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令人痛心!草率的父母谁来买单?

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令人痛心!草率的父母谁来买单?

时间:2022-03-26 02:18:04

相关推荐

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令人痛心!草率的父母谁来买单?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目前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正呈快速上升趋势,生活在这一类家庭中的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无疑更加有理由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为此,我们在镇中心学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关于“单亲家庭学龄儿童”人格特征与家庭教育环境问题的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对象是本镇所有四、五、六年级的本地学生。

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603份,其中常规家庭儿童549份,古总数的91%;单亲家庭儿童54份,占总数的9%。之所以让四、五、六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参加,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单亲家庭儿童与常规家庭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并就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在比较中看单亲家庭学龄儿童的某些性格特征。

1、自我意识中所反映的心理特点

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往往首先从对自己与家庭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中反映出来,在常规家庭,73%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和自由”,17%”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和寂寞”,5%的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5%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过分关心”;而在单亲家庭孩子中,其比例则分别是46%、26%26%和2%。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儿童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感到较少得到关心甚至是“多余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常规家庭儿童,这一方面与家庭的特殊环境有关,其中有较大的真实成分,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单亲家庭儿童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上存更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又常常是由家庭不完整带来的自卑心理所致。

由于感到自己在许多方面比常规家庭儿童“缺少”、而又希望同样“拥有”,单亲家庭儿童比常规家庭儿童更多地关注别人的外在变化,如,当问及“如果班里有别的同学穿了一件新衣服”的反应时,选择“很快注意到,并也想让家长买件”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为12%,而选择同样答案的常规家庭儿童的比例只有4%。

自卑感往往是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的。

在“你愿意别人跟你开玩笑吗?”这一提问中,回答“愿意”的单亲家庭儿童比例比常规家庭儿童减少13%;而回答“不愿意”的单亲家庭儿童比例又比常规家庭儿童上升8%。

与此相联系,单亲家庭儿童在受到别人欺负时的反应,也比常规家庭儿童更激烈在“反抗”、“告诉老师”、“请求同学帮助”、“忍耐并寻找机会报复”这几种答案中,选择“反抗”的单亲家庭的比例要比常规家庭童高出13%。

此外,有嫉妒心理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也较常规家庭儿童为高。如,在“当你听到老师表扬别人时”这一栏中,回答“不服气”的,后者为10%,而前者则为15%。

单亲家庭儿童的这种自我意识和现实态度特点反映在幻想和自我期望方面,便表现为对尊重的需要和对力量的需要。在回答“我将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单亲家庭儿童对今后的职业和事业的选择,体现出两种倾向:

一种是科学家、文学家和教师,其比例总数(48%)高于常规家庭儿童10个百分点;

另一种是军人和警察,其比例(18%)高于常规家庭儿童8个百分点。无疑,前者因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在舆论上更多地受人尊敬,而后者则是勇者和强者的形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常规家庭儿童中有8%的人选择医生,而单亲家庭儿童却无一人选择,其中原因,可能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2、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调查中单亲家庭儿童的情绪、意志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

在问及“你夜里经常做恶梦吗”时,有20%的单亲家庭儿童回答“经常做”,这个比例高出常规家庭儿童5%。这说明单亲家庭儿童的紧张、焦虑和压抑情绪相对于常规家庭儿童来说更为普遍。

与此有一定联系的是,由于单亲家庭儿童潜意识中有较多的不安成分,因此,当他们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便有可能比常规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胆小或无名的恐惧。

如,我们在问题中设定了一个“如果你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情境常规家庭儿童中有12%回答“好玩”,54%回答“和平常一样”,34%回答“害怕”;而单亲家庭儿童相应的比例则分别是5%、53%、和42%。

二者比较,回答“害怕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显然高于常规家庭儿童。

此外,在渲泄压抑和苦闷情绪的方式上,单亲家庭儿童比常规家庭儿童更多地选择自我诉说。在问卷所设计的问题:“假如你经常写日记,原因是……”

在这一栏中,49%的单亲家庭儿童认为写日记的目的是“可以对自己说心里话”,而出于同样的目的写日记的常规家庭儿童的比例则减少13%。

从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儿童性格中有着更多的内向的或自我封闭的成分还应当看到的是,单亲家庭儿童的这种性格的内向性,也影响到他们的交友方式和交友能力。

在问到“你有几个最好的朋友”时,单亲家庭儿童回答“3个以上”的比例较常规家庭儿童少18%,而回答“1个”、“2-3个”和“没有”的总比例又较常规家庭儿童高出18%。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单亲家庭儿童在闲暇独处时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无聊的情绪,问卷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当家长不在家时,你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看电视”的占26%,回答“玩游戏机”的占11%,回答“找同学和朋友玩”的占21%,回答“看书或干自己感兴起的事”的占42%;而常规家庭儿童的相应比例则分别是13%、6%、17%64%、。

二者比较可以看出,单亲家庭儿童在闲暇独处时比常规家庭儿童更为普遍地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光。

在意志特征方面,由于单亲家庭儿童在平时受到的挫折相对多一些,因而他们的忍耐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比常规家庭儿童较强。

如,在问到“当别人欺负你的事情发生后”的反应时,“感到很气愤,但回家后不告诉家长”和“过后就忘,回家时跟平常一样”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比例80%,要比常规家庭儿童的比例高出15%。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预计家庭停缴与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找出具体的原因几乎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事实上,在上一部分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也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心理问题的某些成因下面,我们专门就间卷中设计的有关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一些提问,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在家庭气氛方面,单亲家庭儿童经常吵架的比例远较常规家庭为高。

当问到“你的父母经常吵架吗”时,单亲家庭儿童中回答“经常”的占24%6,回答“偶尔”的占44%,回答“从不”的占32%;而常规家庭儿童选择这几种答案的比例则分别是4%、55%、41%。

与此相联系,单亲家庭家长因不适当的理由而打孩子的情况,也较常规家庭多,当问到“假如家长打你”的原因时单亲家庭儿童回答“没有完成作业或作业有错”的占18%,回答“考试成绩达不到家长要求”的占34%,回答“做错事”的占14%0,回答“家长心情不好”的占14%,回答“家长之间闹矛盾”的为0,回答“从来不打”的占20%;而常规家庭儿童选择这向种答案的比例分别为11%、24%、37%、3%、2%、23%。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单亲家庭后两项的比例小于常规家庭,但从总的情况看,单亲家庭也相对缺少平等意识,如当问到“在家庭事务中家长是否征求你的意见”时,单亲家庭儿童回答“经常”的比例为33%,低于常规家庭儿童18%。

由于家庭中缺少平等的气氛,当单亲家庭儿童遇到心里有事时,愿意对家长诉说和交流的比例就明显低于常规家庭儿童(前者为23%,而后者为38%)。在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方面,单亲家庭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如,当问到“家长在家里常看哪类书”时,单亲家庭儿童中回答“消遣娱类”和“不看书”的占42%,这个比例高出常规家庭17%。当问到“家长晚上经常干什么”时,回答“打麻将”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单亲家庭儿童比例,也高于常规家庭儿童(前者8%,而后者4%)。

与此同时,单亲家庭家长在自己看电视时,也较少意识和顾及到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当问到“你家长晚上看电视的习惯”时,单亲家庭家长“看一会就关”的比例(27%)低于常规家庭家长8%;而“看到你睡觉时”的比例(34%)又高于常规家庭家长10%。

在对孩子表示关心的方式上,单亲家庭家长存在着某种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亦即更偏重于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而对孩子精神生活方面则较少关心。

如,在问到“当你要求玩玩具或衣物、零食时”的家长的态度时,单亲家庭儿童回答“很少满足”的比例(23%)要低于常规家庭儿童5%;而在间到“当你要求买图书或学习用品时”的家长的态度时,单亲家庭儿童回答“总是满足”的比例也略低于常规家庭儿童(前者为43%,后者为45%)。

又如,在问到“家长带你去过博物馆或科技馆、图书馆吗”时,单亲家庭儿童中回答“从来没有去过”的竟占26%,而常规家庭儿童中回答“从没去过”的只占7%。

这种忽视精神关心的倾向,反映到“家长对你在学校的情况是否经常询问”这一提问中,则是:单亲家庭儿童回答“每天询问”和“经常询问”的比例低于常规家庭儿童(前者总比例为59%,后者总比例为73%),而回答“较少询问”和从不询问”的比例又高于常规家庭儿童(前者总比例为41%,后者总比例为27%)。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儿童之所以较常规家庭儿童产生更为普遍的“成长的烦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显然与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因果联系。

因此,为了使孩子们更为健康地成长,单亲家庭的家长也应当多花费一些精力来考虑,如何更好地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家长们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2、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克制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减轻子的心理压力;

3、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生活;

4、增加平等意识,增进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体察、了解和沟通;

5、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身教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

(作者:烟 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