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100字范文 >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

时间:2019-03-12 14:34:07

相关推荐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它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人口流失、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仅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1

乡村振兴作为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资源和资金有限,不少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这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

其次,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由于长期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许多农民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较低。这对乡村振兴发展造成了困扰。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再次,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政府应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乡村环境问题也影响着乡村振兴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不仅对农民健康造成威胁,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确保农民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

最后,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短板。相对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相对薄弱,农民融资难、贷款利率高等金融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网络,提供更加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要集中在乡村基础设施、农民素质、土地流转、环境问题和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各项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2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 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xx年, 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 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 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 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 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口、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 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111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 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 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 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 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 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 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 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 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 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 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 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 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 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 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 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 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 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 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 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 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 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 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 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 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 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 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岀 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 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 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Lb采取多种形式, 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 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 o实践 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白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 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 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 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 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 召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 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 困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 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 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 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 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 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 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 企业)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 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 争力。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 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 兴。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主活富裕,而生 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鼎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 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 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 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乡村振兴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不 足和问题远不止上述儿个方面。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中国,只要我们都尽其 所能,全面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安排,中央和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6月份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对标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1、周密安排部署。2月23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研究谋划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月2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中央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长春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长发[20xx]10号),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43项重点任务。5月1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长办发[20xx]18号),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2、实施高位统筹。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7日市委市政府组建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内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推进组,分工负责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

3、坚持规划引领。紧密衔接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长春实际,编制出台了《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长发[20xx]25号)。规划全文6.5万字,包含11章43节,主要包括背景及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计了12个专项行动,部署了79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

4、实施重点突破。年初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相继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脱贫攻坚部署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秸秆禁烧工作专题会、大棚房问题整治专题会等多个会议,一件事一件事部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成效

年初以来,我市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努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努力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稳步提升。

1、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藏粮于地,整合涉农资金10.6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3.2万亩,完成17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3亿元,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实施无抗养殖试点25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81万亩,其中秸秆覆盖还田253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8.5%。有效应对旱情,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抗旱资金,落实省里2156万元促熟资金,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测产粮食总产量216.02亿斤。深入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1%。积极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9350亩,在全省体量最大、建设最快、成效最突出,园艺特产业预计产值235亿元,增长4.5%。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15.4万吨、37.2万吨、7.4万吨,分别增长3%、3%、2%。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合隆乐享小镇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莲花山成功举办花海艺术节,双阳区新型农业嘉年华项目整体推进,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2、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环境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7.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湿2.51万亩;实施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两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综合治理,实现1.94万亩土地政策性休耕,征拆104户居民和15家企业,基本封闭181公里防护围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640家;推进规模以下养殖密集区粪污收贮运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5%;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7.5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4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01个,新建7座污水处理设施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年底前改造农村厕所7.1万户、农村危房7103户,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114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重点村65个,整治两大水源地保护区31个村屯环境。陈家店、龙家堡、马鞍山、黑鱼等12个村荣获“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3、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安县进入国家级试点、九台区进入省级试点。组织实施《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文明村镇373个、市级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17个。着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93个,放映数字电影2万场,组织戏曲进乡村57场,农村广电光纤入户覆盖80万农户,新建延河朝鲜族乡、胡家回族乡2个民族民俗展示馆,评选发布50户最美家庭、50个最美家庭先进个人,组织开展了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送健身器材、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乡村,为村屯配置健身器材4548件。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印制宣传单和标语6万余张,迁移项目区、水源地、景区等重点区域内坟墓1169座。

4、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调整44名不胜任不称职党组织书记,村书记年均报酬达到3.32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功能,61个村部功能不完善、“一厅三室”不齐全的持续关注村实现“社区式”改造,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1+3+某”村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省里认可和好评。实施农村区域法治创建工程,建设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92个,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农村涉黑犯罪团伙4个,打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18个。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打击农村涉黄赌毒犯罪500余起。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前教育工作加强,实现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2个村设置社会保险协办员,6000名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每乡1所卫生院、每村1个标准化卫生室,建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29处,57.0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264.1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2.7%。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村级全覆盖,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组织开展城乡居民“暖流计划”,直接或间接惠农城乡居民966万人次,实现增收70.6亿元,人均增收731元。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49场次,实现转移就业119.3万人次,劳务收入161亿元。

6、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6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498个。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6%。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力推进九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制度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7家,实现涉农县(市)区村镇银行全覆盖,九台农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朱老六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培养乡村能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945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5万人,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18人次,培训贫困村文艺骨干150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长春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功在浙江大学开班。

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路径和模式。榆树市咬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在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设施园艺政策力度大、发展建设快、实际成效好,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程度高。农安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农业部专业团队,编制《吉林省农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20xx-20xx)》,打造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的“一带、三区、六园”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县、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了五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惠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农村改革推进“六大行动”,“德惠小町”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打响“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九台区突出“四个聚焦”,聚焦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环境提档跃升;聚焦治理有效,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双阳区坚持高位谋划促统筹、融合发展强产业、从治入手美环境、培树新风提内涵、外引内培抓人才、多措并举保稳定“六大举措”并用,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时、全景、全域新型农业嘉年华初具规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双创有声有色,三次产业融合加速,依托国信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居发展民宿和养生养老项目,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立足区情,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水源地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宽城区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完成“都市公交”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6.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32.7公里,实施8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园区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达到了“六净三禁止”的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成为全市的典范,全区24个行政村中,涌现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最美乡村”2个。南关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倡导营商文化,让村民长本事、有出路;倡导红色文化,让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倡导理财文化,让村民会投资、善经营;倡导原创文化,让村民扬正气、树新风。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各级财力有限,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相对滞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突出,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仅为778.2万亩,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对照率先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业GDP耗能等方面水平较低,短期内完成难度也比较大,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一些少数民族村、近郊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一些村屯出现凋敝,部分村屯房屋闲置率达到30%左右。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出口少,禁烧工作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难以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水源地治理任务沉重,退耕拆迁成本太高;对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大棚房”等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容易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部分农户饮水安全、危房厕所等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问题突出,还存在断头路的问题,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而且多数村屯道路是十年前建设的,目前已经严重老化,乡村两级无力维修,部分道路已经接近瘫痪。

六是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道路漫长,农民只要权利不讲义务,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缺乏致富带富带头人;农村宗教热、攀比风有所抬头。

七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大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八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务农,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县城或城市,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也急需加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业态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两区”建管护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稳定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规上企业产值力争保持8%的增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xx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70家、采摘园25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200个。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xx年粮食主产县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全市建设一个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xx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xx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xx年全市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产业园20个、县级产业园30个。

三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每年重点建设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xx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到20xx年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打造长春玉米黄金名片和水稻白金名片“两张名片”,建设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集中打造“长春鲜食玉米”“农安三辣”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到20xx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20个以上企业品牌、50个以上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村屯和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让长春优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xx年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000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xx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五是坚持扶贫和富民相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施“暖流计划”和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创新推动农民就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市场用工信息以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坚决打好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探索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环境扶贫等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进一步抓好榆树、农安米豆轮作试点。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xx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全面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优质基层行”“市属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抓好县城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容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农村广电网络光纤入户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xx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项目410公里,危桥改造191座,自然屯通油路或水泥路率达89%。完善4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基本实现行政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达到50M~100M,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好年度省级、市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美观、宜居乡村。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打造1~2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带,努力把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八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实施30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送演出进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民健身”“农民文化(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

九是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组织实施乡村有效治理行动,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着眼“组织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广双阳区“1+3+某”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人才引入工程,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鼓励各类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是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和“三权”分置意见,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工作职能,建立起乡村振兴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指导县域和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但是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还存在缺陷,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目前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农业农村政策连续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一些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够不健全。建议继续加大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用好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不够。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速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让土地变资产、变资本,吸引城市资本下乡。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是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重点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相关利益。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刚度,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4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首先,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农村人口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缺口。这不仅导致农村农业生产规模缩小,而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因此,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农村人口,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创业就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农村创业,培育农村新兴产业。

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基础设施的欠缺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通讯网络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项目的投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农村还存在着许多传统农业产业,如粮食种植、养殖业等,缺乏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这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通过规模化经营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此外,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支持,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第四个问题是农村土地流转难、规模经营不足。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权利不清晰、流转费用高昂等,制约了农村规模经营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和便利条件,降低流转成本。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最后一个问题是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涉及到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着农村组织薄弱、农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自治制度完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力量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能力建设。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创新,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意识,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存在问题

1. 思想需进一步解放,认识有待提升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思想观念仍然是一个制约因素。部分党员干部尚未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于国家全局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其中的责任。这导致了一些“不想干”的思想,认为与乡村振兴无关,只顾得过且过。党员干部应当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积极引导和参与,将其视为一项重要使命。

2. 发展需进一步突破,治理有待加强

乡村振兴的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部分村庄过于依赖单一产业或项目,存在同质化和适合利村富民项目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其次,人才匮乏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存在“三低”的问题,即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准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善教育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最后,各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建设也需要更多的规范和支持,以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3. 帮扶需进一步巩固,机制有待完善

帮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帮扶人员的结构不合理,有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帮扶效果不佳。其次,帮扶管理不规范,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之间协调不足,导致“多家管又不管”的问题。最后,帮扶人员作风不实,一些人存在“跑干部”问题,不住村、不了解实际情况。

对策建议

1. 强化思想教育,提升认识水平

为了解决思想观念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这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宣传教育、座谈交流等方式来实施。同时,党员干部应该积极引导村民,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2. 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应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项目。这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开展有利可图的经营活动。此外,应该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和管理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

3. 改进帮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解决帮扶存在的问题,应该改进帮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该优化帮扶人员的结构,确保他们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其次,应该加强不同级别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最后,应该加强对帮扶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他们履行职责,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村民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改进帮扶机制,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6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短板。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

(二)产业短板。村内农产品种植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没有,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人才短板。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在家劳动力不足、年龄偏大,加上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

(四)文化短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载体不丰富,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陋习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群众文明素养和习惯有待提高。

(五)组织短板。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短板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加上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越来越空心化。

三、对策建议

产业振兴方面。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庭院经济、推行农产品家庭定制等,建设山水园林现代化农业农村示范点。大力挖掘农耕文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绿色环保乡村特色旅游景观,构建游、娱、购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激发产业振兴蓬勃发展。

人才振兴方面。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创业,培育新型农民。组建电商服务团队,把电商平台延伸至每个村组,整合优质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促进增收致富。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文化教育,丰富文化活动的载体,健全机制体制,规范管理,促进文化振兴。

组织振兴方面。积极把返乡创业和回乡创业发展的大学生发展为新党员,为村两委培养后备干部,创新开展党组织各项活动,学习借鉴其他省市乡村振兴先进先进经验。把学习农业技术和种养殖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培养为致富能手,先富带后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和努力。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的比例不超过5%。其中至,第一产业比例均不足1%。从第一产业增长情况来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长值增长平稳,至平均为4.76亿元,达到4.88亿元(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来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比上年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计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造成天然气、排污管网、采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农区交通、医疗卫生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不足。

(3)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和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和法律服务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道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逐步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水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管理和村容村貌提高为主要攻击方向,重点开展清污、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齐全、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技家的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高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3)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重视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进高等学校、研究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头企业、农民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究开发鲜明,努力直接利用农业生产取得的技术成果。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权复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致力于发展智能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和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5)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区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动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应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8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不足

一级标题:人口流失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使得乡村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二级标题:解决人口流失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定居,必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如道路、供水、电力等,并提升通讯网络覆盖范围,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便利。

2.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措施,提高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3.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并提供相应支持,同时加强乡村教育培训,提升当地居民的素质。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级标题:农业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传统农业模式长期依赖于大规模种植和单一经济作物(如小麦和水稻)的产出,这种模式导致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二级标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1. 发展特色农产品: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推动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大型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成联盟或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并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3.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一级标题:基础设施滞后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分配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完善的道路、供电、供水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

二级标题:改善基础设施的对策

1.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增加预算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筹集资金,优先解决交通、电力、供水等薄弱环节。

2. 强化规划和管理:制定综合性规划,合理布局农村道路、河流整治、供水工程等项目,并加强工程监管和维护保养。

3. 推动新型智慧农村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乡村智能化建设,提高生活便利性和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

五、土地流转困难

一级标题: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的小规模分散耕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和土地保护。

二级标题:破解土地流转困难的对策

1. 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土地产权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土地流转的产、权、份三者关系。同时,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土地流转服务和支持。

2. 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使更多合法所有人受到保障和尊重。

3.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并支持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帮助农民共同经营流转土地。

六、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问题

一级标题: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乡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加,乡村环境面临着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二级标题:促进生态保护的对策

1.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确保乡村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 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并给予相应经济补偿,从而激励乡村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中。

七、结论

乡村振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但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土地流转困难、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土地流转、推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只有综合运用各项对策,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9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 党的_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_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

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_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_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_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制胜。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 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_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_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在规划引领方面,把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跨越式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建立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将农业产业做到等建设做到全覆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政府财力充足了,环境更优美了,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依托红色和绿色资,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古城村红三十军部旧址和红星村旧址的影响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_产业基础较好,猕猴桃、花生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产业创牌和包装创新,打出_品牌。

三是抓好景区管理提升,依托_古镇AAAA景区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人气、商机。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10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xx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正确认识四个方面的问题。

正确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标志着从2002年开始我国调整城乡关系的政策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还是侧重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将农村作为与城市同等重要的有机整体,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各种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关系。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作了明确的阶段性划分,提出到20xx年初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20xx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意味着目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要考虑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思考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的核心是要把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转变为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尤其是要促进发展资源,包括市场、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就要求乡村建设除了需要考虑如何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距,还需要从能够吸引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的角度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财政、村集体和个人难以实现乡村振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就变得格外重要。早在20xx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出要“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而目前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仍然不是十分积极。这一方面由于政府在土地、财政、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够明朗,支持社会资本下乡的力度不够,无法打消社会资本顾虑;另一方面因为农业投资回报收益不明晰、投资风险高等因素约束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因此,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还需要从政策和金融等方面提供明确具体的配套。另外,还要避免出现资本下乡方式的单一化,也就是目前各地普遍采用土地或者其他乡村发展资源流转的方式,而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主要依靠租金,虽然资本下乡,但是并未形成村庄和农民的发展动力,导致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乡村振兴目前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是人才不足,促进人才的双向互动也格外重要。虽然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以及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人才不足问题,但是这些人才中的一部分进入乡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离开乡村。当前很多城市通过落户、住房、财政、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但如何吸引人才下乡仍然没有推出太多具体措施。一些政策更多聚焦于吸引人才返乡,而非人才下乡,从而限制了人才的范围,人才下乡还面临着政策和条件的双重约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得住人才,改变乡村人才向城市单项流动的趋势,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开始探讨实施乡村CEO计划,即聘请专业人才来经营乡村集体资产,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些尝试为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困境起到了探索性的作用。

乡村和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关系是连续的。当前城市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城市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了一些功能的发挥,城市的一些业态可以考虑向乡村转移。从公共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将会议、养老、团建、研学、培训等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业态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产业,从而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通过产业转移,使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为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可持续的资金和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要考虑如何将城市动能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促进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互动。

正确认识乡村社会本身正在转型,在理解乡村社会新特点下谋划乡村振兴的定位

长期以来,中国的乡村社会被称为是相对封闭的、人员身份比较单一和同质性的乡土社会。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向农业和农村的政策不断调整,尤其是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调整、社会治理等方面政策的变化,以及乡村社会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乡村的功能从承担附属功能向核心功能转变,农业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具体来说,在当前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社会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特点。

第一,乡村中居住的人口结构变得复杂和多样,不同身份性质人口的权利以及和村集体的联结关系差异大。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来看,乡村人口可以分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体现的是农户经济权利的实现,尤其是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或村集体经济壮大所产生收益分配获益的最直接依据,也是获得土地承包权的最重要的支撑,和乡村集体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从户籍制度来看,乡村人口可以分为有本村户籍人口和无本村户籍人口,无本村户籍人口中包括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蓝印户口或农转非户口,这些人口虽然没有本村户籍,但在很多地方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此外还有无本村户籍的同时也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口。因此,村庄中的人口可以分为拥有村户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村户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村户籍但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人口、无户籍也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人口四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人口的居住空间也不仅仅局限于村庄,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乡镇、县城等其他区域,其生产和生活又和村庄是割裂的。此外,随着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租赁房屋的方式在乡村居住,成为新村民,虽然这部分村民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是其生活在乡村,和村庄的社会联结非常紧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从而使得人口结构上城乡之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紧密。

第二,乡村的业态结构发生变化。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研学考察、培训会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电商等新技术和市场渠道对农业从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向市场导向转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和壮大也使得农业朝着市场导向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农业生产体系的重构。乡村业态结构的变化催化了乡村人口就业、收入等结构性调整,也带来了乡村建设内容和标准的变化,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农村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

第三,乡村社会治理内容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乡村的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容都在不断增多,村干部结构变化以及逐步走向职业化,国家治理结构也在不断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变得更加开放。

第四,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逐步深化,依托乡村自我管理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已经无法继续运行,乡村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和公共服务供给,农民的需求越来越朝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了乡村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是充满了开放性,这也要求乡村振兴的定位要考虑到乡村社会的变化和转型以及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推进城市化所造成的“空心化”,更要考虑到乡村人口身份和权利结构的变化;要考虑到乡村新业态培育和产业发展本身转型升级的需求;考虑到乡村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大化后的可持续运营和维护等。

正确认识乡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合理谋划乡村振兴的实现方案

很多地方在谈到乡村振兴时,往往都会提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缺乏资金、土地、资源、产业,但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控制耕地非粮化以及各种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管理下,乡村振兴的建设用地指标扩大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很多村庄存在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包括农户的闲置住宅以及生产性用房等。这些房屋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有的已经成为危房,有的因为早期缺乏有序规划,影响村中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村庄新旧房屋混杂,极大影响了村庄整体环境的提升。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在土地资源的供给上,应该优先考虑如何盘活村庄中的资源存量,包括闲置宅基地资源以及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查清晰的集体建设用地等。目前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已经有了很多实践探索,包括聚焦于“闲置宅基地利用模式”,如周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节地模式、上海“睦邻四堂间”模式等,欠发达地区偏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寨县“货币+宅基地”退出模式、宁夏平罗县“收储式”退出和江西余江县“村民自治”模式等。这些都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盘活村庄闲置宅基地除了能够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土地困境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盘活,提升村庄整体环境,为村庄建设奠定基础。另外通过闲置资源的盘活也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也为村庄培育新业态奠定了基础。

虽然很多乡村都出现了人口空心化和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但是乡村仍然还有本土人才可以挖掘。在资金上,如何调动村民参与和投入的热情以及如何发挥村集体经济的优势等,充分挖掘村庄的各种资源,将其转化成村庄发展动能。此外,除了常规的资源外,还可以考虑村庄发展的其他非常规的资源,如区位资源,重庆市武隆县由于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凉爽,一些村庄则借势发展消暑养老和度假产业;生态资源良好的地方,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条件,探索将公共服务产业化的路径;一些地方还可以考虑利用村庄的形态、传统民居、村庄的布局,尝试将村庄整体按照村庄博物馆或者开放的研学场所等去打造;等等。

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不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示范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从对象、目标任务、主体、路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实现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首先,从工作对象上来看,脱贫攻坚阶段主要聚焦于贫困县、贫困村和贫户人口,虽然数量不少,但是仍然是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并且这些区域和人口在特征上具有相对较高的同质性,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同质性。乡村振兴是统领农村、农业和农民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战略,工作对象覆盖了全部地区和农村人口,全国有50多万个村庄(社区),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每个村庄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困境也不同,农村人口内部的结构分化也十分明显。由此可见,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对象不仅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更重要的是工作对象的异质性非常强。

其次,从目标任务来看,脱贫攻坚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到20xx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乡村振兴无论是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还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抑或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来看,其目标不仅涵盖内容广,并且难以量化,因此一些地方官员表示很难找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再次,从参与主体来看,政府部门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因此各个地方成立了以政府各职能部门构成为主的指挥部,并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资金上很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行政手段和财政资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依托。乡村振兴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产业振兴,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金融、农民等其他政府之外的主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庞大的资金需求很难通过财政资金来满足。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调动不同主体和不同资源的参与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如何动员农民的参与、如何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源的进入以及如何发挥金融工具作用。

最后,从路径上来看,脱贫攻坚阶段,贫困人口由于面临的发展问题相似,目标一致,因此采取的路径也是相似的。各个地方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和“十大工程”基本上能取得良好的扶贫成效,因此在不同地区,扶贫的组织形式、扶贫干部的动员方式、扶贫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方式以及扶贫项目的运行管理等大同小异。但是乡村振兴则不同,一个地区难以复制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因此全国才出现了包括村集体带动模式、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外部资金撬动模式在内的开发类型,精品民宿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传统文化复兴模式和特色电商模式在内的产业类型,三变模式和综合发展模式的运营类型等三大类型九大模式,很多地方组织学习考察团到乡村振兴典型范例的村庄考察,往往会出现“学习时心情澎湃,回来后无从下手”的局面。

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差别,才能更好地调整组织架构、目标设置、路径选择、政策配套等,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但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地方脱贫攻坚成果还比较脆弱,如脱贫标准不高,返贫风险大;政策干预作用强,市场机制作用弱,扶贫产业还未形成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后续管理面临可持续困境以及如何实现扶贫资产的有效利用等,一些地方不仅要开始谋划乡村振兴,还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