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恒河猴”实验:孩子一哭要不要马上抱?1岁前要“惯着”

“恒河猴”实验:孩子一哭要不要马上抱?1岁前要“惯着”

时间:2018-09-30 01:48:19

相关推荐

“恒河猴”实验:孩子一哭要不要马上抱?1岁前要“惯着”

当妈后纠结的事情越来越多。

就以孩子哭来说,不管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很多人都说,经常抱孩子,会把孩子宠坏,以后有的累!

上次带沐宝出门逛,走到河边的时候就听到有小宝宝在哭,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我都忍不住走上前去看看,这时候听到推着车车的奶奶对一旁的一位大姐说:“这孩子最近老是哭,尤其是他妈妈在的时候,就是惯的,一哭就抱,现在一放下就哭……”

这让我想起来,沐宝五个月的时候,回老家呆了一阵子,那段时间沐宝总是哭,邻居有个阿姨就在我婆婆跟前说,“不要管,他哭一哭就好了,不要老是抱,这是给惯的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才好带”。

看着宝宝无助的样子,我就是想紧紧抱他在怀……

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妈,都容易有这样的疑问: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马上抱?

本题答案是:不会宠坏,要马上抱!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个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尤其对于1 岁以内的宝宝,我们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回应」。先告诉宝宝「我在」,然后再看情况解决他真正的需求。

孩子哭了马上抱真的会宠坏孩子么?不抱以后就会听话?一面是新手妈妈的担心,一面是父母的亲身经验,抱还是不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马上抱?

当妈后纠结的事情越来越多。

一哭就抱,孩子真的会被宠坏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那么,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长怕的到底是什么?这大部分理论来源于:哭声免疫法,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的,并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在1928年还写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身体力行的【孩子哭了不要抱】,孩子可以被当做机器一样进行训练。

这套方法也漂洋过海到了中国,并被不断包装和神话。

但是,1 岁内的宝宝还不会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哭泣和比划的行为,其实就是对自己内心需求的一种诉说。

等不到爸爸妈妈的回应,换来的始终只有漠视。一次又一次之后,宝宝又怎么能找到本应该拥有的归属感呢?

哭声免疫法似乎确实帮了整整一代美国妈妈省了事,孩子变“乖”了,听话了,但随后一大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他们不爱笑,不与人沟通,甚至长大成人后容易患上精神病、人格障碍等疾病。因此,后期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在 40 年后,英国心理学家哈利 ·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推翻。

之所以选择恒河猴,是因为它们有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他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的类似或相近。

哈洛把刚出生的婴猴放进笼中,做了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温暖、柔软的绒布做的,触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妈妈;另一个则是金属丝网做的,但挂着奶瓶提供食物。

如果按照华生的理论“孩子有奶便是娘,那么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食物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是,在连续 165 天的测试中,哈洛发现大部分的时间,小猴子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一吃饱,就又回到“绒布妈妈”怀里,它们受到惊吓时,也会立马紧紧地抱住绒布妈妈,慢慢安静下来。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随后,哈洛又做了“繁殖试验”和“摇摆试验”,最终以一个著名的实验《爱的本质》告诉人们:“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而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都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最终我们知道,他的三个孩子都得了抑郁症,大儿子三十多岁时自杀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施舍才能生活,甚至追溯到第三代,外孙女酗酒,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独立并不是“狠心”和“孤立”培训出来的,与之相反,细心呵护、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探索。

越是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有可能变得封闭、冷漠、孤僻。

所以,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一定要给予及时回应,尤其是半岁前的宝宝,他们还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只能靠哭来寻求安慰和帮助。

婴幼儿心理专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里这样描述:

“要学会用哭来控制父母,小宝宝必须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关系。”

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听到宝宝哭,我们可以去及时回应他,“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当妈后纠结的事情越来越多。

及时回应对宝宝以后的发育发展都更好

我们父母要学会对宝宝{察言观色},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再据此做出合理的反应。初为人父母,这很难!但是在你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接触、玩耍、猜测……会逐渐摸索出你和他之间的规则,也会越来越默契。

当他哭闹的时候,你也可以试试用语言安抚、轻轻拍拍他、给他换个尿裤等等,这些都取决于孩子当下的实际需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dward Tronick曾做过“静止脸实验”。这个实验是由一个1岁的宝宝和妈妈来完成的。

实验开始时,妈妈配合宝宝玩耍、互动,宝宝看起来也很开心。

但接下来,妈妈变成了静止脸,对宝宝的任何比划和动作都保持严肃冷静,没有反应。

当宝宝“反应过来”,他开始用手指向别处,

开始哭闹、抓狂,妈妈仍然维持原状,不予所动。

这期间,孩子的心跳加快,体内皮质醇(是一种体内压力激素)增加,而如果宝宝长期持续现在的崩溃状态,他的大脑关键部位细胞可能死亡。

但真实的实验要保证安全,所以短短两分钟后,停止实验,妈妈赶紧恢复正常去安慰宝宝。

因此,及时回应宝宝,才不会让你和孩子受到看不到的伤害,反而,也才能更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1)敏感而及时的回应,可以给宝宝建立安全感

马伊琍曾对大女儿进行“哭声免疫法”训练,这个错,直到现在,她还曾不止一次的后悔过。

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但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总会醒来,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后只好哭着再睡着……

这一定都是煎熬!

如果宝宝从出生起,每天循环无数遍经验就是:当我哭了,妈妈会很快赶到我身边,知道我想要的,喂我甜甜的奶、给我脱掉又冷又湿的尿布、轻柔的给我擦屁屁,用温柔的声音安慰我……

即使到了后来,他会忘记这些生命之初这些小事,但我想扔有一样最最宝贵的东西印刻在了他的脑回路中——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拥有了信任的孩子,如同扎根于土壤的植物,能繁茂的朝向蓝天和阳光生长,有与星辰对话的底气,也能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2)有安全感的宝宝,能更加勇于探索、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因为疫情,过完年一直在老家待着,等再回去,1岁2个月的沐沐才到邻居家找哥哥玩,记得刚去时,拉着我的手,自己不去玩玩具,只要我在,才拿上哥哥递上的小车车,用手转车轮,放在地上推……干啥都小心翼翼的样子。

而现在两个月过去了,我一开门,就跑出去自己串门子,哈哈~

只要妈妈在,就算去到新环境里,他觉得是安全的,可以试着走出去,也可以随时跑回妈妈怀里,在妈妈的鼓励下,再次奔跑。

慢慢的,等他长大,即使需要跟妈妈分别一段时间,他也会安心,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回来,这种安全感会让他自己尝试面对更广阔的未知世界和未知的人际关系。

(3)及时回应,可以减少宝宝的哭闹,增强宝宝人际沟通能力

心理学家M·安斯沃斯的经典研究发现,0-3个月时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宝宝,在8-12个月的时候反而哭的更少。

另外这些宝宝人际沟通方式也发展的相对更好:虽然他们还不会讲话,但会用脸部表情、身体语言、手势、牙牙儿语来和别人沟通,而不是总用哭声来倾诉一切不满。

当然,如果你曾经“放任孩子哭一会儿”,此刻也无需过分焦虑。

安全感的建立,并不是只有短短几个月的窗口期,而是一个很长的、慢慢发展的过程。

从现在开始,多倾听宝宝的需求,视情况用不同方式及时回应,或许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亲子连接会更加紧密。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哭闹,我们也要视情况对待。

当妈后纠结的事情越来越多。

宝宝睡眠时间哭闹,要不要及时响应?

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都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宝宝睡前也非常容易哭闹,而且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这样,这时候我们要如何及时回应他们呢?

其实,睡前哭闹(bedtime crying),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刻,宝宝在睡前都容易因为感到困意而烦躁并发出不耐烦的哭闹,这是孩子睡前的情绪释放,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度打扰,他们可能平静得越快。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Aletha Solter, Ph.D.,在著作《Tears and tantrums, what to do when babies and children cry》中的“Bedtime crying”章节中曾经这样描述:

“哭过了才能放松下来,才能入睡,对孩子来说挺常见的。晚间这种哭泣能够让孩子在睡觉之前释放一天积累的tensions。哭够的孩子往往能够入睡比较快,而且晚上睡得更好。”

——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陈忻译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也有提到:

“与清醒状态时的不同,太多反应会干扰宝宝的睡眠,破坏宝宝学会自己睡觉的努力,甚至慢慢演化成习惯性夜醒。请记住,你有一整个白天向宝宝表明你有多么爱他。从长远来看,鼓励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会让宝宝哭的更少。”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在睡前对哭闹的宝宝不闻不问,而是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他们的睡前情绪,稍微给他们一点自己尝试的时间。

如果他们仍然无法平静入睡,我们可以再用轻拍、讲话、说故事、哼歌或是抱起到平静再放下的方式来安抚孩子,直到他们安心入睡。

写在最后:

孩子哭,就要抱,给予他及时的回应!这会让他后期发育发展的更好:

敏感而及时的回应,可以给宝宝建立安全感;具有安全感的宝宝,能更加勇于探索、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及时回应,可以减少宝宝的哭闹,增强宝宝人际沟通能力。睡前哭闹可以先让他释放情绪,如不能平静入睡仍要给与回应,建立并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孩子哭,家长最闹心,但细细想,你全心带他能有几年,往后他会有自己的展现圈,我们能参与的会越来越少。

想起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是天赐予我们尤为珍贵的礼物,孩子的成长问题,也是在成全你为人父母的那种责任与担当,体验的痛与成长的快乐密不可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