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了凡四训》是哪四训?

《了凡四训》是哪四训?

时间:2023-10-01 06:21:23

相关推荐

《了凡四训》是哪四训?

《了凡四训》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袁了凡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孔先生,把他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里逐一应验。袁了凡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那何必再努力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云谷禅师向袁了凡讲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

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云谷禅师又拿出一本功过簿给袁了凡,让他每天有所反省,把自己做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最后,他教袁了凡念“准提咒”,说如果念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就会有强大的感应。

于是,袁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这本《了凡四训》,是他写给自己儿子的。在这本书里,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

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意,我们在佛教、儒家、基督教的典籍里,很容易找到类似说法。但是放在中国社会,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在世俗生活层面,袁了凡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矫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地做好事。他分辨何为善何为恶,又细细列了十种善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01 立命之学

云谷禅师问我:“一般的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成为觉悟者,是因为执着于各种妄念。你整整坐了三天三晚,不见你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呢?”

我回答:“有一个算命的孔先生,把我一生的得失荣辱,都已经算得清楚明白,我就算是要起妄想,也已经没有什么可想的了。”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以为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没想到你其实还是一个凡夫。”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禅师回答:“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我问:“难道可以逃脱命数吗?”

禅师回答:“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确实是古训。我们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生男生女可以生男生女,求长寿可以得长寿。说谎话是佛门大戒,各位佛菩萨说的,怎么会欺骗你?”

云谷禅师说:其实不仅仅是考功名这件事。世间享有千金财产(即大富)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世间享有百金财产(即中富)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财产的人;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不会有丝毫的错失。好像生孩子,你积下百世之德,一定有百世的子孙传承;你积下十世之德,就会有十世的子孙传承;你积下三世或二世之德,就会有三世或二世的子孙传承;没有后代的人,说明福德很薄。现在,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过失,那就要把你自己考不取功名、没有后代的原因,彻底扭转过来。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血肉之躯,落在命数里,就可以推算。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义理,那我们就可以超越命数,自己决定命运。《尚书》里的《太甲》说,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己造的罪业,一定活不了。《诗经》上说,一定要永远配合天命而行事,自己为自己积累福德。

云谷禅师又告诉我:“道家有一种说法,不会写的人,连鬼神都会笑话他。符的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心里没有杂念。拿笔写符的时候,要把一切杂七杂八的牵挂全部放下,一点点的胡思乱想都没有。就从这个不动念的时刻下笔,并放开写去,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一笔挥成,毫无顾虑,就能写出一张灵验的符。

孩子,还没有人算过你的命,不知道怎么样?

但是,不论怎么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

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

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

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

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

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孩子,从远的方面讲,要想着如何弘扬祖先的美好德行;近的方面,要想着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对外,要多想想如何急人之难;对内,要多想想如何防止自己心生邪念做坏事。

孩子,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性、拓宽学问,为什么呢?

只因“因循”两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改过之法

改正过失的方法,

第一,要有羞耻心。想想古时候的圣贤,和我一样同为七尺男儿,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圣贤流芳百世,而我却一事无成?沉溺于情欲,以为别人不知道而私下做一些不义的事,还没有愧疚之心,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

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非常重要。因为有羞耻心就可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或许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过的关键。

第二,要有敬畏心。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坏事,头顶的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一记录;重则让你遭遇各种祸害,轻则让你折损现世的福报,我们怎么可以不存敬畏之心呢?

不只如此。我们在私室独居的时候,神明也无处不在。即使百般遮盖,巧加掩饰,丑恶的心思也会暴露,可以欺骗自己但骗不了神明。而一旦被人识破,为人也就一钱不值了。我们怎么能不敬畏神明呢?

不只如此。一个人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即便犯了弥天大罪,都还有悔改的希望。古时候有的人一生作恶多端,临死时幡然悔悟,内心升起善念,也可以得到善终。强烈的悔改和善念,足以洗涤百年的罪恶。

打个比方,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所以,不论犯了什么过错,还是多久以前的事,只要下决心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世无常,生命非常脆弱,就像佛陀说的,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接不上,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所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而一旦觉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纵。如果生前不能改过,那么死后,之前所造的恶业,千百年都会成为一种恶名让你担负,就算你的子孙多么孝顺慈爱,也不能帮你洗涤恶名。

往深里看,若背负着恶业,必定遭受沉沦地狱的报应,就算是圣贤佛菩萨,也救不了。所以,能够没有敬畏心吗?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一般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不能进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畏难退缩。因此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里,应当迅速剔除;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有一点的迟疑,都可能丢掉性命。《易经》说得好,风雷相助,象征增益,君子因此看见善行就一心向往,有了过失就马上改正。

有了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必然一有过错就改,如同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即可融化,哪用担心不会消失?当然,人的过错,有的从事情本身去改,有的从道理上去改,有的从心性上去改,用的是不同的功夫,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以前杀生,现在不杀了;以前经常发脾气,现在不发了,这是从事情本身上去改正。从外部强制自己去改,改起来很困难,就算表面上改了,但病根还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却又引起那个问题,并不是究竟的解决之道。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改正错误之前,就先把其中的道理彻底弄明白了。

比如,对于杀生这个过错,会去思考:上天爱惜一切生灵,而所有的生灵都有求生的本能,杀了别的生命,来供我口腹之欲,我怎么能够心安呢?而且,我们在宰杀的时候,用刀割开身体,又用水煮油煎,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痛彻骨髓的痛苦。而我们自己呢,吃完这些肉食,哪怕山珍海味,吃过也就算了。蔬菜豆腐米饭,尽可充饥,何必残害别的生命,又折损自己的福德?又要想到,所有生灵都靠血气维持生命,或多或少包含着灵性,既有灵性,其实和我们就是一体的。即使这些生灵不能修成美好的品德,使它们懂得尊重,并与我们亲近,也不应该杀害它们,让它们心怀怨恨。一想到这些,就会对肉食感到伤心,难以下咽。

再比如,以前好发脾气,就要好好想想:别人固然做得不好,但别人做得不好,恰恰应该同情。如果违背情理相互争斗,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实在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发脾气的。又要想到天下没有自封的豪杰,也没有专门和人过不去的学问。做得不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感应还没有到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并不发怒,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毁谤满天飞,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大发脾气,费了很大的劲很多的心思去辩解、去澄清,其实是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愤怒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至于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好好想一想道理在哪里。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去改正,而且是彻底改正。

什么叫从心性层面或说是从心灵深处去改?不管什么过错,其实都是由心而来。如果我的心不起妄念,怎么会犯错误呢?我们不必对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种种不当行为一个一个去分析,去寻求戒除每一个行为的方法,而是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那么,邪恶的、不当的念头就不会来找你。好像太阳高高挂在天上,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就全部消失了。

这是专注于正念的精要。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发愿改正自己的过失,在明处,须有朋友不断督促提醒;在暗处,须有鬼神监督察看。要一心忏悔,昼夜不停,经过一周、两周,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定会有效果。

什么效果呢?有的人会觉得心旷神怡,有的人会觉得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有的人会突然在忙乱的事务里不再忙乱,而能从容不迫,有的人遇到仇人时也能以欢喜心对待,有的人梦见古代的圣贤都在帮助、接引自己,有的人梦见自己翱翔于浩瀚的宇宙,有的人会梦见自己到了西方净土,这种种殊胜的事情,都是因为改正了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要坚持不懈地不断精进。

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善与恶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拜见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讲究善恶报应,如同影子跟随身体。但是,现今某某做了不少善事,他的子孙却并不兴旺;某某做了不少恶事,却家族鼎盛。佛讲的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中峰和尚回答:“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往往会把善的当作了恶的,而把恶的当作了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大家听得有点云里雾里,问:“怎么会把善恶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让大家举几个他们认为善或恶的例子。

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有敬爱有礼就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

又有一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也未必。”

其他人又举了很多例子,但中峰和尚都说未必。大家就让他解释为什么,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这些情况,都应当自己细细考量。

什么是偏、正呢?

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吕文懿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稍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

又有坏心却做了好事。比如某某富豪,有一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就在街上抢夺粮食。富豪告状到县衙,县衙不予理会,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抢粮风潮。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动,就会酿成很大的社会动乱。

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譬如,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物,那么,就是做到了“三轮体空”,也做到了“一心清净”。如此的话,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我们做了善事,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总是想着要得到报答,那么,哪怕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这又是一种说法。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什么叫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看,很容易混淆,唯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像黑白那样截然不同。所以说,君子之所以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也有智慧和愚昧、贤能与不肖的分别,千差万别,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人类这个整体,难道不应该相互敬爱吗?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和众人的心相通,也就是和圣贤的心相通。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各得其所。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什么叫成人之美?一块藏有玉的石头,如果扔到了垃圾里,就成了砖烂瓦。如果把它精心雕琢,就成了贵重的玉器。所以,凡是见到人做善事,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极力成就他。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为他辩白诬陷毁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所以,在世俗社会,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又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做善事易失败,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鱼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浅滩里捕鱼。舜看到后,非常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潭深鱼多的地方相互谦让。当时,以舜的聪明智慧,难道不能说几句话来教导大家?但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他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好像有人在长夜里沉睡做梦,我们让他醒悟过来;又好像有人陷于烦恼的纠缠,我们给他一剂清凉剂让他跳出烦恼的泥潭。这样的恩惠最为博大。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意思是我们用言语可以劝解眼前的人,用书可以劝解后世百代的人。] 这和与人为善相比,似乎形迹露于外,但如果对症下药,也会有奇特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废除。

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什么叫救人危急?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总有困顿挫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赶快设法帮助他。或者陪他说说话,帮他舒缓心中的压抑。或者从其他方面救济他来缓解他的困苦。崔子说得好:“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所说的话啊!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乡之内,大到一县之内,凡是有利于大众的,都应该去兴建。或者开渠导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大家交通来往;或者施舍茶饭,以救济挨饿的穷人。只要有机会就劝导大家,一起协作兴修利民工程、事业,要不避嫌,不辞辛劳。

什么叫舍财作福?佛门的修行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不过就是一个“舍”字而已。通达的人,向内,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的东西,没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如果一下子做不到这一层,那么,可以先从布施财物做起。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自己的执念。

什么叫护持正法?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去恭敬赞颂天地之大德呢?怎么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成长呢?怎么挣脱世俗的束缚呢?怎么能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在游走呢?所以,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保护。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的恩德,尤其应当勉励。

什么叫敬重尊长?家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人要追求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恻隐之心。周代的礼法,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因此,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不应该只戒掉杀生,对于一切的存在物,都应当有所爱惜。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其实都有灵性。我们抽丝的时候要煮茧,锄草耕地的时候要杀死小虫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计其数,都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的心啊。

谦德之效

《周易》说,天道的规律是,盈满了,就会亏损;谦虚了,就会增益。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使之流向谦下。鬼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虚。人道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虚。所以,中的六爻都是吉利的。《尚书》说:“盈满必定招来亏损,谦虚必定获益。”我多次和大家一同参加考试,每次见到寒士即将发达的时候,一定显现出谦虚的光芒。

抬头三尺,定有神明。趋于吉祥也罢,避开凶险也罢,全在于自己。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心胸狭窄,自己把福泽挡在门外。何况,谦虚的人受教的机会也多,从而获益无穷,这实在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

古语说过:“有志于功名的人,一定会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者,一定会得到富贵。”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就会感动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是由自己造成的。

现在有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起初也许并没有真正的志向,只是一时的兴起。兴致来了,就去追求;兴致散了,也就作罢了。

孟子对齐王说:“大王如果真正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我认为读书人之于科举,也是一样。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有坚定不移的志向,那就一定能够获得功名。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