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真实历史中 鲁智深绝不敢大闹五台山 山上的武僧会把他捶扁

真实历史中 鲁智深绝不敢大闹五台山 山上的武僧会把他捶扁

时间:2019-01-25 15:28:14

相关推荐

真实历史中 鲁智深绝不敢大闹五台山 山上的武僧会把他捶扁

鲁智深,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主要任务之一。鲁智深原先是一名军官,性如烈火,刚强正直,路见不平,总爱拔刀相助,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也是广大读者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之一。

施耐庵为了塑造鲁智深的形象,可谓煞费苦心,让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使得鲁智深粗犷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不过,施耐庵也并非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神人,在塑造鲁智深形象时,不小心露了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节,就与史实明显不符。

在这个段落的描写中,鲁智深醉酒后,在五台山撒起了酒疯,手里挥舞两条桌腿,“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奋八九尺猛兽身躯,吐三千丈凌云志气。按不住杀人怪胆,圆睁起卷海双晴。直撞横冲,似中箭投崖虎豹;前奔后涌,如着枪跳涧豺狼”。

面对凶悍的鲁智深,五台山的僧人们,在施耐庵笔下,仿佛成了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的软面条,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片刻之间被鲁智深打伤了一二十人,大呼小叫四处奔逃。

而真实历史中,鲁智深要真敢去五台山如此撒野,五台山的武僧们会把他捶扁。

施耐庵对五台山佛教发展史显然一知半解,误以为那里的僧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都是只会吃斋念佛文弱之人。他所不知道的是,北宋时期的五台山,“武风炽盛”,有着浓重的习武风气,和如今的少林寺级别相仿佛。而北宋时期的少林寺,恰恰却并没有以武知名。

五代十国以来直至北宋,北方游牧部族势力范围不断南扩,五台山所在位置,已经处于中原王朝的边防前线,周边战事频发,盗匪出没。五台山僧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寺庙财产,习武之风日渐昌盛。

《宋史》中就记载了著名武僧真宝大师抗金兵的事迹。真宝大师,本是山西代州人,幼年即出家五台山,勤习武事,苦练武艺,成为一代武术宗师。他在五台山广收徒众,“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宋钦宗听说他的大名,还专门把他召入汴京,予以接见,“宠眷甚隆”,勉励真宝承担起护国护法之重任。

靖康之变中,山西也成为宋金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真宝大师预感到将有战事来临,召集五台山的武僧,组成一支僧兵,日夜操练,积极备战。

金兵大队人马果然前来攻打五台山,真宝大师毫不畏惧,出动僧兵与之进行殊死拼杀。经过几昼夜血战,因为众寡悬殊,僧兵们再给金兵造成重大杀伤后,也几乎全部牺牲。真宝大师身负重伤,被捉到金兵元帅面前。

金兵元帅很敬佩真宝这样的硬汉,有心想劝降他,真宝却慷慨激昂地说:“吾既许宋皇帝以死,岂当妄言也?”然后从容就义。

靖康之变后,宋朝武将杨可发从太原转战到五台山,得到五台山武僧吕善诺、杜太师的大力协助。两位武僧再次组织僧兵,跟随杨可发在繁峙县东10里的铁家岭,和金兵鏖战一天。战斗非常惨烈,双方都死伤惨重。五台山僧兵们,在明知道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旧心如铁石,为国血战,其忠义勇烈,千百年之后仍然令人动容。

梁山好汉聚义的时间,是在靖康之变前不到十年。也就是说,那时的五台山上,有着真宝大师、吕善诺等一大批武术宗师,还有着人数众多、彪悍勇武的僧兵。鲁智深如果敢来这里撒野,只怕要被五台武僧们给捶扁。

遗憾的是,五台僧兵在北宋末年遭受重创,习武之风即一蹶不振,成为纯粹的清修之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