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我市5个村入选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我市5个村入选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时间:2024-03-17 05:23:54

相关推荐

我市5个村入选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日前,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第七批(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45个)和一般村(200个)。其中,我市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各有一个村入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并下达了7个一般村建设任务。

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将获得财政补助,其中一类县市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的补助标准为每村700万元,二类县市补助标准为500万元;一般村则给予30万元到50万元左右的补助。

第七批(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省补助资金将于底提前下达部分专项资金预算,各地要及时将省补助资金落实到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项目,并尽快整合落实好地方扶持资金。

一起随小布去逛逛温州的这些村落吧~

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屿北村位于楠溪江风景旅游名胜区岩坦景区,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东邻东岙村,南眺岩坦镇政府所在地岩坦村,西隔223省道、岩坦溪,北靠金山,因村南坐落屿山而得名屿北。据宗谱记载,屿北村建村始于唐代,原为徐氏聚居地。南宋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汪应龙两兄弟为避秦桧奸党迫害,“一薰一莸,香履抵温”。

屿北村周围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等五山簇拥,村庄规划严整,布局合理,从村北开凿水沟,引水入寨,整座村寨形状宛若石莲花。汪氏先祖采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来选址布局。

环村有9座寨门,2道寨墙和一条护寨河,7座大小桥梁。村内过去有7座宗祠,其中尤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的尚书祠(汪氏大宗祠)最为著名。还有30多座古宅,40余座四合院大屋,每座院子都有一个典雅的“堂”名。每个“堂”又都是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坊。整个村落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屿北村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村,有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创始人谢文锦从事革命工作的娴存堂、中共瓯北中心县委旧址钟寿堂、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等名胜古迹。

,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为打造“楠溪状元村——屿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项目”,6月,永嘉县与上海世贸控股集团签订屿北古村整体开发协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130亩,总投资约20亿元。以“大建大美”为抓手,提出“以新村换旧村”思路,对5.1万平方米屿北古村整体置换到新区进行保护与利用,开创了全省“整村置换”开发模式的先河。4月15日,上海世贸控股集团和岩坦镇屿北村就具体项目进行签约,标志着屿北古村文化旅游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武阳村位于南田镇西北面6公里,海拔730米的高山平台上,总面积11091亩,是明朝帝师刘伯温故里,刘伯温是浙江省第一位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历史文化名人,文成县县名就是取自刘伯温谥号。

武阳原名“雾洋”,因为山间仙雾缭绕而得名,宋武僖王刘光世子尧仁,自临安徙居丽水竹洲,尧仁子集欲卜迁,即刘基四世祖刘集,后因人们口音的变化改名武阳。清代戏曲作家韩锡胙入武阳村惊叹曰:“飞鸟悬崖疑蜀道,鸣鸡深处有桃园。云头水漱云千叠,雾脚风生雨一村。”

村中文化底蕴深厚,古色古香。村内现存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武阳堂、明朝帝师刘伯温故居遗址、刘基求学及出山之路岭根岭、刘基祖父之墓天葬坟等历史古迹,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刘基所留下的“崇文尚智,怀仁修德”的家风家训依旧被后世推崇传唱。村中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所举办“太公祭”活动,更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清街村

平阳县青街畲族乡青街村位于平阳县西南部山区,距温州市区85公里,离县城昆阳镇36公里。全村共有户籍339户,人口1652人。青街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50多年历更),地域文化特征显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建筑空间即境的有机融合突显了青街村传统乡村聚落的特色。全村现有8处省、县文保单位和多处历史风貌建筑,拥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佛他漆器”等项目。整村布局走向具有浓郁的明清乡间古韵和淅闲风土民情,彰显了青街村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是实施平阳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细胞工程,是发展当地乡村休闲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为切实保护正在逐渐遭受破坏的历史文化环境,开始,青街畲族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工程,通过保“点”控“面”,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复原、保护和整治,梳理原有街巷村落文脉,改善基础设施,将青信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环境实施整体保护,达到保护青街历史文化村落整体环境目的。青街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一般村、市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重点村。从至的三年时间来,青街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通过实施古建维修、古道复原、环境修复等项目建设,实施规划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近800万元,12月顺利通过省级考核组验收。

目前,浙南西部山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初现,历中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项目在保护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青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意义深远,青街畲族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在保护和利用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古色、古香、古韵”的历史文化村落。

苍南县马站镇金城村

金城村位于浙江省沿海最南端的苍南县南部,地处浙闽交界,面积约17公顷,人口1796人。该村拥有一座国内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名城——蒲壮所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蒲壮所城中轴线以东为金城村,以西为龙门村,该村占蒲壮所城面积1/2强,村民98%聚集在城里生活。城墙高一丈五尺,趾阔一丈三尺,设东、南、西三座瓮城,敌台六座,城碟六百十一口。城内设有营房、文武衙门、窝铺、马房、军火库、铁械局、粮仓等,城内有护城河、吊桥、校场、烽火台、营房等。

该村文物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方言独特、民俗独特,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影视媒体等前来考察研究和拍摄。

1996年,金城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五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

上交垟古村落是曾氏家族聚居村落。曾氏祖居福建同安,在清嘉庆年间迁徙到此。200多年间,子孙支派繁衍,男耕女织,创造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在长期安居乐业的环境下,曾氏一族亦是人才辈出:有举人一名,贡生七名。难能可贵的是,曾氏先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村落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当地古建筑沿袭福建土筑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氏土楼和水城厝。

曾氏土楼是一座典型的方型土楼,围墙高大,大门厚实,总占地面积约635平方米。围墙下层用块石彻成,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围墙内部用柱子与梁木形成二层建筑框架。四个层角均有楼梯上楼,二楼四面回廊相通,当地人也称之为“四面厅”,四面的建筑围成了中央的天井。 4月,上交洋曾氏土楼被列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5月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交垟村获得浙江省传统村落称号。

水城厝位于土楼西面,环绕曾氏家庙而建,呈围墙式。原有建筑三十多间,家庙的左右两边原本有民居建筑,是曾氏的祖屋。水城厝与家庙间为半月形的水塘,在家庙门楼东西各有两条土石堤路贯通水塘。站在远处看去,在水城厝包围下的曾氏村落就像一座小城池,只要将唯一的一座大门一闭,俨然可据关自守,隐隐显示出曾氏家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浙江发布、市委农办、相关县(市、区)委宣传部

编辑/版式:屠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