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蚌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受历史文明凝聚力

蚌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受历史文明凝聚力

时间:2020-01-15 22:41:46

相关推荐

蚌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受历史文明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承载着人类智慧和辉煌,它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遗,共同的名字

花鼓灯

虎头鞋、余家皮影、雪园小吃、花鼓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名词,却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共同名字,那就是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件非遗项目笼罩着文明、智慧炫目的光环,犹如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四鸟绕日”一样,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历史、艺术与市场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余家皮影戏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和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而“十二”和“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雪圆汤圆

其实,许多非遗项目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常常品尝的雪园小吃中的四色元宵;有着200年历史的固镇董湖传统手工粉丝,以及闻名海内外的花鼓灯……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记录着蚌埠人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的历史,凝结着蚌埠人的智慧。

虎头鞋

目前,蚌埠市的非遗项目国家级有3项,分别是花鼓灯、五河民歌和泗州戏,省级13项,市级35项,县级达到232项;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29人,市级115人,还有2个民俗博物馆,怀远县万福镇农耕馆和五河县九和收藏馆;6个非遗传习基地(所),五河文化馆、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冯嘴子村花鼓灯传习所、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培训中心、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五河县临北回族乡狮子舞传习所;3个民间文化之乡,怀远县、秦集镇和马城镇,同时命名冯嘴子村为花鼓灯生态村。

泗州戏

为了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更好地传承蚌埠的非遗文化,蚌埠市专门建造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并在即将开放的新博物馆专设2个非遗展厅。新的非遗展示馆分为序厅、歌舞韵、淮水情、百业兴四大部分,将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道具、微缩场景等形式,生动展示全市现有的“非遗”资源以及有代表性的传承人,重点展示花鼓灯、五河民歌、泗州戏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蚌埠的民俗、庙会庆典和历史传说,以及浅绛彩瓷画、杨氏微雕等蚌埠传统工艺,生炸圆子、缸贴烧饼等蚌埠美食以及心意六合拳等传统武术绝活等,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精彩的盛宴

钱杆舞

蚌埠的非遗申报工作起步早,影响大。早在,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时,蚌埠市的花鼓灯就跻身于国家级试点行列,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市提出的保护花鼓灯原生生态、原生形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以及构建以保护传承人机制为核心层、专业性保护机制为内层、政策法律机制为保护体系框架,对花鼓灯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抢救和保护,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许,并且作为样板向国内推广。花鼓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春彩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传承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蚌埠的花鼓灯,了解了淮河文化。心承办的《非遗巧艺珍品皖北四市联展》活动在省城隆重开幕,蚌埠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部分传承人在现场展示了高超的技艺,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非遗盛宴。

六意离合拳

何止是花鼓灯,同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泗州戏和五河民歌也为蚌埠争得了荣誉。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多个全国性歌舞大赛展演舞台上,花鼓灯的热情奔放、泗州戏的拉魂声腔、五河民歌的曼妙抒情,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淮河文化特征,成为蚌埠耀眼的名片。花鼓灯、泗州戏和五河民歌还出访欧亚非多个国家,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展示了蚌埠的非遗风采。

为更好传承和发展蚌埠的非遗传统文化,市非遗中心和各文化馆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蚌埠市教育局与禹会区文化馆协作共建了“花鼓灯艺术特色班”,在蚌埠市十二中还把花鼓灯艺术课程作为高中选修课程,除邀请吴群、冯开皖、李雪琴等一批知名花鼓灯艺术家在课堂传授外,还组织学生深入花鼓灯发源地冯嘴子村、花鼓灯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学习,使他们较系统地了解文化底蕴深厚的汉民族文化的魅力。蚌埠市文化馆还联合传统雪园小吃非遗传承人张卫东,来到蚌埠第一实验学校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很受师生欢迎。据悉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在全市学校中普及,让孩子们从小就要了解非遗知识,拓宽传承思路,加大宣传传承力度。

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潜力,不少项目从乡间地头中来,又回到老百姓的怀抱中。在固镇县的仲兴乡77岁的非遗传承人、民间皮影戏表演者张廷华老人,经常走街串巷地表演皮影戏,那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和老人抑扬顿挫的唱腔,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很受乡亲乡邻们欢迎,特别是为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在五河县的清明庙会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群众,舞狮、旱船、钱杆舞热热闹闹;在怀远县扎彩龙、端公腔也精彩纷呈,老人和孩子同登舞台演唱花鼓灯的场景屡见不鲜。

涂山庙会

非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行进在路上。在非遗每一个项目申报过程中都凝聚了非遗工作者的艰辛和汗水,非遗传承人更是功不可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才有效地保护和丰富了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河琴书

3月,《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的摄制组专程来蚌,蚌埠的淮河琴书、杨氏微雕、余家皮影戏、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清明庙会、端公腔、大禹的传说、涂山庙会等9项入选其中,占了该部电视片很大的比重,成为了蚌埠厚重历史文化的又一张耀眼的名片。

采访中,非遗工作者也说出了目前的现状和担忧。比如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建设要征用部分土地问题;传承人大多是农民,不少人因生活需要外出打工,很容易造成传承人才流失和传承“断链”;非遗保护是公益性事业,而经费和资金短缺;一些地方未能充分认识到“非遗”工作在传承历史文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非遗”的宣传普及还有待提高,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濒临消亡,“非遗”保护仍面临较大难度;此外,“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有些项目出现断层现象,一些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经济效益低、市场生存难以为继等等。如我喜爱的虎头鞋大多都是老奶奶手工缝制,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人能缝上几针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希望通过非遗日活动,对社会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并且把非遗的申报、保护常态化、规范化,更好地对蚌埠非遗进行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堂。”

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活动口号是“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中国添彩”。6月13日当天蚌埠市将在科学宫广场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广场展演、民俗活动等文化大餐都将奉献给珠城市民,就是希望在今后蚌埠非遗的道路上,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蚌埠非遗的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至于着力在何处?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让它发扬光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