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郑姓盛姓起名大全男孩子 姓郑的宝宝起名

郑姓盛姓起名大全男孩子 姓郑的宝宝起名

时间:2018-12-13 07:45:54

相关推荐

郑姓盛姓起名大全男孩子 姓郑的宝宝起名

郑国面临二王并立、群雄环伺虎视眈眈的险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郑国东迁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所面临的形势。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二王并立,群雄环伺、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镐京已被犬戎所破,虢公翰所拥立的周惠王在西虢国(今陕西宝鸡一带);而申侯、秦襄公、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所拥立的周平王在成周洛邑。其余各大诸侯国面对这种情况,一时难以确定到底该奉谁为天下共主,于是就干脆采取鸵鸟战术,暂时都不表明态度。

当时的周天子从实力上说,已经大势已去,但是周天子还有一重保障,那就是先祖周公制作的礼乐长期以来对诸侯精神上的约束力。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力量,它远不如武装力量的声音强大,偏偏很多诸侯就是渴望周天子对于他们已经实际占领的土地进行名义上的分封,和那同时颁赐的礼器,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才能真正跻身诸侯之列,师出有名而又肆无忌惮地开疆拓土。

郑国拥立的是周平王,此时的郑国国君郑武公是周平王的堂叔,除了自己郑国国君的身份外,还兼任着周天子的司徒。

郑国位处中原,邻国众多,除了西边紧邻的周天子,交往比较频繁的邻国主要还有北面的卫国、东面的宋国、南面的陈国和蔡国。除了这一众较小的邻国,活跃在当时历史舞台的强国是秦国、楚国、齐国和晋国,其中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距离郑国稍远,中间有一定的缓冲地带。而西北的晋国和南面的楚国则直接对郑国形成夹击之势。最终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而郑国就灭于三家之一的韩。

卫国和郑国同属于姬姓诸侯国,卫国的国祚非常之长,有九百多年,传位41君,在为数众多的姬姓诸侯国中,一直生存到最后,直到秦二世时才算彻底灭亡。平王东迁时,卫武公在位,是护送平王东迁的有功诸侯之一,因此卫国和郑国的关系有三重:同为姬姓诸侯的血缘关系、边境相邻的地缘关系、同属周平王阵线的盟友关系。这三重关系的存在,尤其是紧密的地缘关系,导致一国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另一国无论是否情愿,总是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卫武公的上位,并不是正统的受位,乃是在父亲的墓前逼杀了即位刚刚一年的哥哥卫共伯,然后自立为君的。虽然他是踩着国君及兄长的鲜血登上国君之位,但是他勤劳国是,励精图治,他的治下国泰民安,深受万民爱戴,那首著名的《卫风·淇奥》就是为歌颂他而作。他上位的时候,是伯爵,因他拥立平王有功,当他薨逝时,留下的爵位是公爵。

郑国东面的宋国源于商朝,立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纣王的儿子武庚之乱后,周公旦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微子启于商丘,地位尊崇,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立国就是公爵国,享国八百多年。平王东迁之时,宋戴公在位。他仁义爱民,克己奉公,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宋国日益强盛。但他谦逊忍让,从不与诸侯发生征战。可惜随着他的薨逝,宋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诸侯征战之中。

郑国南面的陈国,其地位也非常特殊。是帝舜的后裔,妫姓诸侯国,因此和宋国一样同为三恪之一。不过陈国夹在郑国和楚国之间,存在感不高,属于一直在寻求依附的小国。曾在郑楚、晋楚和吴楚之间不断摇摆,最终楚国成了陈国的终极噩梦。

郑国南面的另一个邻国蔡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平王东迁时,蔡釐侯在位。不久后,蔡釐侯薨逝,其子蔡共侯使蔡国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但是随着蔡共侯的薨逝,蔡国又离楚国太近、离天堂太远,楚国几乎成了蔡国后来历任国君的梦魇。

除了以上交往比较密切的邻国小邦,现在让我们看看东西南北四大强国。

西边,秦国的起点有点低,是周天子派去西边防御西戎的戍边人。但是英雄不问出处,秦襄公因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刚刚被封为诸侯,由此秦国正式作为周朝的诸侯国登上历史舞台,秦穆公后来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北边晋国,晋文侯不仅辅佐周平王东迁,不久后还诛杀了虢公翰在陕西虢地所立的周惠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使周平王成为唯一一个名正言顺的周天子,因而深受周平王青睐和倚重。他后裔晋文公重耳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东边是齐国,平王东迁时齐庄公在位,他执政六十四年,长期在位至关重要,稳定的时局使齐国逐渐强盛,而他的孙子,就是春秋五霸最盛之齐桓公。

南边是楚国,平王东迁时,楚国是楚若敖在位,此后楚国一路走强,终于迎来了楚庄王称霸春秋。

这四方霸主称霸春秋的时间点不同,由早至晚依次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且慢,春秋不是五霸吗?另一霸归属谁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没达成一致,最后一位霸主到底花落谁家成为一件有争议的事情,榜上有名的候选人是宋襄公、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郑武公之子、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郑庄公。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竹书纪年,清华简

献上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河洛摄于新郑。

【郑成功父子就是台湾的民间信仰:王爷?】

近年来,经过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赞成台湾著名史学家连雅堂的看法,认为代天巡狩神王爷信仰,系台湾民间在清廷高压统治下,仿花蕊夫人祀孟昶的办法,将郑成功改姓换名,诡称为王爷加以祠祀,王爷便是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其孙郑克等。

台南永康乡的一座供奉“王爷”的二王庙发现二幅对联。一幅是该庙正门对联:“郑神秉孤忠诰气磅礴留万古,府民留正义莫教胜议论英雄。”另一幅是神龛对联:“二座奉明臣,神恩浩荡覃台岛;王衷怀汉族,庙貌堂皇镇永康。”

从这两幅联的内容看,所祀二王,可以确定为郑成功父子,学者们还进一步指出,二王一词,在台湾史上指武、文二王,即郑成功父子二人。(图一:这二王就是郑氏父子?)

其词起源于郑经逝世后,郑克塽拜表请溢成功为武王,郑经为文王。

台湾王爷庙会有着名的迎王祭典,尤其盛于南台湾,著名的有南鲲鯓代天府、新竹池和宫、龙井福顺宫、佳里金唐殿、南雄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马鸣山镇安宫、西港庆安宫、东港东隆宫等。

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一、蔡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二、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三、卓文君,汉代才女,与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四、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当时的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

“反清复明”可能是除了满人,剩下的人都想实现的事,毕竟满清不得人心。反清复明指明朝灭亡后,清初至乾隆初期一系列为恢复明朝或汉人国家而推翻清朝的活动,其中以顺治至康熙中期一段时间最为激烈和鼎盛。

自从清兵入关之后,明朝的遗臣拥立一些宗室建立一系列的小朝廷,史称南明。但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

1648年,最后一位南明皇帝永历帝遣出使罗马教廷,请求教宗出兵协助抗击满清。但十年之后教宗的回书才被卜弥格带到交趾(安南),此时南明政权已经覆灭。

南明灭亡后,不少遗臣不愿臣服于满清,流亡海外。例如朱舜水流亡日本,杨彦迪、陈上川、鄚玖流亡安南与高棉。中国出现了天地会、哥老会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会社。

郑氏王朝是一个郑成功家族三世在台湾建立的政权。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时,曾吸纳大量明朝的遗臣为自己的下属,并且坚守藩国与藩王身份,沿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昭宗的永历年号,以维持形式上与早已灭亡的明朝之间的宗藩关系。

由于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的缘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间,郑成功及郑经曾经先后十次遣使赴日本,请求日本江户幕府出兵增援,史称“日本乞师”。但江户幕府当时秉承锁国的政策,因此没有接受这个请求。1674年,郑经西征响应参与三藩之役。

郑经在位中末期,东宁和朝鲜一样,逐渐放弃反清复明,而走向反满复汉的模式,提出希望能够成为清朝藩属国的要求,双方并有过多次谈判,但最终失败。

朝鲜王朝原为明朝藩属,16萨尔浒之战中曾派遣军队支援明朝抗击满清。后在1627年的丁卯胡乱和1636年的丙子胡乱中受到满清的侵略,最终在1637年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与明朝断绝了关系并承认为满清的藩属。

朝鲜朝廷将此城下之盟视为国耻,包括王室在内的朝鲜贵族大多反清。朝鲜孝宗即位后,立即筹划北伐,任命李浣为大将,训练军队,改筑城池。此外从漂泊到济州岛的外国船只那里购买新式武器,登用宋时烈、宋浚吉等人扩充军备。准备响应三藩之乱、明郑等反清复明势力。

然而此计划因朝鲜财政的困难而被一再推迟。最终中国国内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孝宗的计划也被清朝朝廷得知,先后六次遣使调查和警告。1659年,孝宗抱憾而终,此计划最终流产。

清朝建立后,明朝遗臣纷纷逃往东南亚各国避难,并谋匡复旧朝;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的郑成功也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清朝对抗,天地会与小刀会等主张反清复明的组织也积极活动。台湾被清军攻陷后,遗民志士相率逃往南洋各地,继续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

反清复明是部分被视为邪教的民间教派例如闻香教等的政治态度,表明对朝廷的不合作立场,然而相关教派著重的并不是统治者的身份,而是为了取代现行统治者,在明清战争时期闻香教极力“联清反明”,后来清朝由盛转衰,闻香教便借用朱明为自己开道,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发动暴乱。

此外,在理教与义和团早期即以反清复明为主旨招揽信徒。

清朝晚期,“反清复明”不可避免地被与革命党人的排满主张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极力主张推翻满洲人统治,恢复建立汉人政权。以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自己的反清革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抗元起义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提并论,视朱、洪二人为民族革命的两大先驱。

革命党人利用各种排满口号激发汉族群众的反清情绪,并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唤醒民众对满清的仇恨。很多满人,甚至于操北方口音的汉人都遭到革命党的杀戮,孙文本人也在清帝逊位后亲往祭拜明孝陵,以示“驱除鞑虏”的胜利,这使得本应是以反帝制为主要目标的辛亥革命很大程度上成了排满革命。

日本德川幕府差点被康熙的展海令搞得金融危机和经济崩溃,康熙废除了持续长达两百余年的禁海政策,并颁布“展海令”,鼓励商人们出海经商,不仅扩充了国库,而且还拓展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这一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

这“展海令”的颁布,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攻克台湾、灭掉郑氏集团之后,康熙皇帝了解到对外贸易的众多好处,于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 ,颁布了《展海令》 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而当时的日本其实也是处在“闭关锁国”期间,日本是在公元1635年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明确禁止日本人出国、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国,并规定于外国的贸易关系仅允许在长崎进行,而且对象仅限于清朝和荷兰。在起初,由于清朝和日本都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双方的交易量极少,基本仅限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但是在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颁布“展海令”后,很多有胆识的商人意识到此举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量民间资本涌入造船厂,刺激了荒废两百余年的造船业,大量海船携带着清朝的商品出现在周边的海洋之上,而日本则是首当其冲。

据记载,在公元1688年时,赴日唐船达117艘,而该返回清朝而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22艘。一时间奔赴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甚至有的清朝商人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当时的日本市场受到清朝商品的强势冲击,经济动荡,甚至出现了不稳的情况。德川幕府有鉴于此,特地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清朝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当时德川幕府也是无可奈何,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小小的日本市场又怎能承受住种类繁多且物美价廉的清朝商品的冲击?估计很快就会经济崩溃,德川幕府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六千万两白银对当时清朝巨大的海外贸易需求量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所以很快就饱和了,去的晚的商船只得原路返回。但这六千万两白银的交易额仍然是当时的日本无法承受的,即便日本做出了限令,奔赴日本想要发财的清朝商人仍然前赴后继;故而在公元1698年的时候,德川幕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80艘。在之后,在公元17时,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制每年赴日的清朝唐船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者锐减。

其实德川幕府也是无奈,如果不限制的话,估计不用清朝军队打过来,日本就已经沦陷了,这就是贸易战的恐怖之处。而当时清朝对外贸易的对象不仅仅是日本,还有东南亚各国,甚至有的商人走得更远;要知道,当时的欧洲都承受不住清朝商品的冲击,所以后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差,才倾销鸦片的,当时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海外掠夺的财富,大部分都用在了购买清朝商品上。

#清远头条# #美食# 《民生大事之 龙塘鱼冻的传承》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同一个春节

大江南北的年夜饭却不尽相同

每一个地方

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年味

在清远市清城区这一道独特年味当属龙塘鱼冻

@娱了己乐了人 有幸多年前吃过龙塘郑氏家族朋友做的鱼冻,现在也每年有朋友制作好送我一些过年吃。酸酸的,嚼起来酸苗爽脆可口,特别解腻,每次我都吃得停不下来,[舔屏][舔屏][舔屏]真的是很特别 很好吃,我特别喜欢。

下面为大家找到了介绍制作鱼冻一般分为选料、腌制、煎鱼、压制几个步骤:

新鲜蒜苗洗净,折取中段,将其分为蒜头,蒜身与蒜尾,用盆子分别装好晾干;鳊鱼去除鱼鳞与内脏,切块后放入食盐腌制2-3小时。

锅中倒入大量的油,将腌制好的鱼肉放入锅中,大火炸至两面金黄。倒入白醋,煮开后盛出备用。

抓一把陈皮爆香,加入蒜头与盐进行翻炒,三四成熟时加入蒜中段继续煸炒,随后加入煎好的鱼肉,倒入白醋,鱼肉的嫩白与蒜段的翠绿在郑国庆的搅拌下显得尤为诱人。

白醋的加入,为这道菜注入了独特灵魂,溢满厨房的醋香与蒜香味让人口舌生津、味蕾大开,也溢满着郑国庆心中对鱼冻的独特情怀。

烹饪完成的鱼冻用瓷盆盛出,冷却放置两天,龙塘鱼冻便大功告成。

从初一到十五,这就是安定村民家家户户的独特年味。

相传,龙塘定安郑氏祖先迁徙过程历尽艰辛,其中最艰苦的是一段水路,物资极其匮乏,只能靠捕捞一点鱼虾果腹。

隆冬季节,捕鱼越来越难。有一天,一位长者用船上仅剩的几条鱼,熬制成一大锅鱼羹,让族人们分食。然而,大家都深知其珍贵,只是浅尝辄止。天寒地冻,这锅鱼羹很快就结成了晶莹剔透的鱼冻,几个少年难耐饥饿忍不住偷吃,却发觉这冰冷的鱼冻比热羹汤还要美味!于是,他们将这个意外发现告诉长者,船上的族人们就靠着这一大锅鱼冻熬过了最艰难的航程,最终平安上岸。

鱼冻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希望没有吃过的朋友 有机会一定要试试这个传承多年的特色美食鱼冻 或者照着学做一下 保证你会爱上它[大笑][大笑]

公元687年,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男宠张昌宗暗送秋波,不料被年老的武则天逮到。武则天怒吼上官婉儿:“我的男人你也敢动,谁给你狗胆!”说完抓起玉簪刺向上官婉儿,她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

说起上官婉儿,她也是可怜人儿!

上官婉儿出生官宦世家,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

664年,她的祖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废武后的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上官仪遇害时,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打入掖庭,充为官婢。

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作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十四岁时的上官婉儿,尽管混迹于内廷的卑微奴婢中,却已经出落成一个貌美如花、才华出众的女子。

这一年,武则天召见了她,让她当场作诗。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上官婉儿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制诰,后又封上官婉儿为唐高宗的才人,实为她的秘书。

原本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上官婉儿在污垢中待太久了,武则天这一系列举动,轻而易举就化解了她心中的怨恨,她心甘情愿为武则天做事。

后来武则天称帝,诏敕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上官婉儿也凭着优异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得到武则天的肯定。

公元687年,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男宠张昌宗越走越近,两人曾多次暗送秋波,不料被年老的武则天逮到。

武则天震怒,她大骂上官婉儿:“我的男人你也敢动,简直找死!”说完抓起玉簪刺向上官婉儿,她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

上官婉儿一边磕头认罪,一边再三表示自己不敢。武则天看着血流满面的上官婉儿,终究没有将其杀害,冷落了她好长一段时间。

为了掩饰伤口,上官婉儿费尽心思,她用朱砂笔在眉心处描出美艳的梅花图案,不仅遮盖了疤痕,还显得面貌更加的妩媚动人。

自此之后,唐朝宫廷内的妃嫔、宫女,以及达官贵人的女眷争相效仿,纷纷用胭脂在额头点花瓣,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美其名曰“红梅妆”。

经此一事,上官婉儿再也不敢大意,更加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武则天。武则天慢慢也放下芥蒂,又重新启用她。

696年,武则天让上官婉儿处理官员的奏表,参决政务,上官婉儿权势日盛。军国谋略,杀生大权,大多取决于上官婉儿。

这个时候的上官婉儿,虽然没有宰相的职位,但却有“巾帼宰相”之名。

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

之后,唐中宗复辟,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上官婉儿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在这期间,上官婉儿劝皇帝设置昭文馆,广召当朝饱学之士,赐宴游乐,赋诗唱和。

她也建议唐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她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后来,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依附太平公主。

7,唐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害,朝政大权尽落韦皇后之手。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此时,上官婉儿也因太平公主抢走男宠崔湜,两人产生隔阂,她也慢慢倒向韦后的势力。

不久之后,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掉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

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拿着与太平公主共拟的遗诏求李隆基开恩。

然而,李隆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狠心杀了上官婉儿。

【紫梵情感】

上官婉儿是唐朝宫中的传奇女子,虽然名为宫妃,却住在宫廷之外,履行“秘书”的义务。

求全责备者谓其毫无节操气节,心地宽容者悲悯其坎坷身世,惜才爱才者叹其空富才华,却落得个被杀的境地。

但无论如何,上官婉儿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宰相”,开启了大唐盛世诗歌高峰的前奏,她的功劳无可抹杀。

巾帼不让须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才女,现代中国的才女数不胜数。

班昭(约49年—约1),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昭是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世叔,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哥哥遗志,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汉书》遂成。

班昭善赋颂,有7篇作品传世,《东征赋》和《女诫》影响很大。她是参与“二十四史”编撰的唯一女作家,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蔡文姬(约174-约239年),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末年才女。

父亲蔡邕是大文学家,博学多才,文学、数理、音律、天文、历算、谶纬、三坟、五典,无所不精,在洛阳俨然是文坛旗手。

蔡文姬自幼博学能文,善诗赋,有辩才,懂音律,14岁时诗书礼乐无不通晓。

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她被掳到南匈奴,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饱尝背井离乡和异族异俗之苦,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重金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7),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唐代才女。

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获罪被杀后,婉儿随母郑氏被发配入宫廷内为奴。

公元677年,久闻上官婉儿聪慧明达的武则天召见她,当场命题,令她依题做文。14岁的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说“此女绝非凡骨”,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命其掌管宫中诏命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当时的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7,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之变,她与韦后同时被杀。所留作品编成文集20卷(今已佚失),唐睿宗景云年间,复封为昭容,谥号“惠文”。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著有《词论》。所作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石评梅(1902年—1928年),山西省平定县人,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19,石评梅从太原女师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19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她曾经在《语丝》《文学旬刊》《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众多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游记、小说和剧本。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民国四才女”之一。1928年9月病逝。

萧红(19—194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近现代女作家,有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之誉。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1942年1月病故于香港。

三《易》乃周代之筮书!

金栋按:三《易》,指古代的三部《易》书(占筮书,算卦的书),即《连山》《归藏》《周易》。传统观点认为,《连山》是夏易,《归藏》是殷易,《周易》是周易。然据今人所考,三《易》应是周代之筮书!

东汉大儒郑玄注《周礼》引杜子春云,《连山》是伏羲《易》,《归藏》是黄帝《易》。而其《易赞 易论》则认为,夏代是《连山易》,殷商是《归藏易》,周代是《周易》。并认为所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因为《连山易》之首卦为“艮”卦,艮为山,山上山下,“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名《连山》;《归藏易》之首卦为“坤”,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名《归藏》;《周易》之首卦为“乾”,“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名《周易》。郑玄取“周代”、“《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合释《周易》之“周”。后人多从其说。但孔颖达《周易正义》据“《世谱》等群书”认为,《连山》是神农《易》,《归藏》是黄帝《易》。可见,杜子春、郑玄、孔颖达对《连山》《归藏》之时代,岐说不一。殊不知,其说皆非如此!如

程水金说:“‘三代易说’的始作俑者,实为杜子春。其后经由师门授受,不断修正与补充,至东汉后期,‘夏、商、周三代之易’随古文经学之盛而大行于世。郑玄注《易》注《礼》,作《易赞》《易论》……又引杜子春说,实杂拌经今古文学而两存其说,樊然淆乱,学者无所适从。……无论杜子春说,还是‘近师’所传,皆无所据,郑氏难以折中,不过因袭众家之说而已。‘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不可信据。”(《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

据汉·桓谭《新论·正经篇》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但是伏羲、神农时代,连文字都没有,怎么会有八万言之《连山易》?传说黄帝时代,令史官仓颉始创“书契”(许慎《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而据史料,中国的成熟文字目前所见最早者是殷商时期之甲骨文,如此说来,黄帝时代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之《归藏易》?所以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说:“伏羲、神农时未有文字,黄帝时书契初造,安得有此?即以属之夏、殷岂有《夏易》文字反二十倍于殷之理?……可决其非羲、农、黄帝之书矣。”

章秋农《周易占筮学》亦说:“即夏以艮卦为首,商以坤卦为首,周以乾卦为首。其实商代无八卦及筮法之兴(按:引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余永梁语),更不要说夏代了。”

即便将《连山》归于夏《易》、《归藏》归于殷《易》,以出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为证,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殷商的《归藏易》、又怎么会有八万言夏代的《连山易》?!

据易学史料,《连山》《归藏》皆轶,今传《归藏》有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本》辑本,但有人疑为伪作。然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有一种筮占书,经相关专家学者整理研究,认为与轶失之《归藏》轶文一致,可知《归藏》确有很早之渊源,并非伪书。

对于“三易”的关系,

(1)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说:

“《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即三易是大体同时代(并存)之《易》书。

(2)李学勤《周易溯源》说:

“春秋时在《周易》之外另有其他筮法,这从《周礼》来看当即《连山》《归藏》,应属可信……在周代,二易仍和《周易》并行。”

(3)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从现有的关于筮卦符号的考古材料可知,筮占的方法大抵在商末周初才普遍兴盛起来,其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是由于周民族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所致。《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只要不把作《易》者坐实为周文王,则筮占之兴,‘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既然筮法尚犹勃兴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所谓‘夏、商之易’便不攻自破。……

“《连山》《归藏》与《周易》,是同时并存的三种不同的‘筮占’,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易筮’流派;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卦序的排列上。……它们都是周代的筮书。”

三《易》乃周代之筮书,传世典籍之依据见于《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簭(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经典明白无误地说三《易》之法,乃周代大卜、筮人等所掌也!然观古今治《易》者,虽反复辗转考释,而终远离其本义,憾事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