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贵州普定县:岩石缝里建桃园 抱团做大桃产业

贵州普定县:岩石缝里建桃园 抱团做大桃产业

时间:2022-04-25 00:18:24

相关推荐

贵州普定县:岩石缝里建桃园 抱团做大桃产业

梭筛移民在石头山上建起了高产桃园。

普定县陈堡村梭筛村民组100多户人家居住在石漠化严重的山区,1992年,山脚小河被拦断蓄水建起了普定电站,村民们位于山脚下的好田好土全被淹没,从此变成了后靠移民组。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土,面对剩下的人均不足半亩的夹杂着岩石的山地,村民的日子陷入了极度艰难境地。

“移民生活困难,找政府提出各种要求,这是很常见的。但梭筛人不一样,他们不闹不访,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普定县移民局的同志感叹说。

梭筛移民在失去土地后的艰难日子里,自力更生主动寻找门路。通过凿石挖坑、填土栽树,硬是在岩石山上建起了高产高效桃园,成功走上了小康道路。以下便是村民们攻坚克难的几则小故事。

第一步:岩石缝里建桃园

“当时我就想,几棵桃树的桃子就当种了一季包谷,我不如就专门种桃子。”

——移民陈登丰

今年62岁的梭筛移民陈登丰说起当年的艰辛仍然十分感慨:“土地没有了,无法种庄稼,建电站的施工队走了,没地方打工,很多家吃包谷都成问题,我家小孩上中学每星期12元生活费也难找,还有几家的媳妇外出打工就再也没回来。”

记者问:“你们的困难是修水库造成的,可以去找政府啊?”

“国家只能救济你一时,救不了你一世。再说,还是自家苦磨出来的东西吃起来硬气。”

老陈回忆说,为寻找出路,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老年人也没闲着,也在想方设法找钱。

1993年秋天,老陈见自家土边的几棵桃树结满了桃子,便摘下来背到县城卖,没想到卖了300多元。“当时我就想,几棵桃树的桃子就当种了一季包谷,我不如就专门种桃子。”第二年,老陈约了同村的赵高祥、刘文权,到坪上乡买桃树苗,每人100棵,准备大干一场。

但马上遇到的难题是,没有成块的土地,只有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这没有难倒他们,他们把岩石缝隙凿开,把凿下的岩石垒成树盘围成树坑,再从山下、从河边,一背一背地背来泥巴填坑种上桃树,一担一担挑水精心管护。那时,因为天天用手刨土,老陈的手指甲都刨没了,几年都没长。

到第四年,老陈的桃树开始有收成了,一季桃子卖了2000多元钱。这笔收入在村里引起震动——因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年带回的钱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这让人萌生了“打工不如回家种桃”的想法,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小孩。

于是,全村人争相效仿,外出打工的也纷纷回归。一时间,梭筛的山坡沸腾了,全村老少凿石开荒、背土种桃,满怀信心建桃园。

凭着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梭筛人创造了奇迹:已累计撬石凿岩20万吨,运土40万方,在岩山上建起桃园3700多亩,人均年收入突破13000元。

十几年苦干,梭筛人过上了甜日子。

第二步:抱团做大桃产业

“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深深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要团结起来,做大规模,规范发展,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

——种植合作社党支书陈发恒

陈发恒是梭筛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他说,陈登丰等老一辈在岩窝窝里种桃致富,让他们年轻人非常佩服,并积极加入种桃行列。

说起合作经营,陈发恒告诉记者,梭筛人是很厚道的,有困难不愿求人,但却很愿意帮助别人。当年最先种桃的陈登丰、赵高祥、刘文权等,不仅苦劝别人种桃,而且免费提供技术和信息等,就是希望大家都发展起来。

种桃村民逐渐多起来,陈发恒、陈登丰等种桃大户自愿担任起组织大家学技术、收集市场信息、评估市场行情等工作。

起初,他们几个种植大户共同出钱,租车到贵阳永乐乡学艺。

“到了永乐,我们到处访问果农,学习新品种的知识、修剪、施肥技术等,了解新的行情,前后去了不下10次。”陈发恒说,每年果子快成熟时,他们还要到贵阳的水果批发市场、关岭断桥市场等地了解各地果子受灾情况、产量大小、品种构成等情况,以此评估市场,指导全村桃业生产。

靠这种紧盯市场、不断学习、抱团发展,梭筛人的桃子品质越来越好,销售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比如,原来卖桃子是“定林子”,就是和老板谈好整片林子价钱出卖。

而现在则学会了自己请人采摘、分级、包装、然后再运往贵阳等批发市场出售,效益大大提升。

去年,全村桃子80%约70万斤运到贵阳石板哨批发市场销售,单价8元到10元,其余的销往凯里、遵义、六盘水等地。

为做大规模、规范发展,他们又成立了“梭筛种植专业合作社”,陈发恒当选为负责人。

他说:“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深深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要团结起来,做大规模,规范发展,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

合作社成立以来,无偿传授种植经验,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统一规范使用喷雾器、灭虫灯等。

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申请无公害产品,请安顺专业公司帮助申请注册“梭筛接桃”品牌;最近,他们还请来专家讲授桃树病害的防治方法等。

陈发恒说,下一步,还将实行更严格的质量管理,推行统一分级、包装、销售,把梭筛桃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第三步:创新经营发“桃财”

“光是种桃太单一,发展空间太小,风险也大。应该把桃园和旅游结合起来,让两个产业互相促进。”

——农家乐老板刘文林

45岁的刘文林是梭筛种植协会的信息员,今年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桃园人家”,当起了老板。

这位在外打工多年,又回来投身桃园的农家汉子,对梭筛桃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思考,见解独到。

比如他初种桃时,有点怕种桃人多了,自己的桃卖不起价。但有一次,两个收桃老板为争取购一棵树的桃子吵起来了,这使他悟出了面积越大越好的道理:“面积小,来的老板少,他就压价。面积大,来的老板多,他们就会抬价竞争。”刘文林说,所以现在他们协会正在帮助周边大量发展果树,就是想形成一定的规模。

如今梭筛桃产业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了,刘文林又在想,光是种桃太单一,发展空间太小,风险也大。

结合在外地看到的经验,他想把桃园和旅游结合起来,让两个产业互相促进。于是,他毅然拿出积蓄办起了农家乐,取名“桃园人家”,生意还不错。

开了农家乐,刘文林发现,客人不仅要看桃花摘桃子吃农家饭,而且对周边环境也要求干净整洁。于是环境问题又成了刘文林关注的一个焦点。

如今镇政府提出要打造万亩桃园、治理白色垃圾、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清运等等,他真心赞同,并积极投身其中。

他说:“有了产业做主心骨,环境又收拾得干净优美,使我们农民既有很好的居住环境,又有安身立命的产业发展,这样,我们的日子就舒心了。”

采访手记

新农民新思维

普定梭筛移民有志气,在生产生活遇到困难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凿石挖坑,填土种桃,在石旮旯里创造奇迹,用自己的艰苦奋斗闯出小康路。

梭筛移民有头脑,通过互帮互学,互助合作,抱团做大桃产业,使一个偏僻山村的桃产品顺利走向大市场。

梭筛移民有眼光,开放意识很强,广泛学习、创新经营,从而保障了全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潮流同频共振。

我们欣喜地看到,梭筛移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抱团发展的品性,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的智慧,指引他们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走向成功,走向新生活。他们是贵州山区现代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