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

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

时间:2022-10-05 09:50:23

相关推荐

孩子暴力爱打人?教育有攻击性的孩子 最应该避免的教养方式

教育暴力的孩子,最怕的就是“以暴制暴”。

的一项研究对消极教养方式和孩子问题型人格进行了长期追踪调研,通过对1562对双胞胎的跟踪调查,如果孩子在9、10岁受到消极教养方式的影响,那么在14、15岁会出现更多的反社会的问题行为。

父母严厉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最容易培养出暴力的孩子。对于本身就有攻击性基因的孩子来说,家长的大吼大叫,会更加引发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风险。

而实验同样证明,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同样也会促进家长采用错误的教养方法,进而引发孩子更严重的不良行为。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要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还是改正孩子的行为,都决定不能采用过激严厉的方法,比如体罚等,而应该选择正向积极的教养方式。

如果孩子在幼年阶段有暴力倾向,可能可以归罪于基因的问题; 但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依然还有攻击性行为,那就是教育和环境的问题了。

如何教育,才能缓解孩子的暴力行为?

(1)不做过于敏感和焦虑的母亲

我们要知道,所有孩子,哪怕是没有攻击性基因,且没有被暴露在不良环境下的,都可能会出现打、踢、咬等暴力行为。大量的社会学研究证实,孩子在2-4岁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高峰,然后暴力会随着孩子发展出更多的社交技能而减少。

换言之,学龄前儿童,尤其是2-4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许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所导致的,我们不应该直接判断孩子就是“高危人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了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罗森塔尔实验中,实验者来对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们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很有潜力。8个月后,当实验者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期望定律”证明了家长对孩子积极的期望,能够在教育中发挥神奇强大的威力。哈佛法学院博士、知名辩手詹青云在童年时几经转学,是老师眼中的“落后生”。但是正是因为有詹妈妈对她持续积极的期待和信任,才最终成就了一个学霸和精英。

相反,消极的期望会沉重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自暴自弃。曾有实验对少年犯罪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偶尔犯错,就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种标签,让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坏”,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2)从幼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和移情能力强的人,更能够感知他人的痛苦,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而避免对他人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越差,越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曾经有一个4岁女孩转学到我们幼儿园,非常有攻击性。当问她:“你打其他小朋友,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女孩回答:“他们高兴。”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情绪共情力。不仅是对人,对动物也是一样。如果缺乏同理心,会有反社会人格,做出虐猫虐狗等恶劣的行为。

山东理工大学虐猫案

2岁左右的婴幼儿处于模仿阶段,需要我们在日常亲子互动中,不断地重复移情性行为(指理解他人处境,关心他人的行为),比如抱着布娃娃说:“哎呀,娃娃生病了,抱抱娃娃。” 你会发现孩子也会拿起布娃娃,学着我们的样子和口吻做和说。 在孩子出现积极的行为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当孩子3岁后,会逐渐出现自发性移情行为,并对人的各种情绪有基本的认知,而情绪认知就是同理心的基础。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重点要帮孩子识别自己和他人在各种环境下的不同情绪,比如问孩子:“当你的朋友摔倒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觉得他为什么哭呢?” 情绪认知还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获得,让孩子辨识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另外,当孩子感到快乐、愤怒或者悲伤时,我们也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

6岁以上的孩子会产生归属感,他们可以通过语调和表情识别他人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们经常在孩子面前掩盖自己的情绪,不想让他们看到我们的疲惫或者伤心。其实,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积极的情绪沟通能有效缓解亲子间的矛盾。

(3)用正面管教法,给孩子有边界的爱

正面管教法的核心就是关注孩子的正确的行为予以鼓励,而不过分惩罚他们的不良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源于社会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

积极鼓励孩子并不是一昧地妥协和宠爱,而也同样要有边界,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下面的例子是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的方式:

家长:“你刚才是不是因为弟弟不给你玩具所以生气打他?你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觉?”孩子:“他哭了,伤心。”家长:“是的,他也很生气。因为你打他,所以他也打了你,对吗?”孩子:“是的。”家长:“当你生气的时候,除了打人你还可以做什么?”孩子:“和他好好说或者告诉妈妈。”家长:“这就对了。我知道你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但肯定会继续尝试,我对你有信心。现在你来厨房帮我做饭吧,直到你慢慢恢复平静。”

当孩子有暴力行为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惩罚错误结果,比如让孩子“罚站”或者“面壁思过”,这些都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前育儿壹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