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西南民族文化节日 珍贵的民族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 西南民族文化节日 珍贵的民族节日

时间:2020-03-02 18:38:24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西南民族文化节日 珍贵的民族节日

本文乃作者梦梦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感觉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狂欢的人群兴致正酣,他们头戴假面具,打扮得奇形怪状,妇女们花枝招展,争奇斗妍,男人们有的肩背圆鼓,有的手拿小号、音叉,汇成化妆大游行的热流,游行队伍一边歌唱行进一边跳着热烈奔放的桑巴舞,专门的桑巴舞学校都组队表演、比赛。有的男人在腰间挂着木薯或木雕男性生殖器,纵情扭动着,跳跃着,向妇女们挑逗戏谑,对方则以更热烈的舞步和狂放不羁的动作回敬等等。

狂欢节

这是巴西狂欢节中随处可见的情形,在四天五夜的狂欢中,有些人“百无禁忌”,在这些人中一切都乱套了,平时约束人们的道德准则被抛到九霄云外,夫妻、恋人关系被打破,各自组成“露水夫妻",对方不得干涉。举国上下尽情狂欢,人们甚至奉行的竞是反叛现世礼制的远古群婚杂交野合习俗。节日过后,一切恢复往常,这种行为又会遭到舆论谴责或被视为违法。每年“狂欢节”期间,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常有因此引发的纠纷、命案,以致政府不得不出面干涉。

狂欢节

相传“狂欢节”源于古罗马农神节,人们为庆贺农事开始、预祝丰收而狂欢几天。按当时的家庭婚姻制度,尚有群婚残余,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大量的乱伦、杂婚内容,可为佐证。况且依据当时尚有影响的万物有灵观念和生殖崇拜意识,认为农作物丰歉似乎与人类的生殖繁衍有关,于是不免温习性自由的旧俗。

生殖崇拜观念可追溯到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现今意大利、德国的“狂欢节”不逊于巴西,此乃古俗的一脉相承,亦是人类潜在的性放纵意识的流露。化妆游行及面具,则是文明演进后掩饰放荡行为的遮羞布。

德国狂欢节

德国的“狂欢节”中的“女人节",像是母权向父权的挑战,妇女们常常表演夺权的喜剧,她们冲人市政大厅,坐上市长交椅;更有一件事令男人们担惊受怕,妇女们在街上专剪男人的领带,尤其是漂亮男人的领带或漂亮的领带,拿回家去钉在墙上欣赏取乐。男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无独有偶,老挝的泼水节和银盘龙节是青年男女狂欢的日子,泼水节时女子可任意向男人,泼水取乐,男人不能生气,而一到银盘龙节,男人们可开心了,想尽办法对女人恶作剧,让女孩子害羞。

狂欢节

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常见的“ 逆反”现象罢了。对偶婚取代群婚,父权制战胜母权制。但旧俗总不甘心,其潜在的影响不时顽固地表现着。这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心理积淀。人类总是背负着旧传统、旧礼俗迁回前行,并在有时暂时妥协让步的。世界各民族中此类“死灰复燃”的性观念和性风俗并不鲜见,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美国今日依然有各种“魔鬼教"、“新教”占据一隅,信奉鬼魂或巫术的极少数人仍实行群婚杂交。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分配实行原始共产主义,令不满现状、在高科技社会中精神苦闷的男女竞投奔而去,俯首帖耳,甚至集体殉教,如着名的美国“人民圣殿教”的集体自杀事件,蔚为文明社会的奇观。婚后“不落夫家”也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残存的婚姻、性爱习俗,实为原始母系社会遗风。一说是由于新娘留恋母家欲报养育之恩;一说是早婚不宜同居之故。实质则是“从妻居”转为“从夫居”过程中旧俗的抵抗和反复。

美国婚姻

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的部分哈尼族、彝族、布依族、壮族、畲族等,新中国成立前盛行此俗,新娘在婚礼后回娘家,一住几年甚至十几年,恢复做姑娘时的装束打扮和身份。因此,“不落夫家”习俗的深层含义实为新娘维护婚前性自由。土家族、哈尼族等的“哭嫁歌”,本质上也与哭别昔日自由的性爱生活有关,嫁到夫家后,便恪守贞操,不再参与男女欢会活动。在婚前社交自由而婚后必须极端保守的转折关头,吟唱“哭嫁歌”乃属自然。红河县哈尼族支系叶车人旧时曾允许新娘在出嫁当日白天同旧时的有情人话别,夜幕来临,由夫家来人接走,从此告别社交自由阶段。

哭嫁歌

小编总的来看,西南民族“仲春之会”的深层含义与上古汉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都有共同之处。西南民族男女交游节日的时间大多定在春季或“三月三”,与上古汉族“上巳节”(三月三)存在某种渊源关系。西南民族的现存“仲春之会”习俗可作汉族上古上巳节性风俗的佐证。这类节日,以其前述的三大特色立于中华民族节日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史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中国西南节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