现南昌发展新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提前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翻两番的要求,使南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由现在的全国30位稳定提高到25位以内,初步把南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职教中心,基本建成现代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经过五年努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服务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实效,经济结构实现整体升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就业容量明显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优势更加突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

主要发展指标:

发展规模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达到2100元以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突破5000美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以上,五年累计突破500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60亿美元;

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城市人口260万人左右;

建成区面积超过260平方公里。

结构调整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5:56:39;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6%;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社会和谐指标——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加5500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五年增加1800元;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万人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不高于4.5%;

五年转移农民人数30万人;

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提高到90%;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60%;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入学率9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

全民受教育年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2左右;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8平方米;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

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和46%;

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保持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环境质量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吨标准煤下降到1.6吨标准煤,下降2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1%提高到80%;

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8%提高到4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7.5平方米提高到9平方米。

第五节 实施南昌发展新项目

突出时效、突出水平、突出竞争力,发挥重大项目对南昌崛起的支撑作用,切实做到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入,增强企业自我扩张的爆发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城市的综合实力。特别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带动力大、支撑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落实项目责任制,促进项目按时开工,早日投产见效。“十一五”期间共实施规划支撑项目1500项(县区和开发区实施的项目不少于1000项),其中产业发展项目800项,城市发展项目300项,社会发展项目200项,可持续发展项目(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200项。规划支撑项目中,市级优先项目不低于100项。形成规划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谋划、启动、建设更多的重大项目,带动南昌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

第一节 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拓宽南昌崛起更大的空间

进一步发挥大开放主战略对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性、关键性作用,继续做大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项目质量,扩大外贸规模,务实推进区域合作,把开放型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推动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脚步迈得更快,激发全市“我要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使南昌成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性产业资本转移和国内产业退沿进中的重要基地。

不失时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利用南昌在资源、生态、区位和生产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及招商基础,在扩大招商引资的思路上巩固港澳、深化台湾、拓展日韩、重视欧美,用好“9+2”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平台,跟进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现代化步伐,既注重承接产业的梯度转移,更注重高端产业的直接转移,突出吸引战略投资者、重大项目、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200强”、港澳台“500强”、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和采购中心,五年力争引进80—100个投资大、效益好、产业链长的项目,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专业化招商的新机制,完善招商考核办法,强化“招商选资”,突出招商质量,降低招商成本,考核招商实绩。大力推进外来企业与本土经济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

深入打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招商品牌。牢固树立客商为贵、诚信为本、效率为重、配套为要、回报为先的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公开行政,不断创新亲商、招商、安商、富商方式,合力延伸政务服务与商务服务的联动效应,强化实施《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推动南昌真正成为客商投资成本的盆地、投资服务的高地、投资回报的福地。在合理提高人力成本的同时,围绕降低行政成本、商务成本、制度成本、配套成本和财务成本,重点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惯例和沿海城市相对接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快捷、便利的进出口通道,完善海铁联运体系,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的启动和建设,构筑商务便利化的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物流代理、国际认证、争端解决等专业化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信用南昌”。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外经贸发展结构,培育出口额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0家,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档次,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推进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营销链和供应链,争取国际工程承包,拓展国际劳务合作。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税贸等相关部门协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

第二节 打好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创新南昌崛起的制度环境

以开放为改革开辟道路,用改革为开放清除障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更加注重提高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兼并收购等多种手段,加快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多地运用市场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继续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做好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采取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用1-2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求,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发挥市产权交易平台的作用,促进产权自由、顺畅、安全、有序流转。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布局范围和形式,积极防范和化解国有资产退出容易引发的各类矛盾。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进一步明确授权经营双方的责权利。加强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程序,加强债务处置。完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在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促进个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重点解决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按照政府四大职能要求,把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竞争秩序、强化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作为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把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上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完善政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重大发展决策原则上都要经过专家评估,事前向社会公示,提高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消除部门权力利益化。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都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程序扰民扰企、与民争利、侵害百姓利益。合理划分市与县(区)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强化公共服务的属地化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坚持“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县(区)、乡(镇)、企业等各方面迅速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加大市对县(区)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县城及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势项目的支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统一非税收缴管理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财政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政和税收制度。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严格税收征管,规范政策执行,加强审计监督。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以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为导向,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更加便捷有效的项目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科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人大和社会监督机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增建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专业批发市场10家,完善商品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体系,形成优势商品以工促贸、以贸促工密切联系的格局,形成更多商品的区域性价格形成中心。进一步发展土地、金融、资本、房地产、技术、人才和劳动力、信息、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加强市场主体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实现本地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打破行业分割和垄断,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市场退出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完善管理体系,创新价格调控监管方式。积极探索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推进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展。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预防并及时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税骗税等危害市场秩序行为和各种侵权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化解乡村债务,规范“一事一议”,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信贷支农服务范围。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和各种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合理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补偿标准,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全面推进林业产权制度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和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确保粮食安全,鼓励有收购资格的非国有粮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加快推进就业、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

第三章 着力优化城乡协调的南昌大市域发展布局

思路就是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布局引导结局。按照“十一五”崛起目标,合理确立发展的时序布局和空间开发总体格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和发展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南昌半小时经济圈更加有效地对接长珠闽,加快形成南昌大市域经济发展格局,做到繁荣看市区,实力看城郊,超前谋划构建南昌都市圈,把南昌的城市功能更加突出地聚焦到“更加适合生活、更加适合创业的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承东启西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特色魅力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走向国际的现代花园城市”定位上来,以更富有挑战性的姿态,融入到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中。

第一节 时序布局

在新的起点上,更有成效地实现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通过五年努力,使南昌从追赶阶段稳步进入到互动和超越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十一五”前期和中期,重点是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加快扩大经济规模,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造工业经济支撑实力,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拉开和完善城市发展框架,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初步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南昌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为实现“十一五”目标起好步,开好局;

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和税收第二个三年翻番,工业化带动南昌和谐崛起的“火车头”作用更加突出;

总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在创建“四城”的征途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十一五”中后期,重点是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城市整体创新和竞争能力,在城市发展新的层面上提升功能、丰富内涵,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谐程度达到新的水平。

南昌城市解放60周年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1/4,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本世纪初的3倍,并围绕申办第七届全国城运会加快新的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

全市农业增加值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过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过5000美元,基本完成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历经十年铸就的“两篇文章”,南昌开始摆脱欠发达城市形象。

在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用十年的时间,即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10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实现工业化、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和社会的基本信息化,城市人口达到3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形成更具实力、在全国城市群中有一定地位的南昌一小时都市圈,富民强市提升到新的水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南昌进入全国同类城市一流行列。

第二节 区域发展布局

按照区域发展趋势,实行差别发展战略。东湖区、西湖区突出提升功能,丰富城市内涵;青山湖、青云谱、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红谷滩新区和长堎组团实施城市化推进、城乡融合战略,实行统筹规划建设;莲塘、湾里、望城、乐化组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民和、向塘、龙津主要实施卫星城战略;广大农村区域推行中心镇(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乡镇集镇、中心村协调发展战略。

突出重点,明确发展空间布局的基本走向。城市发展布局以做强中心城区极核功能为重点,北伸南延,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南昌段)的产业布局和城镇提升。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加大桑海、乐化、英雄、银三角等区域的开发,使新祺周——向塘区域成为昌九工业走廊产业突出带。适度拓展城市东西向发展布局,产业推进线向东到达高新区东界,影响面覆盖昌东、麻丘;向西过长堎至望城、招贤;向西南沿赣江上至生米,影响面覆盖东新。积极培育向塘——温圳至抚州方向包括文港、李渡在内的特色产业带。注重中心城向西北至鄱阳湖岸的产业辐射,规划建设鄱阳湖旅游公路,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功能较优的新型城市生态区和未来城市旅游文化等产业的重点推进区域,使南昌城市的滨湖亲水特性有一个质的跨越。

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实现县区发展大联动。南昌县,发挥综合实力县优势,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加快新建县从农业大县向工贸强县的转变,进入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进贤县,着力打造“两业一带”,成为特色产业基地县。把安义县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生态城郊强县。东湖区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区,西湖区建成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青山湖区建成体现实力的工业强区、体现繁荣的城市新区,青云谱区建成具有强大吸引和辐射功能的城市副中心,湾里区建成南昌旅游休闲后花园。促进青山湖区、西湖区、东湖区、南昌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新建县、进贤县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第三节 功能布局

把城乡居民的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结合起来,根据南昌发展的动态实力和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开发水平,统筹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四大类空间开发功能区域。

优化提升区。主要指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城区已开发范围。“十一五”期间,本区域应适度加大开发力度,完成成片危旧房改造,植入30片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主要街道两侧更多地布局20层以上公共建筑,临江、临河、临湖建筑适当控制体量,优化临水视觉走廊,合理控制区域内建筑密度,城区拆违率达到100%;着力提升服务功能,丰富发展内涵,推进发展都市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高层次人力资本集聚,合理降低人口居住密度;突出改造城北地区人居环境,通过工程手段和加强城市管理,彻底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建设有序的交通网络,便利的就学就医和购物设施,舒适的居住和休闲环境。建设八一广场、坛子口立交、北京东路与上海路交界处、原经济大楼为中心的四大繁荣区,带动本区域成为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和个性魅力的精华区。

主体开发区。具有很高产业和建设开发需求,开发效益好、环境容量较大的城市重点拓展区,依序包括:

1、红谷滩中央商务区。以行政功能和商业中心建设带动重大商务、文化、教育和公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交通设施的通达性,建设红谷滩高层建筑群;

2、朝阳组团。启动朝阳组团建设,成为以大型住宅基地为主体、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的人居中心;

3、“两湖”产业景观区。依托城东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失时机地推进艾溪湖、瑶湖区域的景观开发和产业集聚,建设艾溪湖片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生态功能区,瑶湖片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区;

4、一江两岸产业带。启动赣江两岸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滨水区域突出公共性、连续性、可达性、亲水性和安全性,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走廊,打造城市未来的黄金中轴线;

5、昌南新城。适应城市形态加快南延的趋势,发掘城市南部区域的优势和潜力,把昌南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商业副中心区域,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和对小蓝、莲塘、向塘及以南广大区域的辐射能力。

改善罗家组团的形态面貌,积极推进这一地区的郊区城市化。将扬子洲地区的蔬菜生产功能逐步调整为休闲、居住和都市产业基地。加快把湾里景区融入到城区建设中来,提高长堎片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注重以大项目带动桑海—乐化的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融合发展,推进大昌北的一体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主体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含大环境配套)占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比重不低于40%。

一般拓展区。具有较高产业和建设开发需求,开发的经济效益较高、社会价值大的区域。主要包括莲塘、龙津、民和、向塘、李渡、鼎湖、生米、扬子洲、梅岭等三个县城和六个改革与发展试点镇(简称3+6重点镇)。建立市级财政对上述城镇及长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补助制度,连续5年,每年补助资金5000万元,重点解决南昌县城、新建县城与市区城市形态的一体化对接、安义和进贤新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安义县城城区防洪、打造六个试点镇人居环境和产业环境方面所涉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不足,使县城发展在规划、布局、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体现城区要求,试点镇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促进城镇体系更加完备。

生态保护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和生态敏感性较高、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其中,江河湖水面、山林湿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存列为优先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好基本农田、梅岭、水源地、鄱阳湖、城市候鸟通道、军山湖和赣江及其支流,主要功能是生态涵养和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和禁止有损环境和资源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提高艾溪湖、瑶湖、黄家湖、碟子湖岸开发的有序性,扩大湿地资源。在城市扩张中规划保留好一定规模的原生态区域和后续开发用地,在城市河湖整治中注重工程手段的生态性,在村镇改造中不得破坏古树名木。注重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严格控制拆建和改建城市既往标志性建筑,保持老城区若干主要街道立面的历史原貌,在旧城改造中选择3—5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修复。

第四节 产业布局

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优质特色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与城镇的产业联系,使南昌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由传统的消费城市转变成为有比较大影响的产业中心城市。

工业布局。工业向园区集中,配套向县区扩散,适度整合中心城工业用地,在“退二进三”的同时,并举“退二进二”,支持优强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或配置区域性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发展有效益、无污染、劳动密集、采取清洁生产的中小型为主的都市工业。重点推进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二次创业”中实现主要发展指标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位次前移。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以应用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主导的发展格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新增土地开发总量10—20平方公里,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为导向的科技新区,生产总值从的70亿元提高到的28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形成以空调、汽车、造纸、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建设以针织服装、饲料和包装印刷为特色的昌东工业区,以汽配和印刷为特色的昌南工业园,以汽车制造、医药、机电为特色的小蓝工业园,以食品、医药保健、新型建材、米业加工为特色的长堎外商投资工业区,以建筑建材、模具磨料、电子化工为特色的凤凰山工业开发区。促进以纺织服装、有机食品为特色的民营科技园和以机械、建材和鞋业为特色的向塘开发区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发展以钢架结构、中成草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进贤工业集聚区和湾里罗亭IT产业园。积极发展县区并延伸到重点镇,包括农民创业园在内的工业经济支撑体系。

农业布局。重点一是顺势而为,在城市近中郊,利用中心城市消费需求广度和深度的延展,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对接发展高技术、高效益和集成了生产、生态、休闲功能的都市农业,形成农业环带。二是提升发展底部,建设沿鄱阳湖地区农业产业带,使这一地区的山地、山水资源效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明显形成,居民生活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三是构筑规模特色,着力建设八大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和十大“万”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八大特色种养示范基地:药湖6000亩特种水产基地、黄湖5000亩特种水产基地、万场3000亩无公害果业基地、前坊8000亩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桑海2000亩中药材基地、铁河10000亩珍珠养殖基地、卓茵1000亩花卉基地、国旺5000亩现代农业基地;十大“万”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大米基地、100万亩油料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万头瘦肉型猪基地、2万头奶牛基地、千万羽家禽基地、7万亩精养特种水产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3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竹类基地。四是提高发展水平,重点建设黄洲、蒋巷、鼎湖、乐化、进贤农业生态科技园和南昌扶贫科技示范园,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创新、推广、辐射和示范基地。

服务业布局。依托红谷滩新区建设、火车站广场改扩建、口岸物流园区建设和快速环路系统的形成,发展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红谷滩围绕建设花园生态型和全省标志性的现代新城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商贸房产、文化教育、观光休闲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火车站东广场延至上海路,发展成为新的商服圈。通过口岸物流园区的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物流体系的支撑能力,物流业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极。随着城市快速环路系统的完善特别是生米大桥的建成,沿城市中、外环展开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等大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以及生态性旅游、居住基地。在抚河故道——阳明路——阳明东路——二七北路——二七南路——解放西路——洪城路所包含范围,大力发展高层次的商贸金融、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增强都市服务业的极核功能。本区域不再安排新建住宅小区,对现有环境压力和交通压力过大的项目有计划地安排外迁。

第五节 生态布局

中心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建设区。包括外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和城东片区、城南片区、朝阳洲片区、红角洲片区、长堎片区,建设目标是实现生态人居。充分利用“一山、一江、两河、八湖”自然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的园林绿地,建立合理的、平衡分布的绿地系统,形成南昌城区“一轴、一环、一链、八区、九廊”的城市绿化体系布局,基本消灭500米服务半径绿地盲区,逐步达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的最佳人居生态环境。

近郊生态经济产业建设区。建设范围包括离中心城区30公里左右的区域,建成优质高效的生态经济型林产业带,形成城区第一道生态屏障和城市居民追求野趣、休闲游玩的场所。

远郊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区。建设范围包括近郊以外的区域。建成高标准的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巩固和提高南昌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培育商品林基地和打造远郊森林生态旅游点。

第四章 基本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

坚持新型工业化,使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并重,“南昌制造”和“南昌创造”并举,强力推进工业总量跃进式扩张,优强企业在开放的产业分工框架下集聚做大,产业链式配套功能凸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显著。,规模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完成第二个“三年翻番”,在这个基础上,到,三大指标力争实现第三个“三年翻番”,促进全市工业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1000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综合效益指数位次前移。汽车、医药和食品、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一体化、家电、冶金和新材料、纺织服装的支柱和优势带动力更加突出,汽车、飞机、家电、食品、电子信息、造纸、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机电、冶金和新材料等十大产业产品基地更具全国意义。

第一节 实施增强工业实力的“规模企业扩容计划”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年均增加8—10%,到突破1000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65%,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不少于30户,过20亿元企业不少于20户,过50亿元企业不少于10户,过100亿元企业达到3——4户,打造“南昌制造”新的阵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经济杠杆撬动”的原则,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整机或终端产品企业所需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达到65%。

第二节 实施提高工业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千百十计划”

充分利用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平台,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步伐,不断推进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向高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方向发展。以新品开发为基础,质量取胜,品牌立身,扩大“南昌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到,创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100个以上,开发新产品1000个以上,新产品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0%。

第三节 实施增强工业后劲的“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

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加快调整改革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用增量激活存量,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推进工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和劳动力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转移和集中,形成“南昌制造”新的特色。推动10个30亿元项目,30个10亿元项目建设(“3010”工程),五年工业投入不低于1500亿元,支柱产业完成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轻卡、轻客、越野车、轿车等汽车的生产能力增加到30万辆(其中轿车10万辆),汽车发动机增加到22万台,汽车制造生产基地实现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其中江铃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光电和电子信息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医疗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实现增加值分别突破80亿元;空调生产基地产能超过1000万台,造纸生产基地产能超过100万吨;机电产品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冶金生产基地实现增加值分别突破50亿元。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基地。

第四节 实施增进工业集聚力的“园区板块推进计划”

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市区产业前景良好的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继续加大工业园区的投入,增强园区经济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能力。统筹工业园区发展政策,加大整合工业园区发展资源,促进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和形成产业爆发力,成为各具特色优势、有机一体的“园区板块”。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园区单位面积项目投资强度,促进园区经济集约化增长和园区功能的合理化配套,使园区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新的城区。“十一五”期间,对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非高新技术工业项目不再供地,只提供标准厂房;园区内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万元/亩,容积率不低于0.5,建筑系数不低于30%,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面积不高于7%。稳步提高单项土地产出率。促进开发区增加银行融资规模。五年内在园区规划范围新建成园区面积60平方公里。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昌东工业区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

第五节 实施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产业升级计划”

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打造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按照构建“优强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优惠政策为扶持”的自主创新体系要求,鼓励和支持优强大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研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逐步变“南昌制造”为“南昌创造”。落实支持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装备、先进工艺和先进管理方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整体工业现代化水平。依托半导体发光材料、空调、数字家电、软件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着力培育1-2个国家级优势信息产业园区,形成品牌和特色。以扶植国家级金庐软件园为重点,做好软件园规划建设,加快培植一批全国知名品牌的软件龙头企业,促进软件产业实现跨跃式超常规发展,把南昌建成中部地区软件产业高地。

把南昌工业的发展摆在江西进一步加快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背景下展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拼抢国家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在增长方式上,坚持加快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开发步骤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首先使全市工业园区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选择上,坚持面向市场、面向沿海、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以高销售率、高加工率、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在企业组织方式上,坚持尽可能将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生产经营网络;在技术政策上,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在生态环境上,坚持在保护环境中谋求更大的产业优势,使南昌成为昌九工业走廊的产业突出带。

第五章 大力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突出增强南昌服务业的集散、服务、创新、带动和协调功能,大力培育服务业发展主体和新兴服务业,不断扩大服务业总量规模和就业规模,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与服务品种的创新,提升整体服务水准和服务业竞争力。着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中介、要素市场等体现城市区位优势和集散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创意产业等具有省会城市人力资源优势的知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社区服务、房地产、都市旅游等就业功能突出的都市型服务业,做强商贸流通业,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机制灵活、内部结构优化、开放程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加快把南昌建设成为优势特色明显、腹地较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现代综合服务业中心。“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接近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为工业发展提供从产品生产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有效提高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为工业高速增长提供充足的拉动力。

金融保险业及资本市场 大力培养金融需求,优化金融环境,促进更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南昌,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产业。五年争取引进地方性商业银行5家左右,引进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2家,继续完善政银、银企对接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信贷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培育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行业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鼓励在昌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大力发展保险业,使之成为南昌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努力开拓资本市场,加强企业上市工作,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用好企业债券市场,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十一五”期间,争取银行贷款的增长与南昌经济的发展基本协调,企业首发上市8—10家,上市公司融资3家,发行企业债券2—3家,融资总额25——30亿元。

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增值链为目标,以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规范各类物流园区、配载基地布局,初步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为特色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现代物流枢纽初具规模。加强以白水湖区域为主包括口岸物流园区在内的城北物流基地、以城市外环延展至向塘区域为主含南昌小商品城、青云谱集装箱中转站、兴发物流的城南物流基地建设,启动高新大道以东、解放东路以北区域为主的城东物流基地建设,依托铁路、公路建设,适时规划建设望城—生米区域为主的城西物流基地,提升现有的以洪城大市场市场群为主的城西市场、物流基地功能,使现有的仓储、货运功能外迁。高度重视向塘在全市物流业发展中特有的区位优势,积极繁荣向塘经济,规划建设南昌—向塘一级公路。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鼓励工商业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与主业分离。应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整合城市运输资源和传统储运功能,规范货运行业,保持物流通道畅通,加快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挥南昌“无水港”和与深圳、厦门海铁联运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和用好南昌口岸资源。用足用好南昌集装箱码头和赣江及长江内河航运优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物流成本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

中介服务业 鼓励和引导各类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初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七大领域中介服务体系:1、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理财和产权交易等融资中介服务业;2、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科技咨询、产业孵育和生产力促进等技术中介服务业;3、优先发展决策、策划、管理、工程和市场调查等咨询中介服务业;4、积极发展人才和劳动力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业;5、加快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医疗、教育和商贸等信息中介服务业;6、规范提高会计、审计、法律、评估、认证、鉴证、仲裁和检测检验等鉴证中介服务业;7、加快发展提供国际公共服务、专业政策咨询和高效审批代理服务的招商引资中介服务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或部门垄断,将可以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职能尽快剥离,开拓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使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同时并存,各自独立、公正地开展中介服务活动,在同一市场规则下展开竞争。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落户南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培育社会认可的中介服务业知名品牌,整体提升全市中介服务业水平。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建立中介功能区、代理服务功能区、交易中介功能区、文化体育出版服务功能区、生产服务功能区、旅游休闲中介服务功能区等功能区块,形成一批有专业特点的律师楼、会计楼、咨询大厦等,通过“一条街”、“中心”等模式,培育规模较小的中介服务业,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发挥集聚效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业行为,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第二节 做强商贸流通业

以调整、提高、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商业,在建立和完善分别以八一广场和红谷滩行政区为中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基础上,形成全市商业网点整体适当分散,社区商业中心局部相对集中,以新兴业态为发展重点的商业网络结构,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商贸龙头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新型现代商业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并向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拓展,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改善农村商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农村消费比重。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40%。加快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拍卖、旧货、典当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从加强和改善城市总体功能出发,整合城区内专业批发市场资源,城市中环以内不再新建批发市场,在城乡结合部继续发展一批大型规范的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形成由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市场构成的具有南昌特色的市场群。发展5—10条城中特色休闲商业街,加大“农改超”工作的推进和支持力度,全面改造市区农贸市场,建设城南、朝阳以商业的多样化功能为代表的城市广场,促进都市的商业氛围更加浓郁,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抓好肉、菜、糖等重要商品的市场调控,大力开发提升以赣菜为特色“南昌餐饮”品牌。

第三节 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市场需求,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重大突破。充分发掘赣文化底蕴,突出红色旅游和生态都市两大特色主题,在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实行精品开发、开放联动、立体促销,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形成大市场,全面提升“水景南昌、英雄城市”的对外整体旅游形象。重点把八一起义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铁军广场)、小平小道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发掘一江两岸、一河两岸和环湖景区的观光价值,营造市内特色街区的休闲氛围,提升滕王阁——梅岭风景区的的文化品位,打造红谷新区都市旅游热点,择机建设标志性旅游观光项目和主题公园,建设江南沙漠、都市候鸟、千年古村、汪山土库特色旅游景区,开发全省旅游集散和优质服务市场,实现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精心营造南昌一日游、二日游金牌路线,支持娱乐、健身、洗浴、美容、康复等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给其足够的宽松环境。建立健全全市大旅游的统一管理格局。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整合会展资源,提升会展水平,打造品牌展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其中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5%,星级以上宾馆床位数年均增长10%。举办国家级会展项目1~3次/年,打造全国性品牌会展2个,主要会展场馆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第四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南昌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的有利时机,使房地产业与花园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分类分层推进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开发中等收入阶层自用住宅、低收入阶层经济适用住房。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满足高、中、低档不同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达到200亿元,竣工面积年均增长15%,达到600万平方米,每年住宅开发量调控在300——400万平方米,商品房价格年均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普通商品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量占全市住宅建设总量的70%左右,基本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基本解决城市住房特困户问题。围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坚持成片开发,同步建设与住宅建设配套的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严格控制零星建设。凡未按规定配套规划设计教育、社区管理、商业等设施的住宅小区一律不得进行规划审批和房屋销售。继续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功能,建设网上房地产交易平台。不断提高商品房的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改造、清除市区内“烂尾楼”。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促进传统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检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市区与南昌县、新建县县城房地产市场的一体化管理。

第五节 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

构建和完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的发展机制,面向市场,积极开发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商业、法律咨询、物业管理、社会福利、心理咨询、就业培训、保洁保绿等服务项目,使社区居民日常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内能够便利地得到满足。建设全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社区实体服务网和志愿者社区服务网,通过三网联动,整合和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和实体服务的功能。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营造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和经济组织面向社区、便民利民的服务氛围。切实加强社区服务业的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到,全市所有城区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县城镇和街道有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形成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