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小木船作文 小木船作文150字

小木船作文 小木船作文150字

时间:2023-09-08 02:25:48

相关推荐

小木船作文 小木船作文150字

【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交流平台·习例作文

《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第五单元爱背卷梳理

1941年,35岁的陈中柱身中6弹,壮烈牺牲。日军割下他的头,返回泰州领赏。怀孕7个月的妻子得知后,独闯泰州日军司令部,并称:“我来要回我丈夫的头!”

陈中柱的妻子,名叫王志芳。她没有读过中学。1932年,十五六岁的她,嫁给了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陈中柱。婚后不久,她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面战场上,国军一败再败,但陈中柱率领部队参加的台儿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自此,陈中柱的名字开始被人记住。

徐州会战战败后,王志芳失去了丈夫的消息。

她不停打听丈夫的下落,可得到的消息,有的是“阵亡”,有的“受伤”。

王志芳没有崩溃,没有慌乱,一边照顾女儿,一边继续打探丈夫消息。

三个月后,她收到了丈夫亲笔书信,才知道丈夫没有去世。

1938年,陈中柱被任命为第四纵队少将司令,他给妻子写信,希望她和女儿能来泰州和自己团圆。然而,等王志芳好不容易带着女儿,辗转到达泰州时,陈中柱已经带领部队去了徐州,开始新一轮的作战。

1941年,因为上司李长江准备投靠汪伪政府,陈中柱找个了名义溜回了部队,并对战友高呼:“宁可做土匪,不可做叛奴!”

此时,李长江已经率领部队,将他们包围,好在,最终陈中柱成功突围。

此后,陈中柱只能独自抗日,没有援军,但他靠着和新四军打配合,也立下不少战功。

日本指挥官南部襄吉恨透了他,多次下发对陈中柱及其妻女的通缉令。

1941年6月,日军抽调大量部队,对陈中柱的第四纵队展开“包剿”。

战况格外惨烈,陈中柱的部队越打人越少,最终,陷入了被敌人前后包围的境地。

当时,王志芳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挺着大肚子。陈中柱急匆匆将她送上小船,并对她说:“志芳,我是个军人,保民卫土是我的天职。以后,这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叫陈志,希望他们不要忘了我的志向。”

说着,他让杨凤高带着妻女转移,自己带着部队,冲上了第一线。

或许,此时的陈中柱就已经知道,这一战,九死一生,然而,他没有逃,对于他而言,军人马革裹尸,是一种光荣。

上岸后的陈中柱,带着部队和日军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烈斗争。牺牲时,他身中6弹,年仅35岁。

日军清扫战场时,发现了他的遗体,当即割下他的头,拿回泰州领赏。

等王志芳得知消息,她没有哭,而是红着眼眶,去了战场,领回了没有头的丈夫遗体,然后,在夜黑无人之际,抱着6岁的大女儿,哭得声嘶力竭。

第二天,她带着女儿去看父亲的遗体。杨凤高担心给孩子留下心里阴影。可王志芳却说:“我希望我的女儿,能把这种仇恨牢牢记在心里,永远不要忘记。”

此后,她决心去泰州司令部要回丈夫的头颅。

国民党税警司令陈泰远得知后,当场摇头:“你疯了吗?回泰州不是送死吗?”

然而,王志芳心意已决,谁劝也不听。

她找来一条小木船,带上女儿,拖上丈夫的棺材,和杨凤高一起抵达泰州。

到了泰州后,王志芳让杨凤高守着棺材,自己则找到原七纵队司令秦庆霖,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此时,秦庆霖已经投靠日本人,但因为他的妻子谢树清和王志芳关系很要好,因此,他并没有上报她们的行程。

后来,谢树清拿出5000元,请南部襄吉的翻译徐鹏举帮忙。南部襄吉得知后,笑了:“想要头可以,让王志芳亲自来取。”

在南部襄吉看来,一个弱女子,绝无可能进日军司令部,然而,他没想到,王志芳不仅来了,而且毫无畏惧。

当时,日军已经端起了枪,对准了王志芳。然而,她毫无惧色,挺着7个月的肚子,一边走一边喊:“我是陈中柱将军的夫人,我来要我丈夫的人头!”

或许是她的勇气感动了南部襄吉,他不仅返还了陈中柱的头,还让人站成2排,向王志芳敬了军礼,并对王志芳说:“希望你生个男孩。”

取回丈夫头的王志芳,一针一针,亲手将头缝了回去,然后将丈夫安葬在泰州西门外的田地里。

后来,她的大女儿,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际,以15岁的年纪参军,一直干到了退休。肚子里的孩子,她按照丈夫的遗愿,为他取名陈志。

1987年,陈中柱被追封为革命烈士,遗体被迁往盐城市烈士陵园。

【灵枫历史阁】

如今我们生在和平年代,很难真正理解那个年代的颠沛流离,更无法想象独闯日军司令部所需要的勇气。

我想,在王志芳进司令部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很多时候,读这些旧时光里的故事,我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身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的祖先用鲜血换来如今的盛世和平,因为我们的先辈不惧生死,在那个没有希望的年代,守着一份信念,抗争到最后一滴血。

我们很难理解先辈的苦,因为他们在牺牲时,根本看不到如今的盛世繁华,他们在黑暗中摸索,靠着内心的信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一种悲壮,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你怎么看?#理想照耀中国征文#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北京头条#

题目:疫情之下的北京颐和园

那日与友人去颐和园。

当时还没有太多的封管控措施,并且是周末。还没被要求居家办公的周末。但是北京的疫情已经起来了。按说,肯定是哪里都不去最安全。

不过严格自我保护,也不是哪里都不能去。也想了好几个地方,被否决的主要原因是,不好停车。于是杀向了老地方:颐和园。

新建宫门。那天阴雨绵绵,云色有些凝重。北京初夏清晨的风,很是凉爽。

到达门口时,七点半。

入门左手十七孔桥,右手远望佛香阁。微雨,无人,偌大的昆明湖面微波轻漾,像熟睡后刚刚醒来的孩子,清澈又朦胧地望向我们。

向右手边走过去,零星的几个晨练的人。其实挺感慨的,这样的空间,这样的空气,这样的皇家园林,奥密克戎如何藏身。从儿时记忆叠代起来的颐和园印象,又几曾有过这般“人迹罕至”,空旷宁静,少时的命题作文里,少不得用刚刚学会的“摩肩接踵”来形容人声鼎沸,八方来客的热闹吧。

因为疫情,曾经感慨终于把颐和园“还”给了北京人,因为从前更多的时候,那是国内外游客到北京旅游的地标性游览项目,人头攒动之外,各色的导游旗子迎风飘举,指点着游人的方向;再从前,回到我们的春游写命题作文时的北京,那是的北京也是北京人的北京,大家啃着面包,喝着汽水,在佛香阁远眺,在长廊的椅子上嬉戏打闹,终在此时,凝成最美的记忆。

而如今,此时此地,时空的错觉把颐和园还给了历史。江山原来依旧,一样的山,一样的水,那是大清的,民国的,解放前的,七十年代的,八十年代的大气温婉,又历尽沧桑的古老皇家园林。

走过知春亭,绕过长廊,擦肩而过石舫,看着远处薄雾轻云缭绕的玉泉山,仰望收了费再也没有踏上去过的佛香阁,我们也好像,还是那个十几岁小小少年,从来没有长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一方水土,我们的北京。我们的儿童时代,昆明湖里还可以游泳,我们还划着原色的小木船,我还“刻舟求剑”地捞过掉落湖中的发卡,…这一刻,所有的历史影像都可以在脑海里还原、复原,复盘。

本打算绕湖行走一周的,中间看到了画舫游船。问了价,两人60,给你回到十七孔桥,也只剩小半段行程了,不是走不动,是确实很久没坐过船了。于是偌大的游船,载着唯二乘客,起航。轻风拂面,细雨如丝,游春的诗词随便拈一句便都可入画。

微雨燕双飞。

赫然抬头已是“云舒”的巨大牌匾,三个小时的漫步,我们已经云卷云舒一翻回到了现实。遂,决定打道回府,回家做饭。因为,北京的所有餐馆,已经禁止堂食了,容不得你偷懒就地解决温饱问题。

其时,也不过刚刚十点半。

多少人,可能还没起床呢吧。

疫情下的北京颐和园,我看到了她本来的样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