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洛阳: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洛阳: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时间:2019-05-28 23:57:39

相关推荐

洛阳: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文 ▏河南日报 田宜龙

本报通讯员 刘梦刚 王雪娜 路毅

文旅融合谱新篇

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五大都城遗址汇聚于此——十三朝古都洛阳,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文化名城;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旅游名城。

“满眼生机转化均,天工人巧日争新。”改革、开放、创新,40年只争朝夕,古都洛阳焕发新生机,“河洛文化”的“招牌”越发鲜亮,“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深入人心……

近年来,洛阳,因花而名,因花而兴。一朵花开启一场盛会,一朵花成就一座城市。

一个古今辉映、现代工业与古都文化交融的城市,正大步迈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书写着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

洛阳兴洛湖公园秋色如画,诗意盎然 曾宪平摄

理念引领 打造旅游名城新名片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省第十次党代会赋予洛阳的战略定位之一。

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隋唐洛阳城遗址整体保护,专门设立大遗址保护展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要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由“老三篇”向“新三篇”、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着力打造洛阳文化旅游“升级版”。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明确提出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并将其列入“9+2”工作布局这一洛阳“十三五”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进入“十三五”以来,洛阳市用抓文化的理念抓旅游、用抓旅游的方法抓文化,着力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全域旅游,为节会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路越发清晰!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提升品牌,强化支撑,推进融合,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促进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提升、大发展。

精谋实干,功不唐捐。5家5A级景区、18家4A级景区、18家3A级景区,“中国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城市TOP10”“国际知名休闲旅游胜地”……一个个高辨识度的荣誉,是给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日益提升的洛阳最好的注脚。

首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暨洛阳河洛文化节开幕 王以震摄

文旅融合 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

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从单纯观光到全域旅游,从“到此一游”到“深度文化体验”。

首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如期举行,将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让静态的历史文化在旅游产品中活化,在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催生新业态,实现文化旅游“1+1>2”的带动效应。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家国际采购商与中原地区100余家企业洽谈对接,达成合作意向36个,总金额4.3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长假“旅游目的地”。今年国庆节前,由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精心策划的“研学洛阳,读懂中国”旅游线路“吸粉”无数,洛阳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等研学游景点广受游客青睐。

留住老洛阳的“底片”,建好新洛阳的“客厅”。

志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洛阳,不再满足于依赖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文化旅游“老三篇”,而是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实现洛阳旅游向以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等为代表的“新三篇”的转变。

近年来,洛阳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把历史活化为故事、把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文化、文物与旅游、科技、体育、创意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洛阳市站位全局,今年5月,印发《洛阳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到,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旅游发展全域化”的目标,将“全域旅游”确定为新时期洛阳旅游的发展战略,加快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双节”引力 擦出惠民利民新“火花”

,洛阳市举办首届河洛文化旅游节,目的在于以“十一黄金周”拉动洛阳秋季旅游市场。据悉,今年十一假期,洛阳市游客接待量超628万人次。

国庆节、河洛文化节,“双节”叠加,假日景区火爆的背后,是“旅游+惠民”的持续发力。

洛邑古城、倒盏民俗文化村等景区“零”门票;龙门石窟、小浪底景区门票降价;龙峪湾、西泰山等景区推出门票半价活动;黛眉山、灵山寺,针对部分人群免票、打折……旅游优惠诚意满满,旅游门槛一再降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激发了游客旅游热情,催旺了旅游市场。

跳出“门票经济”,新时代的洛阳旅游呈现新格局。

近年,洛阳市“以节惠民”重磅举措不断,从去年牡丹文化节推出“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餐饮住宿控涨幅”等惠民举措,到河洛文化旅游节“景区免费或半价,环城高速免费通行”等,再到今年牡丹文化节的“5+1”惠民政策,洛阳“以节惠民”的内涵不断丰富,直接带动了文化旅游人气的“爆棚”,在市民和游客中留下了好口碑。

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洛阳用细节刻画城市,用惠民传递温度。

依托河洛文化旅游节与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的“节会新组合”,全民共享惠民“蛋糕”;栾川、嵩县“高速免单”持久发力,“一元午餐”一夜爆红,成为旅游“爆品”,让“远者来”“近者悦”,洛阳正用高质量文化旅游供给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旅游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加快旅游产业由“老三篇”向“新三篇”、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一幅“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新画卷正在河洛大地上徐徐展开。

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行 王以震摄

书香溢满洛阳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吐故纳新、转型攻坚过程中的精神原动力。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为城市“蝶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书香洛阳”建设,通过完善服务场所、创新运营模式、构建服务体系、营造浓厚氛围,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致力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掀起新时代全民阅读新热潮。

文化供给质量高 古都满城飘书香

洛阳,自古就是一座崇文尚学的文化名城,文脉绵绵不绝,书香代代相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指出,要加快“书香洛阳”建设步伐,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洛阳市高度重视“书香洛阳”建设工作,先后推出了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建有图书馆,市、县两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部配备了流动图书服务车。

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977个,基层阅读活动蓬勃开展,“书香洛阳·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少儿阅读年系列活动、“书香洛阳·河洛诗词大会”、少儿阅读“萤火虫系列活动”、少儿阅读“789阅读推广联盟”、“经典诵读大赛”等品牌阅读推广项目影响广泛。

根据《“书香洛阳”建设提升方案》,年底前洛阳市将力争建成100座城市书房,其中中心城区不少于50座。

这些点缀在公园、广场、商场、学校、企业的城市书房,将与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社区书房、流动图书车等共同形成一张巨大的“书香网”,打造15分钟阅读圈,让阅读融入生活,让城市散发书香。

免费开放的城市书房添香古都 王以震摄

城市书房读书“热” 全民阅读“不打烊”

“请刷读者借阅卡,请输入借阅卡密码,请把图书放置在扫描区,借阅成功!”随着机器的提示音,不到20秒,两本图书就自助借阅成功。在洛阳市西工区上阳宫城市书房,记者分别体验了一下自助借阅机和自助还书机,操作简单,非常方便。

“城市书房是一个能让人静心学习、阅读的地方,坐在这里,喧闹的世界仿佛离我们而去,你只需要徜徉在书海里。”市民王嘉合轻声说道,门外喧闹,门内静谧,城市书房宛如闹市里的一股清流。

年初,洛阳市将城市书房建设工作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管理”的模式,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或公共场所,建设“河洛书苑”城市书房。

“全民阅读是一个长久的文化工程,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文化普及和社会支持。”洛阳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城市书房建设初期,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到苏州、扬州等地学习考察,针对城市书房规划、选址原则、建设标准、设备图书配备和开放管理制度等方面,反复讨论,结合洛阳实际,实现城市书房“连锁”运营、图书通借通还,并将这些城市书房命名为“河洛书苑”。

为了方便群众,洛阳市所有城市书房与各级公共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实现通借通还,市民“一卡在手,全市借阅”。有了智能化的自助借阅设备和门禁设施,即使无人值守,城市书房也可实现8时至24时正常运转。

截至9月底,洛阳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河洛书苑”城市书房33座,中心城区城市书房藏书总量高达20.7万册、报刊种类492种。

如今,“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已成洛阳市的“精神地标”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粮仓”。

文化“大餐”百姓点 收获满满幸福感

器乐演奏《锦绣河洛》、对口快板《婆媳亲》……夜幕降临,洛河边微风习习,秋意正浓,市民在洛浦公园西苑桥东侧大门前,兴致勃勃地欣赏演出。

这是由洛阳市专业院团、文艺志愿者、高校艺术生等组成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带来的精彩演出。今年8月起,这支队伍在每周五、周六晚分赴洛阳市区8个公园广场,开展“河洛欢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洛阳市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让“文化大餐”更可口更丰盛。

春有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夏有“红色文艺轻骑兵”,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河洛大鼓艺术节,冬有“双节”和“中国梦·基层行”群众文化活动……“河洛欢歌”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品牌。

同时,“经典诵读大赛”“书香洛阳·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书香洛阳·河洛诗词大会”等文化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

文化惠民,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想让好戏常演不衰,不能光靠“送”,还要靠“种”。

有场地、有器材、有服装、有道具,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组成文艺团队,把一大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文化节目送进千家万户,共同汇聚起汩汩流淌的文化之流。

当下,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润泽着河洛大地、城市书房渗透到城市的毛细血管,文化惠民的红利充分释放……一幅文化发展的壮丽蓝图正徐徐展开,延续好千年古都的翰墨书香。

10月31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编辑:雨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