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联系与发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联系与发展

时间:2019-03-25 02:13:34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联系与发展

今天咱们给大家讲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首先咱们看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注意一下,联系里面包含了【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这个事物可大可小,比如你把中国看成一个事物的话,那么北上广深这些属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中国和美国属于事物之间;当然,如果你把北京看成一个事物,那么北京里面的海淀区和朝阳区算是内部诸要素,北京和上海属于事物之间。

郭德纲曾经说过这么一段:“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

这个姑且算是联系了,只不过是乱联系而已。

“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这种联系我们姑且还可以看成一种联系,那么下面有个问题,就是宣武区和宣武区有没有联系呢?

这个问题问的就有点奇怪了,宣武区的天和通州区的人民可能还能扯的上联系,但宣武区和宣武区的联系就很奇怪了。这是因为联系是有前提的:

联系的前提是——区别。

事物之间只有区别了,才会有联系,不然就有联系了。

联系本身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个很好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点和其他的联系观点有所不同,这里说说其他两种联系的观点。

其一是唯心主义的联系观点,唯心主义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

其二是诡辩论的联系观点,诡辩论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

所以“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属于那种联系,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这个其实很好记忆,内部和外部联系就是联系的定义,而整体联系则就是把物质世界统一起来来看。

联系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直接联系起来,要将各个事物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就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这里面的主要包含了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这里面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就是联系的定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很好理解。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我们放在【五大范畴】里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也就是有条件可以促成联系,有的条件会阻碍联系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比如你特别想成为一个老师的学生,这个就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

同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上是联系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基本原理下,我们应该如果用这个原理解决问题呢?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这个很重要,考试的时候,分析题,写完原理后面就写方法论,只考原理考试没意思,还是要考考应该怎么做才行。

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发展。

先看这么几个问题:

从电话→手机是不是发展?

从马车→汽车是不是发展?

从电话→汽车是不是发展?

先看最扯淡的【从电话→汽车】,这个显然不是发展?为什么呢?

因为二者没有关系呀!

因此,发展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从电话→手机】不是发展,因为【旧事物没有灭亡】,同理,【从马车→汽车】就是发展,因为【旧事物灭亡】了。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

从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看,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这个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不是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针对当时的战况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日本是个强国,但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弱国,但是个大国。

小国日本的缺陷在于,资源少,因此,在大弱对小强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拖死他。

所以最后日本投降虽然和美国扔了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以及我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自己打不下去了。

日本在挨了原子弹之后,本国基本已经没有什么热武器了,甚至连冷兵器都很少了,全运到中国境内了,当是还有的武器就是毛竹,也就是咱们昨天讲的原始人最早开始制作工具的那种东西。结果日本部分法西斯军国主义神经病们,认为自己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用毛竹可以对抗原子弹,你老美有能耐你就炸了东京,甚至可以放弃日本,直接把哈尔滨作为第二个东京。

不过当时日本天皇没神经到这种程度,直接就投降了。

而当时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军也基本被拖的差不多了,部队里面不是十五的就是五十的,物资基本也都用的差不多了。

所以,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就活活拖死了日本。

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前提就是,我们中国面积大,我可以用空间换时间,活活把日本拖死。

我们换个角度看,当时的朝鲜,面积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打持久战,因而只能拿时间换空间,速战速决,要么亡国,要么把他们打海里去,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因此,拿空间换时间,或者拿时间换空间,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以此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发展观也是有方法论的,大题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写哦: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今天就给大家讲解这么多,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