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哈尼族和白族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哈尼族和白族

时间:2020-10-25 05:48:18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 哈尼族和白族

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们再谈谈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受节令的严格限制,冬春之交,人们挖田、耙田、整地,春季种植包谷、荞子、小麦、黄豆、棉花等旱地作物。而水田农活从春耕和育秧开始,春夏之交栽插,夏季薅秧、修田埂和进行旱地作物的中耕除草,秋天收获。围绕耕作节令形成的链式农耕祭祀、节日,形成哈尼族梯田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支系由梯田耕作需要而形成的链式农业祭祀,或围绕农业主题内核而包裹上祭祖,祭寨神、山神、火神、灾病神、风雨霜雪神等宗教内涵和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农闲娱乐等社会内涵而形成多重功能及复合主题的祭祀活动,后者正逐渐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节日转化,如十月年、六月节、祭寨神、开秧门等。

梯田农耕

哈尼族节日文化库有五个特征值得提出探讨:其一,所有祭祀活动或节日都围绕着梯田耕作,从开秧门到尝新米,形成农事活动的链环,秋收农闲后过“十月年", 中间农事告一段落则以过“六月节”加以调节,鲜明地体现着节日文化尚未从梯田农耕中分化出来,从根本上受制于梯田耕作的规律。其二,由于红河地区的哈尼族支系较多,有哈尼、豪尼等,从节日文化形态上亦体现了红河地区的哈尼族文化的内部差异性。

其三,原始神灵崇拜寄生于梯田农耕,形态保留得较完整,祭祀十分繁多,除祭祀谷神、地神、风雨雷神外,十分重视祭祖,视祖先为保护神,祭祖在多种祭祀、节日中作为辅助主题或背景主题出现。哈尼族所信奉的各种自然神灵均附着于农事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祭祀活动渗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尚未出现专门祭祀“天神”的祭典。六月节“苦扎扎”的来历倒有一则神话讲到天神阿培威嘴,也有种种祭天神威嘴的仪式,但并未成为六月节的唯一主题。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的原始崇拜与梯田农耕文化相杂糅,混为一体。

梯田农耕

其四,这一链式的农事祭祀、节日具有私附各种文化因子的功能。如婚恋习俗便依附于农事祭祀,这些集体场合成为男女青年交友谈情、歌舞娱乐的良机,生育礼仪也于此得到表演、传承。在这一系列农事祭祀、节日中,饮食、服饰等文化因子得以展示、延续和发展。这条链式节日系列,呈现为以梯田农耕为主线,串起祭祀活动这些珠子的文化链。其五,有的地方或支系崇奉的霜雪神、灾病神等,与今红河地区哈尼族居住山腰、梯田建于大山中部而非山巅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有明显差异。

辅以考察其原始崇拜的悠远历史以及梯田稻作和杂粮农作并非定居红河地区才产生,而有着更古老的历史可追溯,是否可推测类似祭雪神是哈尼族更为古远的自然崇拜的遗迹或文化记忆,而在进人哀牢山腹地的封闭地区后,得以留存。由此可提出哀牢山腹地封闭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具有保存哈尼族原始文化遗留物的重要作用。

农事祭祀

大理白族的农事节日典型地反映了农业文化积淀对农事节日升华的作用,现存的栽秧会、田家乐、尝新节,从节日习俗到观念意识,均已找不到神灵崇拜的踪影,而充满了人世间的欢乐和农事活动本身的紧张繁忙。

大理州洱源县凤羽的白族农民,每年栽插季节的集体互助活动和娱乐,形成了“栽秧会”。为了发挥集体的力量,争取早日栽插完毕,赶上节令,人们自愿组合,名为“秧赊”。由25 ~30人组成,选一人为赊首,又叫“秧官”。秧官负责领导集体栽插,扎彩秧旗,请人吹唢呐,组织乐队以及劳力调配,分派拔秧、挑秧、栽秧的人,安排各家栽插顺序;登记工数亩积;掌握进度,检查质量等,栽插完毕后,还要组织聚餐和“田家乐”表演等。

栽秧会

栽插时,秧旗插到哪里,乐队随从,秧就要栽到哪里,秧旗和栽秧的不能脱节。秧旗用两丈多高的杆子,顶端扎上升斗,象征丰收,中部悬挂红绸子镶白边的大三角旗,还拴着雉鸡尾、铜铃、彩带等。秧旗从开秧门之日起,就不离栽秧人群。吹唢呐伴奏,目的是调节栽秧节奏、速度。调子有《栽秧调》、《蜜蜂过江》、《大摆队伍》、《龙上天》、《闹山红》、《三天景》等,当调子吹得紧张时,只见栽秧的人争先恐后,应声起落,秧官掌握全盘,时而下到秧田里,与栽秧妇女逗乐打趣,栽秧人就用泥巴涂抹他,在一片嬉闹声中,紧张劳作的身心获得放松。栽秧的人们也因此乐而忘倦,干劲倍增。栽秧的白族青年男女都身着艳丽、洁白的民族服装,脚上缠着蓝布绑腿,伴着欢声笑语,一片片地顺利栽插完毕,栽秧的过程如过节一般热闹、欢乐。

秧旗

“田家乐”是栽秧会的主要活动。在栽秧完毕后,由参加“秧赊”的人杀猪宰羊,到本主庙聚餐,祈求丰收。然后抬着秧旗回到村中,进行“田家乐”表演。表演时,秧官头顶斗笠,眼戴墨镜,身穿长袍马褂,倒骑马上,动作滑稽,引导前行,接着是化妆成渔、樵、耕、读的角色和打霸王鞭的队伍,扮成渔、樵、耕、读的人各有唱词,都用白语,唱腔道白,唢呐伴奏,诙谐有趣。歌的内容,多采自民间传说、笑话,即兴编排,引得观众不断鼓掌喝彩。

其本意是劳逸结合,在紧张劳动之后,尽情娱乐。这些欢乐的内容,反映了白族人民开朗活泼、善于美化生活的民族性格,难怪许多白族人说:“我们白族是最爱玩、最会玩的民族。”从“栽秧会”和“田家乐”来看,白族的确深得娱乐身心之真谛,把最欢乐的时刻献给了最繁忙的栽插季节,也献给了万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和谷物。白族尝新节,也叫“吃新节”、“ 数谷穗节”,一般在农历八月中下旬。

田家乐

过节前一两天,各家穿戴一新的妇女们去稻田里采选丰盈、早熟的稻穗。有的妇女还把点着的信香插在田埂上。采选回来的新谷或晒干或烘干之后,在水碓或石白中春打,加工成新米。

尝新节这天,男女老幼欢聚一起,唱调子、看乡戏,年轻小伙弹龙头三弦,到田埂玩耍,约姑娘对调子。各家主妇在家操办酒席。太阳落山前,人们便端着酒肉,先到田里祭“田公地母”。然后回家祭“灶君老爷”和列祖列宗,让神灵和先人享祭后,主客共进晚餐。白族过尝新节没有固定日子,由各村看稻谷成熟早晚决定,因此,过尝新节时,人们喜欢把其他村的亲朋好友尤其是老人请到家,盛情款待,一同尝新。

参考资料《中国西南民族节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